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是在起飞前一段,终于...我们可以飞了。35年前,小慧老师来到了深秋的慕尼黑。
翻开我的视觉日记第一章,便是老师和爱人从国内准备出发,有惊无险抵达德国的故事。题目是:我们可以飞了(图一:镜头下青春阳光的微笑)
在飞机滑行的时候,她想起一位诗人朋友临行前与她分享的一段话:
“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之大,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与这摩擦力都微不足道,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最难的是在起飞前的那一段。”
这段话给老师带来了很多的能量,相信也给很多读者同样的鼓舞。
人生第一次乘飞机,便是来德国面试;第一次去美国开会;第一次去北欧游玩;疫情期间的长途飞行...每每乘坐飞机,每每遇到艰难旅途的时候,书中的这段话就会浮现在眼前: 最难的是在起飞前的那一段--想到目的地,能坚持和不放弃,就可以感受到起飞后的那一种轻松。
35年前,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对“金童玉女”,婉拒了德国贝歇尔教授的和德国朋友格尔达的邀请 (图二:两位德国师友),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出国学习的机会,虽然临行前遇到波折,又耽搁了一个多月,在十月底他们终于一起飞到了德国。
在那之前,小慧老师对于摄影的热爱就已经很着魔了,几十年前的照片,加上优美的直透人心的文字,仿佛诉说了那时的波澜和内心的宁静。(图三:嘉峪关的形影相随)
他们到达法兰克福后,就要各奔东西,去各自的大学学习了。俞霖先生去达姆施达特,小慧老师去慕尼黑。那个时候,没有电话,只有地址,他们约定相互写信。
说起形容相爱的人相聚和分离,书中有一段是读过的最灵的文字:
“这次分别,好像两杯饮料混合到一起又分成两杯,各自都带了对方的一部分离开。心里的感觉也像喝了鸡尾酒那样,甜甜的,令人微醉,绝没有分别的苦涩与难过,只想对每一个投来的目光报以微笑......“
初到慕尼黑的日子,是静美的深秋, 她尽情地感受这个城市的魅力,每天拍许多照片,记许多笔记。
视觉日记就这样开始了!
一起加入,来读#我的视觉日记#吧!
图片来自 :王小慧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珍藏版 (图四:珍藏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