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写葡萄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唐朝诗人笔下的葡萄
- 2、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写葡萄诗
1、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唐朝诗人笔下的葡萄
我国的葡萄栽培,相传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从大宛引到长安来的。宣化葡萄栽培有1800年的历史,号称千年葡萄城,今天就看看唐朝诗人笔下的葡萄诗句。
唐诗中葡萄又称蒲桃、蒲萄、胡桃,都是音译,在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名称。也说明葡萄在当时是稀有之物,是传说中的存在。
在唐朝提到葡萄,诗人首先想到的是宫殿或朝廷。
《三辅黄图·甘泉宫》记载,"葡萄宫在上林苑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以太岁厌胜所,舍之此宫也。"《汉书·匈奴传下》载此事,作"蒲萄宫"。也就是说葡萄宫是汉朝宫殿名,汉哀帝曾在此居住。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此后更是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唐玄宗极度宠信安禄山,但是安禄山"城雄武(就是今天的河北宣化城),控飞狐塞(在今天的河北蔚县)",要谋反的传言一直不断,引起朝中文武的不安,丞相张九龄断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河西、陇右节度使,权朔方、河东节度,佩四将印"的王忠嗣也说安禄山有造反的迹象。但是玄宗不但不听,反而将此告知安禄山,对于中下级官员敢有此言论者,更是捆绑了交由安禄山处理。
正面劝说不成,进士李颀首先化用葡萄宫的典故写下《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岑参奋笔作《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崔颢则含蓄得多:"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贵妃洗儿"的传说随风飘荡,飞入寻常巷陌。
李白也借《宫中行乐词》唱到"卢橘为秦树,葡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借着《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希望"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唐肃宗借助回纥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后,杜甫感叹"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僧人皎然"万里望皇邑,九重当曙空。天开芙蓉阙,日上蒲桃宫。"是送拾遗梁肃归朝,送别诗用典纯属华丽典雅。
在唐朝提到葡萄,诗人其次想到的是绸缎或服饰。
绫罗绸缎在古代本身就不是寻常之物,上面会绣一些精美的图案,葡萄以其稀有,被绣在绫罗绸缎上,就像我们儿时在绸缎被面上见到的龙凤图案,虽然不曾见过,更别提拥有,但母亲会告诉你这是传说中的东西。有些服装的饰物,或有葡萄图案或花纹或形似葡萄枝蔓,也被成为葡萄带。带有葡萄纹饰的锦缎、衣物服饰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李端在描写《胡腾儿》时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阎德隐在《薛王花烛行》,描写新娘的装束:楚王宫里能服饰,顾盼倾城复倾国。合欢锦带蒲萄花,连理香裙石榴色。
才女上官仪曾奉武则天之命写道: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
白居易描写梦中情人的装束: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裙腰银线压,梳掌金筐蹙。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
施肩吾描写少女心思的诗曰:夜裁鸳鸯绮,朝织蒲桃绫。欲试一寸心,待缝三尺冰。
曹松在描写细竹篾或白藤织成的席时,提到:学卷晓冰长怕绽,解铺寒水不教流。蒲桃锦是潇湘底,曾得王孙价倍酬。
在唐朝提到葡萄,诗人再次想到的是美酒或佳肴。
葡萄酒可不是寻常之物,据说在汉灵帝时期,伯郎向常侍张让行贿,《三国志》记载"以葡萄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一斛大约60公斤的葡萄酒就能得到一个刺史。
流传最广的是王翰的《凉州词》,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豪放的是李白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难道是绿色的兰陵美酒?谪仙人李白再次梦想"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李颀面对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高歌"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来,干了这杯酒。
白居易猜测"两河收土宇,四海定波涛"的北都留守裴令公,此时一定是"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遥想从军乐,应忘报国劳。"
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一缕乡愁犹然而生,远方的亲人,你们好吗?不禁"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元稹感叹西凉伎的身世,挥毫写下《题乐府》"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刘复在春游时,春风戏狭斜,相见莫愁家。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乐不思蜀?已是"不觉重城暮,争栖柳上鸦。"
