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不苟且
我的一位老师,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事业有成,是我们学生眼中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
他出生在渭北农村,八十年代初期,毕业于西北有名的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留校当了教师。经过十五年磨砺,晋升大学副教授,担任系副主任。
在十多年的教师生涯里,传道授业解惑,开始很有成就感。可是当老师的总要讲真理说真话,有时候做不到,常常说些连自己都说不服的大道理,空理论给学生听,甚至讲假
话给学生,感觉人格很分离。觉得老师难当,虽然是聪明人干的职业,挺费力的。
于是利用自己学业优势,参加全国第一次律师资格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下海担任兼职律师。大概有五年的时间,期间也办理了几宗有名的案子。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大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
可当了律师才发现,律师决没有电视剧看上去那么风度翩翩,风光无限,常常也要看法官的脸色,在意当事人的情绪。特别是当律师一方面为法律尊严要讲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为代理人争取权益要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有时避重就轻歪曲事实强词夺理,甚至不讲天理良心,真是太受煎熬。觉得一般人真干不了律师,律师太难当。
在职业的选择上,老师他不想苟且。而且他有能力选择,有能力改变。
听人说还是政府官员最好,上面说咋办就咋办,再笨都能干得了。不久,因为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法律水准,且善于上下协调,真的就有机会被组织部门领导推荐到省政府一个重要部门一个核心处室任处长。
那是两千年初期,全面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那也是公务员最自由放松的时期。我老师转行行政,竟然也是如鱼得水,快意人生。经过多年的磨练,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升至官厅。
在行政呆了十多年,他感慨万千,觉得官员真不好当。事务性事情多忙得团团转,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常常身不由己,难以有自己的思想。上对领导负责,下要管理和安抚下级,有时有冲突,不好协调。
不管多牛的人,在自己的领导和上级领导面前牛不起来,苟苟且且,身板挺不直。而且奇怪的是,对下面的人必须牛,否则下级看不上你,觉得你没领导架势。你对他没架子,他就没规距,常常让你下不了台。而对上级领导,即使是好哥们,也不能过份亲昵放肆失了分寸,让人觉得你不尊重他。
这样一来,也感到人格分离,想当一个好领导,就成了两面人,真性情就少了。特别是近些年以后,对官员管理要求从严,对官员社会评价太差,压力太大,里外不是人。
转眼间,老师已年近六十临近退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让他犀利而通透,洞悉人生。他终究是有思想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他不想太苟且,他想更放松些,更多心灵的自由。
于是向组织提出书面申请,要求提前离岗,回到老家,去种果树种蔬菜。他要回到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吃无污染食物,过自由自在的耕读生活。
通过老师的经历和感悟,心生感慨。由此也有些启示:
一是没有什么是轻松的。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差事,没有人比自己更辛苦付出更多更不被别人理解。只有设身处地经历了才发现,其实无论干什么都不容易,只是我们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客观看待问题。
二是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人生际遇不好,成长环境不好,受到不公正待遇等等,可那有什么用呢?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抱怨委屈就同情你给你机会,你必须不断努力,丰富自己阅历学识才干,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优秀,才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三是人生没有不苟且。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过程,就是妥协的过程。我们自以为坚持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有可能在别人的角度看是无法理解甚至滑稽可笑,没必要一定要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行为。要融入一个大环境,少些棱角,可以不伤他人舒适自己,这不是苟且是适应是柔软,顾及他人,就有苟且。
若一定要坚持,那就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
初二回娘,姐妹六个闹翻天,正月初二那一天,姊妹六个,去娘家走亲戚,大姐家里开的是果园,二姐家的收破烂,三姐,靠养猪赚了钱,四姐夫是个公务员,五姐开的是超市,六姐开饭店,姊妹七个,我最小,因为大姐的一句话,今天的饭局全搅了,大姐说了,种果树还是比收破烂强的多,二姐,听了这句话就有点不高兴了,大姐的儿子看二姐不高兴就出来替大姐说话,这时候二姐的儿子也出来说话,两个老表打了起来,大姐夫和二姐夫也吵了起来,最后三姐夫出来把桌子全掀翻了,本来我的经济条件不好,四姐夫说你们别吵了,话刚结束,大姐夫和二姐夫抓着四姐夫就开始打起来,五姐夫和六夫也打了起来,也不知道我怎么得罪了我的姐姐和我的姐夫,把我们家的东西全砸完了,没有一样好东西,就连我们的锅都给我们砸了,以后我们怎么生活呢?古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为什么我们几个姐姐不合呢,把我们家砸的稀巴烂,几个姐夫拍拍屁股都走了?我们以后怎么过生活呢,我想报警,可是都是亲情,我该怎么办,过几天消消气,我去找姐夫,让他们陪我家具
1954年秋天,毛继生去北京看望毛主席,谈话间,突然毛主席想起村里的那两棵大枞树,说:“这两棵大枞树是我的救命恩人哪!”
