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
- 2、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现场。 资料图片
1957年10月,苏联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紧随其后,1958年1月,美国成功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地球预定轨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亲历者说
戚发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
随着卫星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已经从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不仅如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必须达到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当时,国外严密封锁,研制人员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也没看到过,基本的研制条件更不具备。
拿实现“听得到”来说,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很大难度。考虑到地面的元器件没有经过上天考验,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
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后,拉杆式的短波天线必须展开,才能确保《东方红》乐曲信号被地面站接收到。
要确保天线在太空高速旋转状态下顺利展开,对于当时的研制团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当时没有计算机来做仿真模拟,只能完全依靠地面试验。多次失败,大家没有气馁,在技术负责人孙家栋的带领下,研制团队对天线结构作了重新设计和改进,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仅要干出来,更要干好,确保成功”是当时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真实写照。通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更圆满完成了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东方红一号”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重量总和,中国卫星更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新的纪录。
知识链接
我国空间事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68年到1977年的起航阶段,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在探索中实现了初步突破,相继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等送上太空,拉开了宇航各领域筑基的序幕。
1977年到1986年的耕耘阶段,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从试验到实用的转变,研制的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系列卫星等相继成功发射。
1986年到1999年的提速阶段,引领我国空间技术全面转入工程应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传输型遥感卫星等多个卫星系列和领域先后形成。与此同时,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第一代导航卫星也进入了研制阶段。
1999年至今,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实现重大突破的攻坚期。中国航天人拉开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大幕,创造了神舟五号和嫦娥一号两项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业绩,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第一、二步任务目标;高分系列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我国空间分辨率迈进亚米级时代。
参观贴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老厂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竖立着一块“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的纪念碑,这里曾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件研制的主战场。在这里,老一辈航天人克服艰苦条件,攻克了大面积镀金、仪器舱罩焊接等一项项技术难题。2018年,厂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03日 06 版)
2、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202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5个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随着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东方红1号宣布进入预定轨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以说,这10分钟是相当漫长的。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可谓是惊心动魄。最终的结果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值得的——它真正让中国人的卫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人造卫星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轰动全世界。毛主席大手一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轰轰烈烈的581工程迅速上马。从1958年到1964年,581工程为我国航天工程的继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贡献良多。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难度多大可想而知,甚至不亚于“两弹”的研制。科研人员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白纸一张,只能从极其有限的国外刊物、书籍中寻找资料。更严重的是,时间步入60年代后,中国在当时的国力与制造、发射人造卫星毫不相称!
我国先后研制成功了“两弹”
和“两弹”“第一代攻击核潜艇”两大重要的研制工程一样,中国的科技人员只明白个大概。此后,便只剩下了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无论是国家工业体系,还是人才科技建设体系,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冲击,在此冲击下也暴露了我国对于这类方面科技实力极度孱弱的事实。但是中国的科研人员没有放弃,将白纸画为蓝图、将蓝图在一次次失败中变为现实!
我们的短板不光是没有关于人造卫星方面的技术,连最基本的运载火箭都缺少条件。在1958年中国“十二年国家科技研究计划”的鼓舞下,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机电学院相继在1958年到1960年两年间发射多次自行设计制造的探空火箭。
科研人员用自行车打气筒为T7M探空火箭加注推进剂
据现有资料考证,第一型升空的二级探空火箭为1958年9月8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东方-1号”,第二型为1958年9月22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北京二号”,第三型为1960年由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发射的T7M型探空火箭。由于三枚火箭各有侧重,在性能上均有优劣,所以在“谁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上有着极多说法。
在中国许多大学都没有火箭设计制造这类专业,大学生们完全是依靠一点理论基础和不断的实践将它成功设计、完善的。但这些探空火箭与真正的运载火箭相去甚远,但也算个良好的开端:它所积累的两级固/液体燃料探空火箭设计、制造技术经验相当丰厚。也算间接性为我国后续的火箭研制工作打下了实践基础。
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导弹
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1号”成功发射升空并命中目标。1964年,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2号”成功发射升空。这两型近程地地导弹均采用单级液体燃料发动机,也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积累了不少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小型运载火箭箭体的研制经验。
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家1号”
这几款导弹、探空火箭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是重大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这类核心技术只能靠简陋的设备和经验并不算太充分的设计团队去一点一点摸索。要研制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甚至是地面控制系统,谈何容易?更何况撞上了相对激进的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在1964年由于种种原因限制,研制人造卫星的581专项工程被迫宣告下马,中国航天事业被迫中止。
美国的先锋1号、探险者1号和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
此后,国家遭遇了更为严重的困难。但是,对于人造卫星的研究,技术人员们没有停下脚步!工作之余,他们还会从各种刊物上寻找关于人造卫星的各种资料。继苏联以后,美国、法国甚至是日本都相继将自行制造的人造卫星发射逐步发射升空,而中国的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尚在孕育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是一个伟大而又漫长的梦!