鲍防却是在盛赞大唐气象,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刘禹锡收到太原李侍中寄来的葡萄,没有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洒脱。"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的王绩,在酒店墙壁上留诗"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无奈囊中羞涩。
还是贯休浪迹塞上,锦袷胡儿黑如漆,骑羊上冰如箭疾。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
青楼女子为了留下乔知之,一展歌喉: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
在唐朝提到葡萄,诗人还会想到的是珍果或异品。
假如唐朝有朋友圈,一定是这样的:
李白笔下的白葡萄晶莹剔透,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白居易说: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粘盘垒蒲萄。
杜甫说: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武元衡说: 莲唱蒲萄熟,人烟橘柚香。
姚合说:筐封紫葡萄,筒卷白茸毛。卧暖身应健,含消齿免劳。
韩愈说:柿红蒲萄紫,肴果相扶檠。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
贯休说: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
杜甫说:此言差矣,应该是"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岑参说:桂林蒲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
沈佺期说:芳郊绿野散春晴,复道离宫烟雾生。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李峤道: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
韩愈也不示弱: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张谔说:花源药屿凤城西,翠幕纱窗莺乱啼。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
储光说:羲蒲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
李颀说: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柳宗元接道: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
刘禹锡笑了,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葡萄是怎么种,记住了,涨学问。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李白说: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众人面面相觑,这是谁家的捧剑仆人,竟然也会作诗?是大唐无人了?还是大唐人人会作诗了?
李德裕:"倚檐阴药树,落格蔓蒲桃。荷静蓬池鲙,冰寒郢水醪。"葡萄架下有酒,岂能无曲?让唐彦谦为大家唱一曲可好?
唐彦谦:诸位,有道是"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且听我慢慢唱来: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神蛟清夜蛰寒潭,万片湿云飞不起。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胜游记得当年景,清气逼人毛骨冷。笑呼明镜上遥天,醉倚银床弄秋影。
2、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写葡萄诗
一、葡萄传入我国的时间葡萄的原产地是西亚,更具体来说,大概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那片区域。而传入我国的时间,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是在《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史记》中写到大宛这个地方,和张骞有关。张骞这个人咱们知道,他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历史上赫赫有名。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6年,一共是13年,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115年,一共4年。也就是说,葡萄是由张骞引进来的。它传入我国的时间,就在张骞这两次出使西域期间。
第二:大宛。“宛”这个字不能读错,这里的读音是yuān。这是古代的一个国名,范围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周边。大宛这边除了出葡萄,还出宝马,就是汗血宝马,“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这也是《史记》中记载的。
前面所引《史记·大宛列传》中关于葡萄的记载,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里是写成“蒲陶”的。这不是错别字。
除了蒲陶,在史书中,葡萄的写法还有:蒲萄、蒲桃、葡桃、葡萄等等。这种情况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都存在。我们翻读唐诗作品,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下面第三节内容会多次提到这些叫法,注意这些都不是错别字,而是因为葡萄这两个字是外来词汇,是根据波斯语budawa音译过来的。
自公元前139年张骞将葡萄引进到我国之后,一直到公元618年唐朝开国,这期间有八百来年的历史。葡萄的种植范围,也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步一步的往东拓展,最后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