这年秋天,毛继生以及另外两名干部一起去北京开会,毛继生是毛主席的本家,想着都到北京了就去探望一下毛主席,毛主席也答应了,会议结束后,三人就前往中南海。
毛主席见到毛继生等人后,十分高兴,都是家乡来的人,毛主席亲切的询问了家乡人民如今怎么样了,问了如今家乡的发展,之后又问了:“诶?村口的两颗大枞树还在不在?”
毛继生一楞,不知道主席为什么问这个,但是还回答了:“有一颗长得大一些的死了,前些年不知怎的就枯了,另一颗原本小一些的现在长得很大。差不多有这么粗....”说着用手环抱了一下,意思是这树大概有这么粗了。
毛主席一听说有棵树死了,立刻脸上露出惋惜之色,说:“怎么就死了呢?这树当年是我的救命恩人呢!”
毛主席这么一说,毛继生几人开始好奇起来,主席就给他们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毛主席家附近有个邹阿婆,阿婆家种了很多果树,桃子树、梅子树、枣树等等,阿婆平时把这些书当宝贝,不许别人碰一下,有次,毛主席和几个嘴馋的小伙伴去阿婆家偷果子吃,结果不小心被阿婆发现了,邹阿婆气急了,拿着长笤帚就追着几个小孩子来了。
小伙伴们都很聪明,分开跑,但是邹阿婆就逮着毛主席一个人撵,一边撵一边大骂:“石三伢子!就是你带的头!看我不逮住你!”#历史#
毛主席见邹阿婆一直跟着自己,他就一溜烟爬上大枞树,邹阿婆见毛主席爬上了树,也没了办法,只好悻悻而归,主席就在枞树上对着离去的邹阿婆扮鬼脸。#历史趣聊#
四人聊着家乡,好不畅快!等到毛继生几人向主席告辞的时候,主席感慨的说:“我想念家乡啊,你转告家乡的人民,我会回去看望他们的!”
#历史上的趣事#
主席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只回过两次家乡,1975年,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主席又一次想要回到家乡,可是公务又将他拖住了,直到主席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在去世前夕仍旧向中央请求回家乡养病,当时回家的列车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主席却没能坐上列车,而是被送进抢救室,再也没出来......#历史冷知识#
八十九岁老人居家养老生活
自从说了养老的话题,才发现身边老人真不少,只是过去没留意罢了。
我家对门的邻居一家六口人住在一起,夫妻俩七十来岁和儿子一家三口还有女方八十九岁的老父亲住在一起。
她家算起来有三位老人了。
昨天在外面吃完饭回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看到八十九岁的老人带着女儿女婿正在翻地。
说是老人带着她俩是因为老人嗓门大,正在指挥女儿拔草,女婿翻地。
我在女儿家不常来,平时见面就是打个招呼,简单唠唠嗑。
今天看着他们三个的劳动场景想起这不就是养老的素材吗?自从开始写头条,我的脑袋灵光多了,看来动脑子能应对老年痴呆是真事。
打了个招呼,我就帮着捡小石子儿。老人女儿健谈,话题就从老爷子唠起来。
我说老爷子身体真好,活到一百岁没问题,没曾想老爷子说,这么好的生活,我还想活到一百五十岁呢,女儿开玩笑说,真敢说,你咋不说能活二百岁呢,老爷子哈哈大笑。
老人女儿我叫大姐说,老爷子是个文化人,能写会画,现在每天写两幅字,说是能养生长寿。
他兴趣广,爱玩,家里啥事不管,就是个甩手掌柜,结果六十七岁时老伴走了,生活一下子乱了套,一辈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人,生活起居没人管了,慌了神,他就一个女儿,收拾收拾把房子租了出去,来到女儿家。
那时女儿两口子都上班,顾不上他,给他雇了个钟点工,管做中午一顿饭,老人没事就到公园练习打打太极拳。吊吊嗓子,一年下来,相安无事。
