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
【随 师 东】
【唐】 李商隐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唯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解析】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在北方基本上被藩镇所控制。这些藩镇在境内自收租税,自定法令,父子相承,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镇(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据沧、景二州作叛。
文宗大和元年(827),朝廷命诸道进讨,大和三年初步平定叛乱。诗人亲睹战后破败惨相,愤然援笔疾书,写了这首诗。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首联直言“东征”,紧扣题目,切入主旨,笔力苍劲干脆,指责朝廷政策失误。唐王朝为了平定战乱,养了大批军队,因而每天征调大量财物作军费,用来厚赏买取将士斗志,几乎把中原搜括罄尽,百姓痛苦不堪。

可见唐朝政府对军费的开支很不得当,不是用来训练军队、加强军事设施,而是滥施赏赐,以收买将士为其卖命,终果是得不偿失的。
颔联“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唯是报孙歆。”援引两例典故,在正反对衬中揭示军政症结:东征战役之所以牵连日久而损失惨重,乃因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赏罚分明的统帅,只有像王濬那样谎报战功、妄邀厚赏的将领。
三国时诸葛伐魏,督军先锋马谡违反军事部署,失社街亭。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按军法处斩马谡,并自愿贬官三级。孙歆,三国时吴国都督。晋武帝伐吴,晋将王濬谎报战功,说已经斩得孙歆首级。后来晋将将杜预俘获孙歆,才揭穿骗局。
“报孙歆”乃王濬“诳报俘获孙歆”的略文。《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二年》载:“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凤邀厚赏。朝廷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可见本诗用典精确浑然天成,堪称诗史之笔。

颈联“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只要有贤臣辅佐朝政,怎么能容许藩镇窃据州郡!写藩镇割据不能彻底敉平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自安史之乱后愈演愈烈。宦官权重,他们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生死。
这里诗人巧拟形象化比喻,“鸑鷟”,凤凰的别名,借喻为贤臣。“鸱鸮在泮林”,即藩镇割据州郡。此联已由军政腐败进而追溯到皇朝昏朽。诗人峻笔如剑,直劈昏君,不容推卸其责。以鸑鷟对鸱鸮,意象鲜活,生动警策,一似口语,流走自如。
结联“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描叙战后惨状。可怜那经历战乱的沧州、景州地区,尸骨成堆,仍笼罩在令人恐怖的战争气氛中。
诗人措辞耐人品味:“前朝”的玄菟郡,本是汉武帝东征朝鲜胜利后所置,不料此地如今竟因内乱以致满目伤残,惨不忍睹!于此,既申足前面诗意,又生发新的内涵:如今藩镇割据仍在威协国家、伤害平民;如此危境,岂能坐视?

这首诗中间四句连用典故,比喻贴切,讽刺辛辣,对比鲜明。诗人对现实思考 深刻,发人深省。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来聊一下三星杯!
以前的韩国围棋界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下一代领军人物的棋风和现在棋坛执牛耳者的棋风必须是相反的!从曹薰铉到申真谞,其领军人物的交替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柔风快枪的曹燕子的棋风总体而言还是属于力战型的,而其弟子石佛李昌镐,韩国的下一代霸主的棋风与其完全相反,属于本格的不能再本格的均衡型棋手,这在崇尚力战的韩国实在是一个另类。
及至飞禽岛少年李世石横空出世,并对李昌镐取而代之,成为新一代霸主的时候,除了战斗,还是战斗的棋风重新成为了棋坛的主流。
不过自从阿尔法狗问世以来,这个定律貌似被打破了,不用说是韩国,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棋手,,都是奉AⅠ为圭臬,棋风也越来越像,就拿韩国的申真谞来说,以前是标准型的力战型棋风,在深度学习AI之后,棋力越来越均衡,变得越来越全面了。

