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通军转安置公务员(南通转业安置)

#2022生机大会# 我是安徽姑娘,十年前随老公部队转业,回到江苏南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好快啊!转眼间我来江苏已有十年了。

#2022生机大会#

我是安徽姑娘,十年前随老公部队转业,回到江苏南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好快啊!转眼间我来江苏已有十年了。

回顾这十年,有些心酸、感悟很多、变化很大。

记得刚来南通那阵,我和她爸需要联系工作单位,小孩需要联系学校,虽然由政府部门安排,但也需要自己去走动,可是人生地不熟的,再加上公婆都是地道的农民,这些根本就帮不上忙,只得自己来,太难啦!

特别是在市里租房子,因不熟悉,我们早上天没亮就坐公交来到市里,从城南找到城北,从天刚蒙蒙亮到天黑,才在市西郊租到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脚底都磨破了,想想都觉得心酸。

大概租了一年多点吧,因房子与小孩学校之间连着一座桥,这桥多年受损,需要修建,所以接送小孩需要绕很远的路,没办法又得重新租房子,最后找了一个离学校只隔一条马路的车库,条件之差可想而知。

这样又租了2年,最终还是咬咬牙,拿出我们当时仅有的积蓄,再向双方的兄弟姐妹借了些,买下了我们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虽然很小,但很温馨!

生活要有所爱,才有所期待~愿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

#我们的十年故事#

#小组博物馆#

一、我的儿时

我们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的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困苦、艰辛和天灾人祸。

我父母均毕业于江苏省农业机械学校,父亲由部队转业过去,母亲因是农村互助组带头人而获得江苏省标兵,由当地政府选送而去。他们在那里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补习和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素质与能力,期间他们互相帮助并相识相爱。毕业后被分别指派去淮阴和奉贤,后经组织批准母亲也调去奉贤,这在当时是省内调动,虽艰难但还顺利。母亲在即将临产才回南通外婆家。

我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三余镇 ,满月后,由父母带去奉贤(58年江苏的许多地方由中央国务院划归上海市管辖)生活。但由于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照顾我,就请了一个当地的佣人照顾我。当中还发生了许多的小故事,譬如她老是吃我的奶粉、奶糕和各类糖果糕点,有好几次被我母亲撞见,她说是试热或者尝尝,没有一点愧疚感,而且还是这样一直享受口福 ,直到阿姨把我领回外婆家为止。

当年国家经济困难,又遇“三年自然灾害”,民众收入有限,市场也缺资少物,很少有营养品,将就而过吧。

为了辞退佣人 ,改变没人照顾我的囧境,阿姨特地从南通赶到奉贤来看护我 ,不久又将我带回南通外婆家。

就这样断了母乳,以奶糕、米糊、稀饭代替。

当时,简单的糖也是稀罕物,少的很,平时吃不到,但我妈那时在零售店工作,偶尔能弄到少许,但对我喜甜习惯来说,那一点就根本不够。有时我实在馋了,妈就用打蛔虫的“宝塔糖”将就一下。阿姨带我回南通后,外婆就用带回的“宝塔糖”来替代糖,吃了不少 ,结果就是误食过量的“宝塔糖”而便血。幼童时,遭受打击。

那时,饭桌上根本吃不到肉鱼荤腥,牛奶、糖果、糕点就是罕见。父母为了能让我补充营养,来吃几个鸡蛋,还变卖了家里仅有的一枚三钱金戒子,换了10个鸡蛋来吃。

孩童时的记忆记得太多太多。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外公得了肺结核,舅舅去镇上买了两个猪心为外公炒了一盘菜,放在桌上 ,我看见后嘴又馋了,问外婆:我能不能吃。外婆说:“小孩不能吃的”。当时我就没能吃到,耿耿于怀,为什么小孩就不能吃呢?就是这么没办法,就是这么苦!

记得每当端午节到来,外公总把大杆秤绑在樑上,让我秤体重 ,然后就有好吃的从樑上掉落,我吃得可开心了!

还记得,外婆家盖房子,别人家用粗大的木梁来支撑房顶重量,而外婆用铁管和细木料搭配当大梁,当时还真搞不懂呢。

第一次坐船,水里的倒影和河上的船一样,是什么情况也没搞懂,当时想怎么会是这样?没有问处也不敢问他人,只有长大了才知道原因!

