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常州一商场仓库看到一名近60岁的老人在卸货,一车货力资200元,有一名三十出头的年青人也在下货,聊天中得知是老头的儿子,令人吃惊的是这年青人是名科级警察,利用休息时间来帮父亲一把的,这个老头养了一个好儿子,现在这社会,这种年轻人太浠缺了。
清军将长刺狠狠扎进阎应元小腿,看着他流血而亡,自觉大快人心。而乾隆皇帝却惶恐地道:“快快修一座阎公祠。”
阎应元原辞籍通州,到江阴任典史。
这个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公安局长。
在任期间,阎应元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就是捕杀过海寇顾三麻子的贼众。
也因为捕杀海盗有功,朝廷本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
但古代交通不便,从江阴到英德千里迢迢,而阎应元的母亲病倒了,故而一直没能成行,全家闲居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

后来阎应元原来的上司,江阴县县令林之骥知事不可为,不愿降清,解印去职。
清知县方亨前来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张贴从常州府发来的剃发文书上,赫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字眼。
但是这条法令在江阴颁布之后,所有的百姓都不淡定了,说好的不改风俗,不变发式呢,现在却这样,这不是欺诈吗,于是江阴地区的一些民众联合抗议,要求留发。
就这样,剃发令在江阴地区走不下去了,方亨一看这样也不是事啊,于是便给朝廷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让朝廷派兵来,多杀几个抗议之人以达到树威的目的,结果这封信却被江阴百姓给截获了。
这样一来,彻底激怒了江阴百姓,为了自保,为了不剃头发,江阴百姓揭竿而起,攻破了县衙,杀死了清差,捉住了方亨,打出了“大明中兴”旗号。
后来眼见清军围城日紧,自感军事才干不足的陈明遇推荐赋闲在家的前任典史阎应元来代替他领导大家守城,众人一致赞同。

当夜便有十数个人冒死出城,去寻阎应元,得知来意的阎应元没有多推辞,只提出一个请求,所有人都要遵守他的号令,众人一想这有何难,连忙应允!
见到阎应元一出,清朝官员本来想劝降阎应元,但阎应元对于清朝官员开出的丰厚条件拒不接受,直接怒斥他们无耻。
而这时清朝官员彻底被激怒,于是直接指挥清兵镇压江阴。
可是此时的江阴百姓早就上下拧成一股绳,加上有阎应元的得力指挥,无论清军如何来势汹汹,都没有拿下江阴地区,甚至还碰个头破血流的结局。
清朝政府听说多尔衮没有顺利镇压江南,听闻过后才发现江阴是个小地区,只是加派几百清军继续镇压,便没有再次上心了。
没想到的是派了许多次兵依然都没有拿下这个地方,这时候朝廷政府才开始重视起来,于是组织大规模的部队进军江阴。
此时的满清降将“刘良佐”本是汉人,这次代表清军平叛其实也心中不忍,于是只围不攻,想把“江阴”百姓困死在城中。

此时的阎应元非但没有选择“坚守”反倒选择主动出击,县志记载“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不过在苦战81天后,刘良佐大军攻破了城北门的城墙,阎应元投湖自尽。
守城将士仍奋死抵抗,但终因兵力不敌清军,被全部歼灭和俘虏。清军占领江阴后,命令屠城,一时间江阴血流成河,全城数万子民最后只剩下53人。
《明史》和《清史稿》对于阎应元和江阴百姓誓死反清只字不提,历史上只留下一篇《阎典史记》记录了阎应元率众抗清的事迹。
如朽木般的南明小朝廷,就连最后的弘光帝都没有怎么反抗,实在缺乏一点雄性的阳刚之气。
反而是一介武夫阎应元的英雄事迹,比正史里那些大臣、将领们更加能体现出明末最后的一点气节。虽然他未能够进入官方指定的仕途,在正史里占有几行笔墨,但他那气度不凡的战争才华,那不论结果只看过程的反清之路,他那宁肯被杀也不屈膝的气节,真该被南明的那些显赫高官们学习。
【调离、提拔、退休均不是免责理由!云南保山前后两任市委书记因治污不力被问责】因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铭真高尔夫球场整改不力,云南问责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武斌等23名领导干部,不少干部被追责时已调离原岗位;因云南省保山市东河污染问题,4个责任单位、7名省管干部、12名处级干部和2名科级干部被问责,其中,保山现任市委书记和时任市委书记均被问责,引发关注。领导干部任职往往有年限,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不仅在生态环保领域,领导干部在原先工作岗位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其问题不会因调离、提拔、退休、离职而“既往不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网页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