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辽宁省的复习大纲,用现在的标准看,会不免觉得这也太简单了吧!但在77年之前是十年的文革,高考也整整停了十年,77年10月份发出恢复高考的通知,很多人是从农村挂在树上的喇叭里,或从收音机里得到消息(当时电视还很少见),12月初开考,复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570万考生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不等,来自城乡的各行各业,最后从积累了十年的570万考生中录取了27万。
当年能有幸考上大学的人无不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个个都是如饥似渴般的学习,以至于77、78级两届学生给大学的老师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刻苦、自律、使命感强、感恩...。他们毕业时,也正值80年代初国家用人之际,他们不负众望,大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间和骨干,更有一些人成为了领军人物,将他们的聪明才干贡献给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当年的他们大多己经退休了,回忆人生过往,他们是值得的!(写在今年高考结束时)
为了实现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政府不仅制造舆论,而且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加紧准备侵略战争。早在1929年,日本就在京都、神户等地区举行了大规模的全国动员演习,训练如何在空袭下生产军需品,并保证军需品的分配和运输。
日本政府于1929年12月颁布了《产业合理化大纲》,1930年6月成立了临时产业厅,1931年4月颁布了《重要产业管制法》。通过这些措施,在许多工业部门强行建立了卡特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将国民经济纳入了战争经济的轨道。
军事方面,围绕东条氏的密友、关东军高级参谋官坂元正四郎、石原观二等组织了四次“参谋之旅”,秘密前往长春、哈尔滨、海拉尔、洮南、山海关、锦州等地侦察情况,秘密制定了占领中国东北的作战计划。作为总参谋部战备动员部部长的东条氏·东条氏积极协助他。据他们估计,当时整个东北的中国军队约有25万人,其中沈阳附近的精锐部队约有2万人,还有飞机、战车、兵工厂、迫击炮厂等。,而关东军只有10900人,所以石原密谋“人多势众”。与此同时,日军也在计划占领中国东北。
经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对中国东北发动了突然袭击。
#抗日战争# 1931年9月28日,关东军首先指示吉林省汉奸熙洽,召集吉林省各机关团体负责人开会,宣布伪吉林省长官公署组织大纲,并发表声明同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机脱离关系,宣布“独立”。12月16日,辽宁省的臧式毅在关东军扶植下,就任奉天省(辽宁省11月20日改为奉天省)省长。1932年1月1日,黑龙江省张景惠发表“独立宣言”,建议伪黑龙江省政府,在哈尔滨宣布就任伪省长。至此,辽,吉,黑三省伪政府都已建立。朝日新闻法庭记者团《东京审判》上卷,东京审判刊学会1977年日文版第345页。#国家公祭日# #九一八事变# #历史冷知识# #说说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 #历史老照片#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他们很快意识到,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全中国,最大的难题便是兵力不足。于是绞尽脑汁,终于想出并很快推行了一套以中国人的名义“统治”中国人,再用中国人打中国人,直至最后占领全中国的罪恶计划。在日本关东军的授意下,1932年,一些汉奸们组织召开了所谓的“建国会议”。强迫参会者接受关东军事先准备好的“新国家”计划,并成立了行政委员会。同月,被日本人从天津秘密接送到旅顺豢养在这里的,一心想凭借日本外部力量复兴大清朝的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被暂任伪国家的“执政 ”,并以“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所谓的《新建国家组织大纲》,规定新建国家为“满洲国”,元首称“执政”。并定年号为“大同”,首都设在长春,改长春为新京。同年3月,日本关东军宣布满洲国成立。溥仪根据日本关东军事先计划好的名单,任命了伪满洲国的高级官吏。
在奴化教育内容上宣扬“日满不可分”的思想,并以此修改教科书和各学校的课程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侵略者千方百计地为其侵略行径辩护,为伪满洲国的所谓独立提供历史依据,因而制造“日满不可分论”。日本侵略者把日本形容成自古就是中国东北地区治安的维护者,东北的发展都是日本人的“功劳”。为此,日本侵略者大肆篡改中国历史。
1942年,伪满洲国庆祝所谓建国十周年时候的《建国十周年纪念歌》中就有“八纮一宇奏钧天” 的歌词,意思是我东北地方也属于天照大神生成的“八紘一宇”,日本国土的一部分。后于1942年又编出一首“国歌”,取代旧“国歌”。歌词是:神光开宇宙,表里山河壮皇猷。帝德之隆,巍巍荡荡莫与俦。永受天祜兮,万寿无疆博海讴。仰赞天业兮,辉煌日月侔。这就从根本上说,连东北地方自古以来就都是由“(天照大)神(之)光开(的)宇宙”了。若非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东北肯定会像朝鲜一样直截了当地被日本吞并。
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宣扬所谓的“建国精神”。1934年,溥仪被初召到日本去拜谒日本天皇,让溥仪在精神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回到伪满之后的溥仪发布了“回銮训民诏书”。把日本说成“深维我国建立以逮今兹,皆友邦之仗义尽力,以奠丕基”。认为伪满的建立是日本的“功劳”,要东北人民感恩戴德;认为自己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要东北人民与“友邦一德一心以奠定两国永久之基础”。1936年,又颁布了《关于建国精神普及彻底之件》:“为令遵事查我国教育以建国精神彻底普及于国民,而资其实现为本义。即以各族协和与友邦日本一德一心以完成王道政治,安定国民生活,实为教育之根本目的”。“建国精神”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问”日本回来,把日本的“天照大神”捧了回来,当成伪满的“建国神”供奉在“建国神庙”。