没想到,有一天,老人要找女儿商量个事,说找了个刚退休的女公务员想一起搭伙过日子。
女儿这才意识到,光顾着忙,根本不知道老人每天都做了些什么,找了个时间,和老父亲唠了唠。
原来,老人在家平时练练字,到公园打打太极,散散步还好,就是回到家特别冷清,寂寞,看着女儿女婿忙里忙外,又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想自己身体还好,往后的日子这么过下去太没滋没味了,就萌生了想再找个老伴的想法,怕女儿女婿不同意,就没吱声,自己悄悄行动起来。
知道他有这个想法,一个老朋友就给他找了一个老年婚姻介绍所,交了钱,登了记,结果,看了几个都没相中。
老人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个伴,老了有个说说话的人,也可以照顾他,所以他要求女方年龄不能超过六十岁,结果有个六十四岁挺合适,他又嫌年龄大了点儿,介绍人劝他降降标准,只要身体好就行,他坚决不同意,说老了也不能凑合。
后来,就找了这个女公务员,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还行,就打算搭伙过一段时间试试,这样就各自回家摊牌了。
商量结果是老人到女方家住,老人退休金6千多,全部交给女方,用于两个人的生活费。
邻居大姐一看,已经这样了,老父亲也确实可怜,就同意了,结果女方有两个子女,儿子不太同意,女方儿子家房子小,想住妈妈两室一厅的房子,让妈妈去老人家住。
老人想,找个合适的也不容易,就同意了,这样女方搬到了他家,女方近5千元的工资就作为俩人的生活费。
刚开始,俩人同进同出,关系亲密,到处游山玩水,冬天到海南住了几个月,费用也都是老人出的,老人觉得高兴就行,也没计较。
在外面走,在外面吃,一晃快一年时间了,新鲜劲儿过了,老人觉得不能老这么走啊,钱花得多不说,也累的慌。没想到,女的说她不愿意做饭,干家务,提出请一个保姆,钱让老人出,伙食费还是由她出。
老人不同意,说你住我房子不说,这一年出去玩这几趟,机票,食宿费都是我出的,花了好几万了,再说,当初说好想找个人照顾自己,不能照顾,还要请个人,这么下去不就是无底洞吗?
两人吵来吵去陷入僵局,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散伙了。
这个事儿费了老人不少神,也伤了心,虽然后来碰上几个不错的,老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在自己家找了个亲属照顾,给钱也觉得给到了自己家人,不心疼。养了两只猫一直这么过了下来。
八十二了,女儿家买了别墅,有个院子,女儿两口也退了休,就把他接了过来,没事写写字,种种菜,管管花草,乐得其中。
一大家住在一起挺舒心,没有疫情时,女儿老俩口冬天带着小孙子飞去海南住四,五个月,老人不愿意去,说年纪大了,忌讳出门了,就和孙子,孙媳妇在家,孙媳妇是老师,有课去,没课在家,就给他做做饭。其他的他自己都能自理,也不需要人帮忙。过的挺悠哉。
今早起又看到老爷子围着果树转,闲唠着问大爷,大爷,你怎么看老人进养老院这件事啊,老人说,养老院好啊,管吃管喝管住,就是一点不好,不自由了,我一辈子自由自在舒服惯了,不想让人管,要去了那儿还能让你出来吗?
大爷想好了,这样挺好,到不行那一天,也不能躺倒在女儿家,赶紧上医院,打上一针就得了。
哈哈,这心态潇洒!只是不知道,真到了那时候还能由的了自己吗。
邻居家这种居家养老的人不少,因为有小院,这小区看到的大多都是老人,居家养老身体好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趋势。
#微头条日签# #养老系列日记#情感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