《汉书》的记载,葡萄已经在大月氏、且末一带广为种植,范围大概在现在的中亚到新疆且末县一带。到了《后汉书》,已经传播到了伊吾。《后汉书·西域列传》记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伊吾就在的新疆哈密市境内。哈密盛产葡萄,这是我们熟悉的。往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葡萄已经遍布现在的新疆大部分区域,比如最有名的吐鲁番就在此时开始出现在史书的记载里(当时称为高昌国)。吐鲁番的葡萄享誉全球,现在每年的8月20日,还有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规模盛大,意义非凡。
到了唐代,葡萄已传入玉门关。玉门关咱们熟悉,不论是汉代班超的“但愿生入玉门关”,还是唐代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都是中原和西域距离之远,而玉门关就是两地之间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往西就是边关化外之地,往东就是家园故土。它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之后,葡萄就开始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一带广为种植了,比如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山西省(太原)。到了盛唐,李白生活的年代,往南到汉阳已有葡萄。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这已经到了今天的湖北地界。到了中晚唐时期,葡萄已过洞庭湖。事见姚合诗: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萄藤,就是葡萄藤。
据我初步的统计结果,《全唐诗》中提到“蒲萄”的,一共有27首(含句子,下同);“蒲桃”的有13首;“葡萄”,16首。“蒲陶”和“葡桃”未见。以上统计数据,因誊写转抄等诸多原因,会存在重叠或遗漏的情况。因为下面是根据内容来进行分类,所以名字问题不是关键,只是让大家先有个概念:不论是盛唐还是中晚唐,不论是大诗人还是未名诗人,唐代诗人们对葡萄的书写、记录已很普遍。
1、植物学意义上的葡萄
全世界有60多种葡萄,我国有38种左右。而如果算上栽培的,就是用于商业(工业)的,全世界有8000多种,我国有800种,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我们经常听到的葡萄种类,如:玫瑰香、巨峰、莎巴珍珠、京早晶等等,这些都是栽培的杂交品种。
葡萄属植物的典型特征包括:1、藤本,木质化;2、聚伞圆锥花序,花药黄色;3、肉质浆果,球形或椭圆形,颜色有白色、绿色、紫色、红色等等;4、花期4-5月,果期8-9月。这些特征,我们差不多都能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例子。
写藤蔓的。如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蒲萄百丈蔓初萦。百丈指长度。“丈”在各朝代的长度不大一样,综合起来在3.3米左右。百丈就是三百多米。这是诗人的夸张,但也很能说明葡萄藤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多而长。另外,上面说了,葡萄的藤蔓是木质化,又黑又硬,并且,多数是弯弯曲曲、扭扭巴巴的,尤其是栽种多年的葡萄。这种形象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很丑!甚至有点恐怖。柳宗元诗“悬蛇结虺如蒲萄”,柳宗元把葡萄藤比喻成像一条大蛇悬挂在半空中,虺,毒蛇的意思。很可怕。刘禹锡的比喻就好一些,他说是“分岐浩繁缛,脩蔓蟠诘曲”,意思是说,葡萄的分支很多,它们长长的藤蔓曲折盘旋着。
这么长的葡萄藤,在它还小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搭架,就是葡萄上架。张谔《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这是写葡萄上架的时间,各地略有差异,但总不过是在春天。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里写,“三月,葡萄上架”。李峤《藤》: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这是葡萄上架后的情形,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刘禹锡《葡萄歌》:为之立长架,布濩当轩绿。这是说葡萄架的高度。长架,既可以解释为高度,也可以理解为宽度。又高又宽的葡萄架,好让葡萄充分爬蔓。
葡萄也有花,只是我们很多人光惦记着吃葡萄而忽略它们的花罢了。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说“小苑蒲萄花满枝”,花很多,花开满架,才有以后的硕果累累;葡萄什么时候开花呢?“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崔颢)、“…艳起桃花颊。风发蒲桃秀”(无名氏)。这就是唐代葡萄开花的时间,在燕子飞回来的时候、在桃花盛开的时候,葡萄就开花啦。我们现在科学的说法,是花期4-5月。我国幅员辽阔,具体时间会略有差异。
葡萄的果实,这个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唐代诗人们也很关注。第一是数量多。葡萄结果是成串的,一串葡萄少则二三十颗,多则四五十颗,数量非常多。刘禹锡说葡萄“悬实珠玑蹙”,蹙是紧的意思。一串葡萄,一颗一颗的紧挨在一起,像“珠玑”。珠玑,通俗点说就是小珠子。这就是第二点,葡萄的形状,球形或椭圆形。唐彦谦《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亸,读音是duǒ,下垂的意思。唐彦谦说,这满架的葡萄,一串串的垂落下来,看上去就像一串串的金铃铛。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非常棒。
另外,还有写到葡萄果实颜色的,如“筐封紫葡萄”、“灵华凉沁紫葡萄”等等,篇幅关系不多展开。
2、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果实可以生吃(得洗一下哦)。更多的是用于酿酒,就是葡萄酒。葡萄美酒,唐代人已经掌握了酿葡萄酒的技艺。
有唐一代,边患一直存在。在唐太宗朝,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灭了高昌国。这个高昌,前面已经说过,范围就在现在的新疆吐鲁番。
“…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
