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工科女博士找到和自己学历以及家庭条件相匹配的好难呢?
有位网友问,性别女,刚刚经历分手,坐标广州,985工科女博士一枚,博一在读,高分子方向,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做生意的,本人长相大家觉得好看,博士期间只想找个和自己条件匹配的,怎么就这么难呢?真的不想再异地了,上一段谈了将近五年的感情因为异地分了。我一般很难看上一个人,对身高家庭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身高得至少178,家庭条件最起码要不能比我差,否则我父母也不会同意。学历本科及以上就行。是我要求太高了吗?还是硕博圈子太小,至今周围认识的人里边没有能看得上的。找对象好难啊感觉。
观点:
我也不说太多社会学道理,千言万语一句话:你能看得上的在读男博士,他一定能去硕士群体里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师妹。哪怕这个小师妹硕士毕业不打算攻读博士,他完全可以接受。

再加上你又是理工科专业的博士,一般而言,理工科在读男博士家庭条件普遍不如文科在读男博士。当时我读硕士的时候,我们师门在读男博士普遍有房,还有个博士有房有车(奥迪A4L),多数理工科在读男博士恐怕达不到这个标准吧?
以下几句话,你自己感受一下:
A:我家能提供婚房,所以我不需要你提供婚房。
B:我家能提供婚房,所以你最好也有婚房。
A:我已经有博士学历了,所以我不需要你必须是博士学历。
B:我已经有博士学历了,所以你最好也是博士学历。
这就是你择偶困境的原因。你的优点如果可以包容对方的缺点,比如你是博士学历,你可以接受另一半是硕士学历+公务员,这是你的优势。但是,如果你的优点变成了要求对方的标准,这是门槛。当你不能接受比你学历低的男生的时候,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就是在减少满足标准的人,再加上物质条件,能通过者更是寥寥无几。

男性普遍选择了A,而女性普遍选择了B。没房没车的理工科男博士在你眼里又不纳入择偶考虑范畴。至于你问为什么你看得上的在读男博士喜欢年轻的小学妹?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你又不是第一天生活在这片土地。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私有制)下的婚姻本质其实很简单,因为抹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双方把核心需求指标列出来,互相不浪费时间。在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后,其实择偶就两点:
1.承认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2.接受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简单而言,就是男出钱女出貌。女方考察物质条件,男方考察颜值身材;女方考察社会资源,男方考察性格。最拧巴的就是你非要罩着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拒绝承认自己的需求,又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需求。
如果是这样,最后能满足要求的就只有杀猪盘了,还不如直接放弃,自己一个人规划以后生活。

#步入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还是学历#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永远是先看你的学历。学历虽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能代表你的部分能力。对企业来说,学历是筛选人才成本最低的方法。
对一些好的工作单位,能招博士,不招硕士,能招硕士,不招本科,能招211,985,就不招双非,这样企业有面子。
你不是清北复交毕业的,就很难进入顶级金融圈。博士考公务员直接就是主任科员,享受正科待遇,一般在市级以上机关工作,而本科就一般只能去乡镇一级。
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没有用这种谎言,你看那些成功人士,早年没有读过书,成功之后又去混个硕士博士名誉院士什么的头衔。
又到高校就业季。部分已找到接收单位,更多的毕业生还在投简历中。有些博士为了求稳而选择公办中小学,有些中小学为了门面而招收博士生,看似双赢,实则一言难尽。

记得六年前,附近一所公办重点中学招收了一博士五硕士,在这个三线城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前两天碰到一个朋友,在该校任教。聊到引进的这几位高学历者,问他们的现状如何,朋友说,走了五位。博士上课基本不跟学生交流,每次考试,他所教班级的成绩都是年级倒数,两年后回母校跟导师读博士后去了。四位硕士,一个考了公务员,三个去了广州一所私立学校。没走的那位是本地人,已结婚生子。
不过现在要进这所学校,还必须是六所部属师范的毕业生或其他院校的研究生。
实在是内卷得厉害啊!
80后,从初二开始就没考过第二名的985博士路过,从不敢背手,考过公务员,没考过一群专科生
这基本是非体制内的人同意的多。我接近50岁了,中学时期大概就是90年左右,很多同学16岁左右就退学,或进入单位上班,或做生意,或打工。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基本都是坚持读完所有博士,有一个是一直读下去,他大概29岁出来上班,我们三个前后都是30岁左右出来上班,其中一个是32岁上班。