每次过年前,外婆家自己蒸玉米糕、高粱糕和其它糕,浸泡在水里,吃到农历五月间。那怕就是缸里起泡了,糕已经是酸酸的了,不舍得扔,照常吃。过年了,去镇上请人用“老窖”发酵做豆沙、枣泥和萝卜丝馒头,我会想尽办法加以区别,或者就拗断看馅子,尽挑好的吃。

过年了,外婆总会让外公宰一头羊,把羊头、羊脚踝、羊尾巴、羊杂碎和大白菜或青菜烧一大锅,用脸盆装满端上桌,大家一起吃,那时我就喜欢跪在长凳上伸长筷子挑“羊草包”吃。过后,才有计划吃到正宗的羊肉。

每当过年,我们平时玩在一起的小伙伴用沙炒蚕豆押“二十一”赢别人的蚕豆,玩“背线”,飘走别人的铜板。

用漆罐头装煤油,然后把盖子打小眼放在火上考,喷射出油气而形成火焰。

正月十五晚上,抱着柴火满田地跑,踩着冬小麦秒,口里还“念财念财”不停地喊,预示来年大丰收、大发财。诸如此类玩得多多!

小时候,舅舅、阿姨都特喜欢我这个外甥,不但是活泼可爱,还因为我是第一个啊。

战友阿财是位志愿兵, 2000年,阿财转业到南京市交通条口下属公司,被安排到码头去卸木头。阿财说,老子在部队都不干这样的活儿,不伺候了!转身就离开了。后来漂洋过海去跑船,本想去赚大钱,没想到因此差一点儿把命搭上。

阿财在部队一直为首长开车,差不多与他一起进车队的战友,很多为首长服务了几年后都提了干,但阿财不知是什么原因却没有提起来。

2000年服役期满,面临着转业找工作(那时候大都是自己联系接收单位)。阿财托了关系,被分到了交通部门,开始以为是交通稽查,穿着制服在路上查车。心里十分高兴,脱了军装还能穿制服,也算是端到了铁饭碗。

结果报到过后,他没能如愿地穿到稽查制服,却被分到了下属公司,第一天就被安排到码头都卸木头。阿财在部队上也没有出过大力,哪吃得了这份苦,受得了这种累哎!一怒之下,大骂一通转身离开。

骂归骂,面对现实生活,总得寻找出路。他听说跑船能挣大钱,于是20000元买断了工龄,用这笔钱当作学费,去南通某培训机构学习海员。

毕业后,联系了一家船运公司,终于上了船。据说是跑内海的,最远到日本、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时间不长,几个月一上岸。

船一靠岸,工作就没了,还得重新找工作。工资虽然不低,但一年要折腾几次,折合起来,每月也没存下多少钱。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阿财联系到一家远洋公司,出一次海要半年以上。

阿财很不适应漂泊生活,船在大洋中晃动得让晕眩,吃啥吐啥,五脏六腑都快吐出来了。整个人感觉都快没命了,船在甲板上感觉上了天似的。

老水手告诉他,大脑中有一根神经是管晕眩的,一开始就要咬牙坚持,直到这根神经被麻痹为止。通常情况下,人家晕上一段时日就好了,阿财不行,他大脑中的那根神经太清醒,怎么都不受麻痹,最后连胆汁都快吐尽了。

8个月后,他终于回到了大陆,当然,身上赚回来一些美金。休息一段时间后,公司通知他上船,他再也不肯去了,他不想把命丢在异国他乡。

跑一趟船,那点报酬总不够吃一辈子啊,阿财只好重新找工作。在一位战友的帮助下,到某机关找了份保安的职业,一天24小时,中午管吃。

可没干多久,阿财又辞职了,原因很简单:在分发报纸的时候,某科室的负责人是他曾经带过的兵,阿财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面子上终感觉过不去,于是干了两个月后结账走人了。

现在阿财自己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生意还可以,总算站稳了脚跟。阿财说,人有时候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三番两次折腾过后,才明白天底下没有好赚的钱,没有容易的事儿。如果有下辈子,一定要好好读书,这辈子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其实,我挺羡慕阿财的经历的,毕竟比我见识过。

【曾成功破译敌人行动密电,受到志愿军总部通报表扬......南通九旬老兵回忆抗美援朝“听风”往事】国庆长假最后一天下午,曾荣获一等功、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抗美援朝老兵沈学祥,和虹桥二小小学生在更俗剧院一起观看电影《长津湖》,观影过程中他数次落泪。沈老于1952年9月赴朝作战,在志愿军二十三军军部机要科担当机要一组组长。9日上午,记者采访了这位九旬抗美援朝老兵,聆听他讲述在战场上成功破译敌人密电码的“听风”往事。

