“雅虎答案”(Yahoo Answers)将永远关闭,下面是一些值得记住的最经典的截图
‘Yahoo Answers’ Is Shutting Down Forever, And Here’re some Of The Most Epic Screenshots To Remember It By
图片上的问题是
“我吞了一个冰块,我还没有拉出来
我很害怕。。它是卡住了吗?”
#英语##口语##搞笑#
美媒: 环保分子激进行为对改善全球气候于事无补
美国福克斯新闻(Fox News)电视台官网11月14日报道:一名环保主义者告诉《福克斯新闻》,污损艺术品、关闭高速公路、往地板上倒牛奶只不过是一种特权抗议,实际上并不能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Defacing artwork, shutting down freeways, and pouring milk>
今天讲个小常识,也不针对谁,大家别对号入座。
好多企业喜欢给员工起花名,比如XXXX, 那真的是崇尚某一种文化吗?不见得
要知道,“赐予名字”其实是一种软性的切断原有社会联系、建立团队凝聚力(xi nao)、确保建立新的归属感的常用方法。法号、道号同理(所以为啥叫出家)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个最基础的美国xie教新人招募简约版8步骤供大家参考:
1、Invitation to a non-threatening event:邀请参加一个无威胁性的活动。
在培养企业凝聚力里,可以是新人欢迎会,团建,破冰会等等。
2. Love-bombing:情感攻势
群体会表现得人员之间非常有爱、有理想,对新人也是不吝于鼓励和夸赞。目的是试图在新人的头脑中,将积极参加活动和拥有良好感觉之间建立一种正向的联系。
3. Dangling "The Prize" in front of you:悬在你面前的“奖品”(画大饼)
企业画大饼这个大家都熟悉了。粉圈的粉丝和偶像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大粉能被偶像记住、加上微信、最先得知行程等等,一些站姐和大粉本人也能受到很多粉丝的追捧。小圈子也有号召穿衣自由、复兴汉服、宣传acg、宣传中国文化等等。
各种宣传分享里,都会向新人宣传这些“奖品”。
4. Extracting an agreement from you that you want the prize:和你订立你想要这份奖品的合约
其实“定立合约”这步才是关键。因为在人正常的情绪里,很多东西,不是我的我不强求,何况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已经是我的东西了,我不愿意轻易丢掉。当你定立合约、收到第一笔“定金”以后,就会潜意识觉得这东西已经是我的了,从而建立归属感。
一旦你同意,这种同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钩子,让你无法离开。
所以,当新人同意想要奖励后,一般会给予一份“定金”,最常用的,就是赋予身份。
企业会叫xx人、xx人、xx人。
一旦新人大声说出自己对“奖品”的渴求,这就会成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这也意味着你已经迈出了认同极端思想的第一步。
5. Shutting down your dissent by threatening to withhold the prize:通过威胁收回“奖励”来阻止你的异义
为什么粉丝会“脑残”?并不是傻到没有人质疑,毕竟大多的“奖励”都愚蠢而无脑且无实际意义。但是质疑的人会被“收回粉籍”、驱逐出团体、排挤、社死....人往往很难舍弃已经获得的东西,更难以离开已经建立亲密联系的团体。
6. Establishment of guilt:建立羞耻/内疚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新人自我封闭并开始自责。
引导你自己承认,只有这个群体/偶像/公司/产品才能帮助你走出困境、健康生活、建立自信、帮助自己成长。没有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好好做个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不穿小裙子就没有人看得见我、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服装....
7. Carrot/Stick:赏罚分明
经常有人把英文里的胡萝卜+大棒误译为打一鞭子给颗枣。这可能是台湾日据时代「糖飴與鞭」翻译后的误传,但是其实意思完全不一样。胡萝卜+大棒讲的是殖民地治理时候,奖励皈依者、惩罚异议人士。目的是分化、制造对立、分而治之。通过奖惩建立新规则、树立组织权威,从而达到洗脑和建立凝聚力的效果。
8. Control of identit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身份、信息源、环境
至此,一个新人已经被完全吸收入组织。下一步就是该如何留下他们。最强大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和以往朋友、家人的切断联系。
赋予全新的身份、赐予全新的名字,也是软性的切断原有社会联系的有效方式。法号、道号等同理。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这样做,但是这样做了的企业通常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成员。
New York (CNN Business)Yahoo Answers, a question-and-answer platform that launched more than 15 years ago and bec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