等我们上班时候,有几个同学已经工龄10年了,最多一个已经14年了,也在体制内,现在是公务员。也有同学已经生意有成,大多数同学结婚生子,有家有地,房子票子已经赚了10多年了。我们几个都是一无所有,30岁了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去,因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人家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多赚了10年的工资了,我们没有给家里减轻负担,反而多增加了10年的压力,为什么让我们和他们享受一样的待遇?
公务员:多少考公人学了半天,都是在浪费时间
新的一年,考公人的剧本以上岸为主题,正徐徐铺开。。。本想低调地考个公(考不上就当没发生过),结果走漏了风声。初一亲戚来问国考考得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初三发展到,问你报的哪个单位,什么时候去上班报到,月薪多少......感觉比别人多吃了一种考公的苦 (是不是很多人都这样)。

看过《人物》的一篇文章“硕博士生涌入县城之后”,身边也有很多好友闺蜜回到老家考进了体制内或正在备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突然想起高中毕业时的小伙伴们,讨厌English的都出国深造了,热爱国学的人进修金融了,不愿出远门的去了东西南北,志在四方的却留在了家乡。现实打碎了梦想,美好憧憬晒干于烈日下,再也爬不上现实的彼岸。我们被“热门”“高薪”“金领”牵着鼻子走,成了所谓体面的行尸走肉。”还挺现实伤痛文学的。
成年后的选择因为没有绝对“对错”,才方显“很难”。考研?工作?考公?说实话,放大几年前让我再选,我也会很迷茫。毕竟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只会看你的结果,不会用心去看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有多难熬,一路走过来,我懂。
现在,我只能说无论什么选择,如果笃定了,就死磕到底,我想每一种的结果,每一种的过程,都是值得的。毕竟,打败迷茫期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无论等待考研结果还是准备考公考编,亦或者找工作,都不能停在“想”的地步。正因为做的事情太少才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迷茫不可怕,找到一个方向和一个目标向前走,你比别人快一点,比昨天的自己快一点,你成功的概率也就高一点啦。

众所周知,考公是一件异常辛苦磨人的事,经历过的人都说不容易。特别对于那些备考了很多次的小伙伴来说更是折磨透顶,加之边工作边备考上岸更是难上加难。多年的考公人每年都在希望中努力学习同样的知识;在报考岗位中不断纠结;在没考上的结果中消沉;在崛起中奋斗;在奋斗中循环。
在这过程中最残忍的莫过于:自己报考的岗位没有进面试,而分数在曾经纠结没报错过的岗位却是有入围面试资格的。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考公人,消沉一段时间后,又会马上振作起来,循环循环再循环。这种循环有一种电视剧《开端》的感觉,在每次循环中认真总结,紧接着再次进入循环,在下一次的循环中改变策略,改进方法。
学霸做的题,我也做过了,学霸用的错题本,我也用过了,为什么效果差这么多呢?这里有知识基础和理解力的不同,而少有人意识到的是——自主性有差别。

题是一道不落做了,有的人做完了就闭关放羊了,而有的人做完之后,会私下主动钻研,查找遍历自己的知识点漏洞,甚至会把单元内部和单元之间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后一种考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而是为了全面掌握知识要素而做题,这就是更高层次的主动性。
就像做家务,大人让小孩去洗碗。有的孩子把碗洗了就开溜了,有的孩子洗完碗则还会把洗碗池周边卫生顺带清理打扫一通。后一种孩子,拥有更高层次的主动性。他们看到的,不是洗碗这个单一动作,而是连锁的任务,这是眼界和主动性的不同。
职场中,这种不同也很明显。有的人把工作当成搬砖,领导说一句,他自己就挪动一下。也有人把工作当成“提高自己能力的必要准备”,常常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做事妥帖,效率越来越高,能力提升很快。优秀只是表面结果,背后的特质常常是自主和兴趣。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能想清楚自己人生每个阶段的重要事情,重点投入精力,提高主动性,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乔布斯常年穿一样的T恤牛仔裤搭配,就是不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穿衣搭配上,而是专注于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学习有点苦,那是必然。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技能,但不是人的本能,而懒惰却是人的基本天性。喜欢呆在舒适区总是最舒服的,但现代人的大脑,还是安装在原始人的身体里。
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考公遇到孤独是难免的,挫折也是亦然。每一次人生的阅历,都是在书写自己的简历。不听反方向的钟,想做上面就快冲。灯灭不减凌云意,梦中仍做第一仙。行百里者半九十,请咬牙坚持。
生活总是来来往往,千万别等来日方长。努力不光会带来好结果,还会带来好运气。坚持不是上岸的必然条件,但坚持会让你找到上岸的方法和路径。考公挺难的,但考上挺好的!希望每位考公人都能在2023年收获满满,终成公家人。
关于财政供养问题,多位网友来信交流,其中@火星数据研究所 的文章比较全面,其中的两张数据比较有代表性,我摘录一下--其中引用了国证大数据的统计数据,是一个较为全面衡量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对比。第二个方面图2显示的是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公务员数量呈降低趋势,而我国目前还在扩招。@Kim博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