我国领军棋手的更替貌似也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吧,从陈祖德九段力战型的气风,到聂卫平九段大气磅礴均衡的棋风,再到马哓九段的飘逸灵动,及至常昊重回坚韧厚重之后天煞星古力的一力降十会,最终到柯洁这儿,戛然而止了,越来越多的骑手就像流水线上等产品,下出来的棋都在背AⅠ的谱,思之不禁令人悲从中来。
高手之间对决,往往是给对手出选择题,每一步棋我都给你三个以上的选择,你不可能每一手棋都是最佳选择,一手一手积累下来,就积小胜为大胜了。昨天,芈昱廷在与申真谞的对局中,很明显做错了选择题,本来是有机会与对手一决胜负的,结果落了个兵败如山倒,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强者运强吧!他不是没有破绽,只是你抓不住他的破绽而已,就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武当派的冲虚道长,将自己剑法的破绽隐藏在一个一个的剑圈里,除了令狐冲敢于冒死一试之外,又有谁会想到威力最大的圆心,反而是会是破绽所在!

今天柯洁对朴廷桓的比赛,可谓是这两位曾经领军人物的救赎之战了吧!面对曾经如日中天的申工智能,他们两个,一个曾经七连败,一个三连败。如果在今天的比赛中能够战胜对手,在三星杯如此密集的赛程当中,战胜如今状态不佳的申真谞,也是有可能的!岂不闻趁他病,要他命,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加油吧!
由是不禁想起当年的一副对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是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戎马一生,驰骋疆场,擘画军事,大智大勇,足计多谋,奇韬伟略。
徐向前善于从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强弱、战争态势优劣、战场环境利弊等实际人手,施谋展计、用兵布阵,由此创造了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有效战法,提出了对中国革命战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军事理论,提供了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样式的成功战例。江泽民同志说:“徐向前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最早提出了“游击战七原则”以及“外线战法”、“跑圈战法”、“飘忽战法”等一系列游击战战法。
1931年11月,他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采取“集中兵力,外线出击”的方针,先后创造了“围点打援法”、“围城打援法”、“攻城打援法”、“夺城打援法”等一系列诱打援敌战法,相继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的胜利,在粉碎敌人“围剿”中,发展壮大了红军,巩固扩建了根据地。
1932年10月,他率领红四方面军西征,行程3000余里,历经千辛万苦,击破国民党1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随后,他又领导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运用“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敌而衰,适时反攻”的战法,粉碎了四川各路军阀20万大军的“六路围攻”。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他奉中央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率领部队东征西战,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没有支援的困境中,孤军奋战,英勇顽强浴血拼杀,突出重嗣,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针对平原地作战特点,他提出了著名的建造“人山”的理论、“统一战线”的理论、“积小胜为大胜”的理论等,广泛开展了伏击战、追击战、破袭战、袭击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反常用兵、出奇制胜,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中,针对城市攻坚战的实际,他又综合运用运动战、围困战、地堡战、坑道战、攻坚战等战法,指挥部队先后取得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的重大胜利,并为我军的城市攻坚战探索了战法,积累了经验。

毛主席曾经用九天九夜的时间赶写一本五万多字的旷世之作,这本旷世之作不仅为中国反击日本侵略指明了方向,而且还让很多日本军官后悔了侵华的决定。在惨烈的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以高强度工作写出的这部著作,究竟是什么呢?
1931年,日本突然以武力侵占了东北多地,驻守此地的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此时还没意识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为起点,认为日本的野心只不过是战据东北而已。
所以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这样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人的野心日益膨胀,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即使日本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中国的多座城池。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失守,7月29日天津失守,12月,南京正式沦陷,无可奈何之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国民党尚未从南京全部撤离时,日本人发动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被这群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

