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题目分析
现在阅读体量很大,这要求阅读速度要跟上来,要迅速抓住要点,才能答得快。
材料十一
太浦河流经两省一市,全长57.62公里,江苏吴江段有40余公里,浙江嘉善段有1.53公里,上海青浦段15.5公里。一条太浦河,把青嘉吴三地串联在一起,三地百姓同饮一河水。但正因如此,情况变得有些复杂,比如,嘉善县与吴江区的边界,把太浦河沿线的汾湖一剖为二;又比如,嘉善县西塘镇的钟葫村,站在村子北首的太浦河边向北望、对岸左边是江苏,右边是上海,若没有省界牌,本地人也难分哪儿是苏浙沪。
青浦、昆山、吴江、嘉善四地,界河有69条。吴江境内就有大小河道2600多条、50亩以上的湖泊320多个。吴江境内河道长度占了大头,又处于上游,治水治污压力更大。2016年前,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粗放,吴江境内的太浦河沿线遍布着大量“散、乱、污”企业,水葫芦在河道中常年滋生漫布,水体污染严重,到了雨季水流大时,水葫芦往往会借着水势流到中下游;过了一夜,潮汐或风向变化,水葫芦又漂回来了,于是双方的打捞人员都懒得费时费力,任由水葫芦随波逐流。
水葫芦还是小事,饮水安全与防汛抗旱可是大事。同一条河流,上游认为,太浦河是太湖的泄洪通道,下游则认为,你要保证我饮用水备用水源的标准。如何协调?2016年11月,大家看着漂来源去的水葫芦们很快集聚,继而遍布大半个河道。到了2017年,河道污染问题更是全面爆发。河道水质也严重下降,无法达到标准。那时河水是五颜六色的,看颜色就知道是哪类工厂的污水,光靠一地根本难以整治。两省一市相关部门只能坐下来协商共治。太浦河战线这么长,怎么治?三方2018年初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太浦河共治。
三地水务部门启动协同治水行动,先将三地毗邻地区“各自为战”的水系图合并,成为“一图治水”。首先向污染源开战:仅吴江区就腾退拆除太浦河周边“散”“乱”“污”企业3000多家;而隔河相望的浙江嘉善,也先后拆除40多个码头堆场,800多家钢铁经营户。通过三地协同治理,目前太浦河水质稳定在Ⅲ类。2019年10月,三方联合青嘉吴三地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共同制定责任清单,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了“包干区”,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河长们建立了专门的联合河长群,三地河长在交叉巡河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拍照上传留言,不少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如今,河道出现了水葫芦和垃圾,大家都主动出手,不再有推诿敷衍。2020年8月,交界河吴江段水葫芦泛滥,嘉善的河长马上调来设备增派人手,原本半个月的工作量,3天就完成了。
材料十二
交界河湖水环境共同治理,一直是个难题。“流经张家港与常熟两地的走马塘,弯弯绕绕,一段是张家港的,一段是常熟的,交界区有十几处。推行联合河长制后,我们意识到,虽然行政区域河段交错融合,但河道保洁工作是可以分的,于是按照岸线长度比例来划分保洁任务,确定集中边片河段为各自的保洁区域。”常熟市河道管理处陶主任介绍,走马塘在常熟境内12.13公里,张家港境内15.59公里,通过测算,最终在张家港枢纽下游800米划界区分上下游保洁任务。
黄花泾北岸为苏州高新区,南岸为姑苏区,是一条界河,也是两区行洪、排涝河道。过去底泥淤积,还有大量围网养殖、乱搭乱建、住家渔船等。2017年,黄花泾蓝藻大爆发,两区痛定思痛,联手对水岸面貌综合整治。联合河长制改变了黄花泾的面貌。为避免出现以往南北岸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等情况,黄花泾河道保洁由姑苏区和高新区轮流负责,每两年轮换一次。2020年7月,黄花泾首次实施大规模彻底清淤。此次不光对黄花泾4.21公里的河道全程疏浚,还将对垃圾、砖屑瓦砾、沉积性淤泥土、杂草、沉船等彻底清除。黄花泾治理工作还牵涉到杂船处置问题,涉及姑苏区和高新区共97条杂船、57户人家、100多位船民。72岁的戴老汉以前一直生活在船上,靠在黄花泾里打渔为生,此次黄花泾整治时,他获得了10多万元的赔偿,即将搬进安置房。“我在街道的帮助下摆摊做些水产生意,每个月能赚两千多块钱,再加上我们老两口每人每月一千多元的农保,生活不成问题。”截至2020年7月底,97条船只无一遗漏,全部签约交船,5万平方米受污染水面随着围网与地笼的清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