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最近刷到一个抖音里小青酱,里面有个父子系列,很生动,很符合当年多数80后的成长共鸣。
如前书所言,出生就在罗马这个没办法,医生和科学家,那不是想当就能当,天赋各种也不可或缺。但如果早点明了,考个师范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相对而言至少是有机会的,并且不太渺茫。再不济,医生和科学家,教师和公务员,都不想了,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混个大学乃至就不混,修手机也好,弄个餐饮美食小店也好,或者当个旅游美食酒吧探店的自媒体博主。
这里不讨论所谓职位的不可替代性,稀缺性,就如上,人生应该就比较圆满了。
但是我们无数的人,就是一句好好读书不然以后没文化没文凭工作都找不到,就更不说画画画的好被无情打击扼杀或者填报专业时所谓吃香的强行报考一个。
我一直在想,多数情况下而言,100个家庭是大学教授两袖清风收入都多半捐助了希望工程并且绝不动用人脉给子女找工作,和100个家庭是如上那种工薪家庭不好好读书腿给你打断,可能教授家庭有八九十个家庭子女就都还是混的还行,一二十不行。而工农家庭,可能也就一二十行。
这里并没有讨论孩子刚上大学就趁便宜给买了房工作就业动用人脉如虎添翼,赢在起跑线其实反而不会太痛苦,如同多数人不会去和迪拜王子比。但痛苦的是,别人家里也没帮忙,读书时差不多,最终天差地别。
这也许就是所谓家庭带给成长的最核心的影响,而绝非读书时能不能穿耐克吃哈根达斯。如果思维到位能给孩子建立认知,那深山里种地也无妨;如果思维混乱给孩子建立的也是混乱的思维,那即便是公务员家庭也老火。悲哀的地方在于,如果家长思维良好,一般不会太差,按80后来形容起码也是烟厂职工,然后就是孩子不需要任何助力大概率也差不了,且还毕业先买个房一下子领先了同学十年;而如果家长思维混乱,一般而言也好不了。
考上985211只说明高中会读书,不等于大学后会读的社会实践书,学以致用书,人才发挥书。你只能适合考公考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