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逛《今日头条》,除了新闻,更多的是被推荐了如何发文赚收益的文章。巧了,今天翻了翻白岩松的《白说》,就有一篇有关的内容。里面有几个故事挺有意思。
2000年9月,白岩松到悉尼报道奥运会。一下飞机就听说:“中国奥委会施行了最严格的兴奋剂检测程序,一大堆著名运动员都被‘干掉’了。”
中央4套是这样报道:“今天下午×点,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召开的××会议上强调,宁可牺牲成绩,也要一次干干净净的奥运会。”大致是这样的内容。
按照八十年代的新闻专业教育,写导语讲究的是五个W: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这条新闻很标准,五个W都有。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
隔了一个多小时,又看到澳大利亚电视台的一条新闻,也是反映这件事,但突然看出不一样了。
画面里,一个运动员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报道一上来大概就是:“中国的运动员×××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参加悉尼奥运会,而是要回到他的老家。”
很明显,“五个W”是不全的,但大家一下子就被这条新闻抓住了。
画外音接着说:“×××昨天得到通知,他的血检结果不合格,不能参加悉尼奥运会了。我相信他的对手都会松口气,因为他是金牌的有力竞争者。”
再往下:“和他相同命运的,还有很多中国运动员……”接着是“中国奥委会主席的表态”等等。
这条新闻结尾,是×××走出体育总局大院的画面,解说词:“×××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行程,就可以回到他的老家,但是没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长的时间再回到这里。”
浙江义乌招聘五名高薪公务员,年薪最低的三十万,最高的六十万。编导交给白岩松第一稿,标题“义乌试水高薪聘请公务员”。
太常规!于是白岩松把它改成了“三十万年薪的公务员,怎么用?”
文案的第一个问题也很常规,节奏慢条斯理,询问义乌组织部部长“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
白岩松问编导:这条新闻是5月1日之前发生的,而我们做节目是5月5日,这两个日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编导显然没想过,只说“这几天持续关注”。
白岩松继续提醒他:5月1日公示结束,按道理讲,他们应该过了节就上班,不是5月4日,就是5月5日,那么他们今天上班没有?——这是第一个问题。
编导回答:没上班。
白岩松说:所以啊,这就是今天的新闻!他们为什么没上班?
其实这个问题在原文案中就有了的,但是位置安排在第一个短片结束之后。
白岩松将它提到开场:“我们得到消息,五名高薪公务员在应该上班的日子却没上班,出什么意外了吗?压力太大?”
然后马上连线采访组织部部长,把这个问题抛给他。那么对方会给予解释:“公示虽然结束了,但是还要呈报上级,另外我们双方的合同没签,还有一些细节待协商。”
接着继续问:“有出问题的可能吗?会不会有人不签?”再进入第一个短片。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调整,但是马上,“新闻”突显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讲故事”的模式,而不是按着老套路去平铺直叙。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的确,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多,更多的输入,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输出,讲故事,讲好听的故事。
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呲牙]
公尼玛逼,我是公务员,因为穷结不起婚。我一个同学在义乌做小商品,年收入60万,自己挫别怪社会,张口闭口公务员。//@好好的一个中国人:也就是在中国是这种现象,你看看人家美国,随便哪怕洗个碗,干一年也有几十万。开个叉车也有60万,整个中国社会,除非你当公务员,不然你念再多的书也是白瞎
原内容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