1938年二月在徐州地区,李宗仁奉蒋介石之命令开始了和日本人的纠缠,李宗仁的部队没能扭转战局。坐拥百万大军的蒋介石为何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一方面,错过了最佳的抵抗时期,不抵抗政策加剧了日本人的野心因而调来众多的兵力,并在抗日战争迫在眉睫之际,蒋介石不仅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日本人,反而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继续挑起内战,影响了战局。
另一方面,晚清政府的积贫积弱,武装器械比不过日本。眼看着国民党一路节节败退,中国又死了那么多人,在许多人看来中国已经没有救了。
而此时,八路军却在平型关打了大胜仗,狠狠地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之后不久在台儿庄战役中赢得了胜利。打胜仗本该是件好事,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股“中国会马上结束战争”的声音响起。
此时,看着这些情况,毛泽东心急如焚,在充斥着“亡国论”和“速胜论”声音中,毛泽东决定决要写一本反驳这两种说法的书籍,要国人意识到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为了写好这本书,毛泽东主席每天只吃一碗稀饭和一碟咸菜,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得吃,因为他清楚每晚一天完成这部书,国人便多受一份罪。
经过九天九夜的奋战,毛主席终于把五万多字的《论持久战》写完了,当周围人看到毛主席明显消瘦了下来,心里很是心疼。
在他把书稿交给警卫员时叮嘱道:"一定要把书稿安全送到出版社。”同时给出版社的同志写信:“千万要核对好,不要出任何错误。”
在这本书中,毛泽东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观点作引子,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驳斥,接着输出自己的观点。
阐明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应该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以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以后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书本出版后,白崇禧和蒋介石看到了此书,不由得大为惊叹,因为这本《论持久战》的启发,国民党制定了“积小胜换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宋庆龄女士在看到这本书后,赶紧将它翻译成了英文,传到了国外,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等人都成为了这本书的书迷,直夸毛泽东这本书写的太妙了。
也有许多人问:“如果日本人看到这本书,给学了过去,会不会反过来打中国人?”毛泽东却胸有成竹地说《论持久战》并没有讲什么军事机密,讲的都是客观的事实。
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崇仁,到中国原本是想稳定军心,无论他读了多少遍《论持久战》,都没能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他越来越绝望,萌生了如果日本再打下去,说不定会亡国的想法。

1944年他在回日本之前写了一篇文章《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他不仅列举了日本人做出的种种恶行,而且还表示了自己心中的愧疚。并组织了与他想法相似的人,预备杀死主张侵华的东条英机,阻止战争的进一步蔓延,可惜他的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了。
不仅是他,日本国内许多主和派把这本书拿出来作根据,指出战争是不正义的,现在日本的胜算又这么小,赶紧停止战争,还能将损失降低最小。
但是,已经杀红了眼了的日本天皇,他要大赌一把,没有听取这些主和派官员的意见。
作为日本侵华总司令,岗村宁次在看到这本书后,大惊失色,他即便知道了中国军队的下一步作战计划,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作抵抗,而且有一个令他崩溃的状况:日军中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军营中充满着反战的情绪,于是他赶紧将这本书列为禁书。

《论持久战》这本旷世之作,是毛泽东主席的最大“阳谋",是反击日本侵略的最大智慧,是日本鬼子的噩梦。毛泽东主席是令人敬佩的领导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有哪些令人敬佩的领导者#
公元1163年,辛弃疾劝说义军主帅耿京与南宋联合抗金,谁知招叛徒张国安背叛,辛弃疾一怒之下点将50名,闯入5万金兵的阵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
靖康元年,金兵分两路,一从山西,一从河北,进攻南宋,进攻山西的金兵被死死拦在了城门之外,而河北的金兵却长驱直入,攻进开封城。
就在山西的金兵准备撤军时,南宋皇帝错判形势,选择割地讲和,给了金兵可乘之机,南宋半壁江山沦陷。
年少的辛弃疾看着摇摇欲坠的国家和生活在金兵统治下水深火热的百姓,立誓要从军,驱除金币,保家卫国。
他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十五岁时以参加金国的进士考试之名,深入金兵腹地,揣摩山水地势。为抗金做准备。

