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主却厚着脸皮对使者提要求,说让新王李嗣源把河北之地让给自己,如若不能的话,把镇、定、幽三州割让给自己也成啊!
使者在心里大骂契丹主阿保机不要脸,但面子上还得敷衍着,说自己只是一个使者,这些国家大事又哪里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呢?
使者嘴上敷衍着,但手上却很坚决,坚决不写割让书。
但契丹主并不买账,他一气之下扣留了使者,并很快发兵攻下了扶余城,改名为东丹国,并留下长子镇守,而自己则带着次子回国了。
谁料半路上阿保机居然生病过世了,在皇后的威压下,契丹酋长纷纷推举她偏爱的次子上位。
次子耶律德光智谋过人,还非常孝顺,而自己的母后也一向足智多谋,在此之后,契丹一直在北方称雄,也与后唐井水不犯河水,和平相处,边境的百姓便也能过些安稳日子了。
再说李嗣源称帝后,因为没有学识,在朝会之中,被两朝元老的两位宰相在言语间冒犯轻视,李嗣源是不识字,但是他既然能在众人的抬举中登基做皇帝,一系列新政之下让晋国重新复苏步入正轨,又岂非是一个草包呢?
他虽然听出了两位宰相的不恭,但却隐忍下来了,因为,他深知自己还缺少一个除掉二位的合理理由和恰当的时机。
人难免都有私心,两位宰相也在为子孙后辈铺路谋福利,这原本也很是正常。
但是二位宰相不知道是心太大了,还是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应该行使特殊的权利。
两位宰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便宜好处占尽,百官自然心里不服,于是上表弹劾。李嗣源正想报复他二人对自己的敬之仇,两位大人就不长眼地撞了上来。
处置完两位宰相,这职位也不能悬而不定,于是李嗣源就让自己身边的两位重臣安重诲和任圜来举荐人选。
安重诲侍宠而骄,与任圜一向不对付,而人事问题从来都非常敏感,两人肯定都想举荐自己的人,利用机会党同伐异。
安重诲受枢密使孔循的蛊惑,先推荐太子宾客郑钰,后又推荐太常卿崔协。任圜认为崔协才学疏浅,根本没有相才,所以他举荐御史大夫李琪。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李琪与郑钰不和,孔循袒护郑钰,于是安重诲、孔循和任圜多次发生口角。
任圜是个耿直的BOY,一次在御前争执时,愤然直言说安重诲受人蛊惑,并不了解朝中人物,这崔协虽然出自于名家,但并无什么才学,如若让崔协入选,不是平白添了笑话吗?
任圜的话虽然说得十分有理,但是这一番话下来,可是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当然也包括大字不识的皇帝李嗣源。
但李嗣源毕竟还算是明君,仔细想想任圜说得也不无道理,所以他想了想又把才学渊博的冯道给加上了,但由于安重诲、孔循从中作梗,硬是说李琪有不廉之疑,李嗣源对此一向深恶痛绝,所以李琪落选了。#中国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