破译敌人行动密电时使用的钢笔、当年英姿勃发的战地老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9日上午9点许,记者在崇川区虹桥街道新东社区红色教育场馆“韶华阁”见到精神矍铄的沈学祥老人,这里布置的抗美援朝珍贵物品都是他从家中拿来的,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1年3月,沈学祥出生在启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地主家做长工,受尽了压迫和剥削。”沈老回忆说,上小学时就开始参加启东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帮游击队传递情报、张贴标语,“我家有三间草房,游击队队长曾住在我家,我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沈学祥16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正式参军入伍。当年冬天,他与陆惠乔、徐亚珍奉命调往华中指挥部所在地学做机要工作。“从启东出发到位于盐城射阳的华中军区,在地下交通员护送下突破敌人封锁线,整整走了28天。”沈学祥说,在经过6个月党校培训、3个月业务培训后,他成为一名机要译电员。

祥所在的第23军编入志愿军序列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我们从嘉定坐火车到达现在的辽宁丹东,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沈学祥说,当年他在军部机要科担当机要一组组长,“组里连我在内共有9人,负责联络志愿军总部、第九兵团等上级机关,另一个组负责联络军部下辖的三个师等。”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采取多种先进的电讯侦听设备,在前沿地带和我军后方进行窃听、干扰、欺骗等活动,使我军通信保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志愿军通信部门根据朝鲜战场实际情况,制定了通信保密的一系列灵活措施,在作战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采访中,沈学祥老人讲述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往事。“那天,我们组成功破译了敌人的行动密电,美军轰炸机群将于第二天轰炸志愿军一个重要基地。”沈老说,他立即核实信息,并将这一绝密信息汇报给军长钟国楚,“他连夜召开作战会议布置战术,组织高炮部队,在敌人飞机必经之地,埋伏在两边的小山坡上。”

“第二天早晨,美军轰炸机群果然直扑过来,进入高炮射程后,被我军高炮当场击落一架、击伤一架。”沈老说,因为交战次数多,知道敌军“睚眦必报”的作风,必然会再次来袭。志愿军高炮部队不敢松懈,这场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三天,最终我军共击落敌机11架、击伤28架。这次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取得辉煌战果,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通报表扬。

沈学祥老人还向记者回忆了当年一次惊险万分的经历,“有一天,我们组9人正在茅草屋内紧张翻译着密电码,这时听到敌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一边翻译密电码,一边密切关注飞机动向。突然,敌机刺耳的俯冲声越来越近,我赶快通知战友们收好密码本撤入坑道。刚进坑道,敌机炸弹就倾泻而下,把我们的办公室炸塌了。如果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国庆假期虽然已经过去,但电影《长津湖》票房依旧可观,观众们的观影热情没有减弱。从9月30号上映,截止到10月10号下午3点,短短11天时间,《长津湖》累计票房突破40亿,暂列中国电影史票榜第7位。

沈学祥老人珍藏着数本红色期刊《志愿军战士》,其中有一幅插图照片就是长津湖,这张照片的说明为:“二次战役中,我东线部队在这里痛击美军王牌第一师。朝鲜人民在这里建立了雄伟的杨根思烈士纪念碑,纪念这次战役中在这里光荣牺牲的不朽英雄杨根思。”

《长津湖》影片尾声,美军南逃沿途,眼前这一幕让其胆寒: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我虽然没有亲历长津湖战役,但在入朝前就知道志愿军战士在这次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沈老说,他在观影时数次落泪。

新东社区党委书记毛金军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阔别家乡30余年的沈学祥转业,在南通市司法局工作直到离休。离休后,他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韶华阁’就是前年在沈老提议下建立的,收藏了他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使用的各种物品和所获得的勋章。”

今年国庆假日期间,沈学祥老人身着军装佩戴勋章,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学子以及虹桥二小小学生讲起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些感人战斗故事,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南通发布

舞台上“黄世仁”突遭一枪

一个老人讲述一个意外故事

葛华,居住南昌。

他,南通人,16岁加入新四军1师1旅文工团。访谈中,他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解放战争的时候,文工团为部队演出《白毛女》。想不到,正当演出时,突然一声枪响,演“黄世仁”的演员,瞬间倒地,一条腿中弹,流血不止……

团长、政委下令,把打枪的人绑起来,关禁闭。原来,是一个从国民党部队刚解放过来的新兵打的枪,经查,家庭出身雇农,旧社会父辈打长工。他有一个妹妹,曾被地主强奸后上吊自杀了。