这段记载出自《南部新书》(丙卷),说的很清楚。葡萄开始在唐国土内试种,并且,还把西域的酿酒技艺也带了进来。唐代人从此可以自己种葡萄,自己酿葡萄酒了。唐太宗的这次灭高昌行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让国人开始有葡萄酒可以喝,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象征意义,这一点后面会详细讨论。
我们最为熟悉的关于葡萄酒的唐诗,大概就是王翰的《凉州词·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首边塞诗。重点自然不在葡萄酒,而是在说边塞生活的苦,说战争的残酷性。这种“借酒壮胆”的书写在唐诗中还有,如刘禹锡“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意思差不多,也是在说葡萄酒是美酒,好酒。大家喝完酒之后,就准备上阵杀敌去吧,“共酌葡萄美酒,相抱聚蹈轮台”(无名氏)。轮台是唐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一提到轮台,我们立马就能想到边塞诗,想到唐人的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当然也有歌舞升平,也有寻常冷暖。乔知之《倡女行》: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愿君解罗襦,一醉同匡床。这是一个歌女在劝说远行的人,别着急走,咱们一起来喝葡萄美酒,来共度良宵。刘复《春游曲》:春风戏狭斜,相见莫愁家。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这就是歌舞升平。诗人去春游,遇到了一位姑娘。两人喝了酒,听了歌。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这就是寻常冷暖。朋友送来很多葡萄,舍不得吃完,就酿成了酒,这就是五云浆,就是美酒。美酒要细品,喝慢一点,一边喝一边赞叹不已。
3、象征意义的葡萄
前面已经提到,唐太宗灭高昌,把葡萄和葡萄酒技艺都带回了长安。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不仅是让大家可以品尝到葡萄美酒,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心中的自豪感。一喝到葡萄酒,大家就会想:这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这方面的唐诗作品很多。如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匈奴系头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李白就说,小弟你就放心去安西当兵吧,我看匈奴的气数已尽,不到明年他们的首领就会被我们抓到葡萄宫来啦!这是什么?这是民族自信心。大家注意,唐代的边患里面,是没有匈奴的。匈奴的称呼主要是在汉代,还有后面的蒲萄宫,也是汉代的一处建筑。这种写法在唐诗中很常见,叫“以汉代唐”或“借汉指唐”。在唐代人心中,唐朝和汉朝一样强大,汉朝曾经的繁荣强盛,就是唐代的繁荣强盛。蒲萄宫建于汉哀帝时期,是给匈奴单于来往时居住的地方。
再举两例。杜甫《洗兵马》: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听说官军节节胜利后写的。诗中的那种兴奋、欣喜之情,藏不住,杜甫很激动。军队有多强盛呢?京师皆骑汗血马,所有的士兵各个都骑着汗血宝马,不用说,这些宝马都是战利品;回纥喂肉葡萄宫,那些胡人士兵呢,都已经投降,被安置在了葡萄宫里啦。从此以后,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希望从此以后可以把战马、武器都拉到天河去洗洗干净收起来,不要再有战争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杜甫是希望而已,事实上战争并没有停止。相反,曾经的盛世王朝,经过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力一蹶不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大小小的战乱最终把唐王朝拖垮了。李颀诗《相和歌辞 从军行》就写的比较清醒并且客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李颀就说,即使强大如汉朝,让胡人俯首称臣;但这是连年战争后的结果,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埋骨他乡呢?这就是“空”。一味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开疆扩土,这是由无数的生命换来的结果呀。李颀这首诗的客观之处还在于,他不仅只写汉人(唐人)的苦,也写到了胡人普通百姓,“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在残酷的战争过后,就没有谁胜谁负的问题,最苦最惨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以上就是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既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写葡萄的藤蔓、花、果等等;同时又有深刻的象征寓意,葡萄已不再是简单的风物和植物学概念,而是带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它和国家、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0191128
在唐山
主要参考资料:
《增订注释全唐诗》(陈贻焮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中国植物志》
《葡萄与葡萄酒传入中国考》(芮传明,《史林》1991)
,古典文学与植物专题,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关键词:葡萄唐彦谦古诗解析,唐诗 葡萄,唐唐彦谦古诗葡萄朗读懂了,唐唐彦谦古诗葡萄,唐代诗人的糖。这就是关于《是喜是悲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笔下的葡萄,写葡萄诗(唐朝诗人笔下的葡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