中国人没有放弃!中国要让世界看到中国!1965年国民经济稍微好转、技术积累初步具备重新研制人造卫星的条件时,中央下令:重启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运载火箭、地面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同期开始研制,酒泉卫星发射场、地面卫星测控网点迅速筹建。一切中止了的工作又重新运转起来,各方抽调的技术人员重聚在一起。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车间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之初,高级领导就立下了三大硬性指标:“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抓的住”是指全国各地的测控网点都能明确地捕获卫星在发射升空状态下的各项信号进行跟踪测量,不管是在什么气象条件下。这给现有的观测条件带来相当大的难题:无线电观测虽然技术先进但并未成熟,而光学观测虽然成熟但也相对缺乏“全天候”工作条件。在后面的会议上,确定了以无线电观测技术为主、光学观测技术为辅的观测体系,解决了“抓得住”的问题。
所谓的“看得见”是指能够让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能够捕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全程。为了能够让全球多数国家能观测到卫星升空,技术人员提出将发射角定为东偏南、发射轨道倾斜70°。这样一来,不光保证中国大多数人民能够观测到卫星升空,在逃逸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还会被世界上绝大多数有人居住的地方看到。
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
但是因为卫星本体并不携带光源,只能依靠卫星星体上72面铝制反光面板进行太阳光反射,因此亮度不高、可观赏性不强。但技术人员提出在第三级固体火箭的身上增加“观测裙”,即一枚发射升空后再自行展开的铝皮气球,便能引导群众找到“东方红1号”。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看得见”的问题。
“东方红1号”卫星
在预定的发射计划中,“东方红1号”将会携带《东方红》乐曲升空,并在太空中播放。显然常规的录播机不可能在太空中正常工作,只能通过电子音乐来实现这个任务。而能让全国群众通过收音机听到,显然只能通过一些折中的手段实现——“东方红1号”无法携带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音乐只能先通过星载设备发出电信号,而后由地面大型广播台接收电信号后再转接到个体收音机上。
准备发射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
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时间也终于步入了振奋人心的1970年初——供预飞用的两级火箭发动机相继成功试飞,这表明我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射人造卫星的一切条件。4月1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半个月后进入发射阵地,于4月24日成功发射。
由于不携带太阳能电池板、只使用自带的银锌电池供电,“东方红1号”在工作28天(预期工作寿命20天)后关机宣告报废。而“东方红1号”的底座和在表面粘贴太阳能电池的方案被应用到“实践1号”卫星上,成了我国第一代人造卫星中最为经典的构型。从“东方红1号”研制、制造,再到运输、发射以及发射后观测、控制,甚至是配套的观测站点、网点建设,发射场的选址、设计,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第一次。也是这个“第一次”,让我国直接跻身于“人造卫星俱乐部”里,此后便是主要成员国之一。
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航天强国。这显然离不开在经济极度困难、国力极度孱弱、社会极度动荡的窘境下举国之力研制的第一代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有了他们,就有如今的中国航天;有了“东方红1号”,中国航天奋勇前进,迈向新的目标!
本文关键词:东方红一号卫星简笔画,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高清,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工作吗,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作用。这就是关于《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