舞台上,当看到黄世仁要强奸喜儿的场景,他恨从肝胆起,“过去老子没枪,现在有枪了”,端起枪,朝“黄世仁”打了一枪……

在医院里,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向团首长求情,“把他放出来吧,这个同志有阶级仇,阶级恨,他打我,是把我当成真的黄世仁了,不要处分他,他阶级仇恨很深很深,一定是好兵。”

葛华回忆,后来,这个打伤演员的兵,在淮海战役中作战勇敢,立了功。

葛华说,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既是演员,又是战斗员,跟着突击队,冒着敌人炮火抢运我军伤员和战友尸体。演出的节目,爱憎分明,形象逼真,特别鼓舞部队士气。那位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曾动情说,“战士恨舞台上黄世仁,说明我演成功了。”

葛华,1929年生,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的文艺战士,历经了高邮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血与火的考验。

转业地方后,葛华就任江西农垦歌舞团艺术室主任、南昌市歌舞团团长等职,创作了80多部剧目,成为了国家一级编剧。

#乌兰察布头条#老集宁最早的交警

五十年代初中期的集宁曾经是一个朝气澎渤,蒸蒸日上的新型城市,这种现象全因一条铁路引起的,集二铁路的通车使的集宁这座小城的知名度达到了国际,来自全国各地支援集宁建设的各路人马纷勇而至,集宁市四大系统盟市铁路部队齐全,各厂矿林立,一跃拥有了十万人口,为内蒙古中西部第三大城市。

为迎接集宁市的马路交通发展,在位于桥东四马路的公安局也安排了交通警察但只有二位,最早的交通岗亭在什么地方呢?也许大多数人的回答在桥东,其实集宁市的第一个交警岗亭设在了在桥西,原来的通顺街与财政街的十字路口,因为这里从1920年造城来是集宁最为繁华之地,南北财政街集中了有钱人家的大户及商铺,还有集宁最早的银行,学校,商贾,饭店,药铺,邮局等,西有永宁城门,南通开明门,东是铁路货场,北通往怀远门,集宁城的四座城门这儿就包括了三座,所以说这个路口设个交通岗亭选对了,说是个岗亭其实就是一个只能容一个人在里面站立,可挡风雨雪四面可观察的木头房子。

再说这二位交警一高一瘦,一白一黑,高的白胖身体强壮,瘦的黑瘦,臉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疤,可能是参加过集宁战役的解放军转业的,夏天上身雪白的警服下身警兰裤子红道道,脚上黑皮鞋,头戴大盖帽,腰糸武装带,领口及帽徽是一块红色的盾牌。冬天上身警兰服下身苏式马裤,头戴苏式警皮帽,脚上酱红色高筒马靴。手拿根一尺多长红白相间的木棍,木棍一头一根绳子套在右手的手腕上,平时挂在腰间。

其实那时候的集宁并没有几辆汽车,挡次最高的要属铁道部直属的集宁换装处长的苏联伏尔加小汽车了,就这个小汽车连集宁市市长和集宁铁路办事处处长都没资格吧?而集宁各个单位也只有几辆苏联四个轮胎的嘎斯车。平时交警也不在马路中心站着,一旦远处来一辆汽车这位交警立既站好位置,对着汽车驶来的方向观察是向左向右还是直行或调头,那个年代的汽车是没有转向指示灯的,而转向的标志在司机室的挡风玻璃正中间的一个上红下绿的箭头显示器,由司机手动,正行是箭头朝上,左右看箭头所指,调头朝下,交警根据箭头所指方向确定后,立刻来了个标准的立正,用右手的指挥棒对着驶来的汽车举平,或左或右来个45度平举等汽车过去后垂直放下并保持原地站立,如果汽车直行交警就用手中的指挥棒做个180度的动作,如汽车需调头交警除一套动作外,右手指挥棒举起与头平行。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集宁桥西由于受到京包铁路线的地道影响而转向了桥东,包括这一个警察指挥全城的交通岗亭也转移到了桥东一马路的与九龙街钭交插的十字路口,因一天也没几辆车后来又改到了集宁百货公司前的丁字路口,再后来又搬到了三马路新华书店哪了,曾经指挥全城的二位交警后来都高升了,从那以后到今天的六十多年集宁桥西再也没来过一个交警,甚至连个交通信号灯至今都不需要。

作者:聂恒忠(小西)

照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85690/
1
上一篇公务员的末日(公务员未来待遇怎么样)
下一篇 苏州公务员递补流程(苏州公务员落户流程)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