他投军到义军耿京麾下,他的谋略与胆识得到了耿京的赏识。
僧人义端卖主求荣,他偷走了主帅耿京的印鉴直奔金兵军营,辛弃疾穷追不舍的追着。
追到了义端,他挥剑砍去,义端连忙求饶:“我认识你,你是青色犀牛下届,求你放了我吧!”
辛弃疾仰天长笑:“叛徒有何颜面求饶。”他砍下了义端的人头。
为了让抗金事业更加形成规模,劝说耿京与南宋联系,让耿京奉表归宋。深为器重辛弃疾的耿京听从了他的意见。
谁知耿京竟被叛徒张国安出卖杀死。辛弃疾一怒之下点将50名,闯入5万金兵的阵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一路纵马狂奔,将张国安押送到建康。
辛弃疾以少胜多,大破金兵,震惊朝野。
从小在金兵生活区长大的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忌惮他的出生,只封了个小官给他做。

不过,那又如何?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抗金的事业还得继续。
公元1164年,朝廷攻打金兵失败,士气下降,不敢在派兵进攻,26岁的辛弃疾向朝廷写了一篇《美芹十论》,积极主张朝廷出兵抗金。
他的滔滔雄论里,直接揭破了金军对南宋的侵略意图,南宋一直是以守为主,只要金军不入侵,那就大家相安无事,全没有攻战主动之权
辛弃疾纵论符离之战仅是一次“小败”,用兵之上凡“小胜小败”皆不足以动撼人心,这是兵家常事,不是说打了一次败仗就再也没有打胜的机会
他纵论符离之战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是没错的,不然永远是在被动挨打。
虽然失败了,但宋朝不能从此就畏惧金人如虎,不敢再向前走一步。
小胜负无关大成败,只要能从中总结经验,就必然能够再起风帆,收拾旧山河。
这篇雄论震动了宋廷朝野上下,在众多文人士大夫之中传阅,引起一番波澜。

但是并没有激起朝廷的抗金之心。
朝廷让他去当了两湖总督,派他去剿匪,辛弃疾的抗金之心再次燃烧,他想组建一支强军劲旅,用来对抗金兵,他借此机会上书朝廷,让朝廷允许他组建“飞虎军”以保一方平安。
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终于有机会组建一支属于自己军队,辛弃疾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他又被小人陷害,诬告他贪污受贿,朝廷收回了他的建军队权利。他偷偷把金字牌藏起来,继续组建军队。
辛弃疾的“飞虎军”建成了,成为震慑湖湘之地的强军劲旅,那些土匪不敢再轻易骚扰百姓了。
飞虎军威震四海,《宋史,辛弃疾传》称赞道:“雄震四方”。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
为了保家卫国,他是能够舍了全副肝胆来拼死一战的勇士,他的诗里是滚烫的热血,是激昂的军魂。

窦建德是隋末争天下的群雄气,重言诺,勇敢善战。而生活朴质,食蔬吃脱粟饭,不好女色。与士卒共甘苦,故能以二百人起家,而称雄河朔之地。一时有问鼎中原之势。倘非遇到了勇略才智高人一等的李世民,后成为唐太宗的,和他疆场上成对手,像窦建德那样称得上一位英雄的人物,何到兵败身擒,戳首长安,为天下人叹息。最令读史者惋惜的,他所出兵驰救的洛阳郑帝王世充,见他被擒,立即厚颜向李世民乞降,而竟受到赦释。历史上事之不平者,往往如此,天地间由是常弥漫一般不祥之气。
窦建德原是贝州漳南(山东恩县)的自耕农,生来力大过人,而且重义好侠,一次看到乡里有人贫不能葬亲,他马上解下正在耕种的牛,送给丧家,令其换钱治丧。一次强盗夜劫其家,他隐伏以侯盗人,击杀三人,余盗不敢进,而索盗尸,建德说:“绳子丢过来。”盗果投绳,建德自持绳一端,令盗曳之出,他出立刻跃起抢盗手中刀,又杀数人,盗由此惊走,所以乡里间都称他英雄,推为里长。后来因犯法一度亡命,遇赦才归乡。过一段时间父死,乡里送葬者千余人,凡有赡赠,一概退还不受。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山东一带闹水灾,百姓流离失所,炀帝不恤民命,还要强迫百姓当兵征高丽,建德也被征召,担任后备部队的二百人长。同县乡人孙安祖素晓勇,也被征人伍,正好家被水淹,妻子饿死,孙要求归家葬妻,县令不许,孙逃亡被捕,县令怒加鞭笞,孙就杀令而逃亡,躲藏建德家。
窦建德看清天下有变情势,对孙安祖说:“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汉以终身?我知高难泊(黄河入海旧道与运河之间汇集之水泊),广大数百里, 蒲深阻,可以聚众。以观时变,机会来时,可有大功于天下。”安祖拍手称善,建德就召逃兵及无业者数百人,令安祖率领人泊中为盗。那时群盗四处劫掠,独不入建德乡里,官府认为建德与贼勾结,乃把建德一家老小都捉去杀了,建德愤极而率麾下二百人逃到清河依附盗高士达,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建德为军司马。后来孙安祖在高难泊中被另一股盗张金称所杀,其部队亦归建德。

建德与士卒同执役,待人诚恳,大家出战用命,兼以建德善用计,所以屡败隋进剿部队。高士达遇小胜轻敌,被隋将杨义臣所击杀。建德率百余骑窜往河北河间,攻陷饶阳得其众,引饶阳县长宋正本为上客,令参军谋。建德和群盗不同者,每获隋官及士人,必加安抚恩遇,故所过郡县,归附者众四五年间得兵十余万人。
建德后又占名州(河北永年)相州(河南临泽)衡州(河南汲县),与长安称帝的唐高祖李渊势力发生冲突。他又迁都名州。那时洛阳王世充废隋主自立为郑帝,建德及与王绝交。但是他没有采用国王祭酒凌敬之言:“舍洛阳而经略山西和关中。”结果受王世充利用而在成皋板渚(河南汜水)和据虎牢为阵的唐秦王李世民军对峙。因才识所限,他那时用兵的章法紊乱。
先是在征幽州罗艺无功时,因不能调处将领间的争功妒才而冤杀大将王伏宝,那好直谏的纳言宋正本,建德也听谗言把他杀了,于是自己阵营中猜忌业生。那时王世充因唐军攻洛阳急,乃又遣使见夏王卑辞乞援,还用财宝贿建德左右草泽干部,大施银弹攻势,光景颇像楚汉时陈平入项羽营之所为。

正好中书舍人刘斌献唐、郑、夏王三鼎足常保之策,认为救郑乃为自保。诸将得赂金,也从恿救世充,所以凌敬建德转攻河东(山西)之策,就不被采纳。虽然建德之妻曹氏也劝纳凌敬之计,建德说凌敬书生不足与谈军事,说曹氏女子更不懂军事,就一意在诸将鼓动下授洛阳为得计,乃贸然以远师和李世民对阵。但在汜水一战,建德中枪,负创窜牛口渚被唐军生擒,当时军中有童谣:“豆(指窦)入牛口,势不得久”,竟验。
建德所领兵众一时溃败,其妻曹氏与左仆射(宰相)齐善行率数百骑逃归洛州。余者欲立建德养子以图再起,善行、裴行、裴矩、曹旦(窦妻之兄)与窦妻曹氏,认为天命已有所归,不忍再令生灵途炭,乃奉传国八玺(宇文化及手中得来之隋玺)降唐。窦众各取夏王宫府财物散去,那已是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是年七月李世民班师,并解建德到长安,唐帝李渊,以为建德之众已散,竟不顾建德于占黎阳时俘其妹同安公主及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均曾厚待予以全命之情,悍然斩之于长安东市。建德死时年四十九岁。洛阳王世充见建德被擒,立即开城降唐,竟得赦释。散处各地建德旧部闻之不平,乃拥建德旧将刘黑达起事,为建德复仇,-时响应者众,扰乱者又两年方平。唐李渊父子处理窦建德,可说未得天下之平,其嫉窦为英雄而畏之耶?视汉光武当初在宜阴处理赤眉樊崇辈,许其放归再战,樊等感愧而服,得无愧而?#历史#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