从1933年3月到1937年6月,伪满的各种“教材”基本“编纂”完成。“教科书编纂事业已达到四十一种九十卷之多,对小学校之用书,除教授书外,各学校用必要之教科书编纂几皆完全”日伪不仅把“建国精神”、“日满不可分”的谬论写入教材,而且占有的比重极大。而对于“算术”、“作业”却非常肤浅。“算术以使熟习日常之计算,授与生活上所必需之数量知识、技能”;“作业之教材,其初为简易手工及洒扫,渐进于园艺之初步,器具之制作及修理等。
日本在中国东北统治的14年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屈辱的教育史。虽然这段悲痛的历史已经过去,但它给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永远抹不去的伤害。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目的是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清楚地认识奴化教育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进而唤起国人树立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一八 警钟长鸣! 勿忘国耻!#918抗战纪念日#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补课到底选择校内还是校外?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那么今天我给大家横向对比一下,说一下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是在校老师,课堂呈现肯定没问题,学历也都普遍很高,对于课堂的掌握肯定没有问题,有自己的系统,更受家长信任,但是管理比较难,你很难要求老师,第二就是费用相对比较高,第三就是比较固定模式,因为学校的要求就是在大纲内教学,所以有的人喜欢,有的不喜欢。
再就是校外老师,优点就是服务意识强,可以给孩子额外的辅导,对于习题的掌握更好,而且普遍解题方法更多,更有服务意识,普遍课时费会比在校老师低一点,但是缺点也明显,第一就是鱼龙混杂,第二就是地点不固定,很多的老师无法做到知根知底,一旦信任出现问题,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就会停止。而且无法更好的约束学生,因为家长有选择权,很多老师只能被动顺从。
所以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最近帮很多家长推荐了老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最好的老师,是我帮助粉丝的第一要素。#家长百问百答# #沈阳身边事#
#我的家乡在长春#【陈云同志最终决定,一汽定于长春兴建】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后,筹备组就积极开始酝酿汽车厂建设方案。
1950年7月,筹备组开始为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选择厂址。
在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起点低,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三分之一,且大部位在沿海。
为改变旧中国形成的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筹备组决定汽车厂的选址在内地进行。我国幅员广阔,选择厂址要考虑原料、交通、工业、地理等各方面条件。
于是,筹备组先后派工作组到北京、石家庄、太原、太谷、平遥、祁县、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10多个城市和区域作调查,征求当地政府意见,并勘测多处。
经过工作人员的辛苦调研,最终得出结论:平遥地面水位过高,石家庄和湘潭工业条件欠缺,西安建厂存在电力、木材、运输等问题,只有北京可供选择。
12月28日,政务院财经委计划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选厂址的汇报。
在会上,很多同志都认为在北京、沈阳、武汉、包头四地区选择厂址较为适合。
会议对北京、武汉两地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比较,认为北京西部较适合建设汽车厂,后经综合考虑北京也不适合建设大型汽车厂,因为北京的钢材供应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的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罗涅斯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
沃罗涅斯基等苏联专家是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他们同时还带来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
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的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150型载货汽车的完整汽车厂。
当时,苏联专家计划在三个月内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情况,选定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拟任务书,完成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
根据苏联专家提出的大纲,筹备组组织力量,调查勘测和收集进行工厂设计所需的全部技术资料。其中包括: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水文、交通运输、资源、动力、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工业和农业基础、生产及基建材料来源等。
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从电力、钢铁、木材、动力等各方面条件来看,新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只能够设在条件比较好的东北。
1951年1月18日晚,中财委由陈云同志主持,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
参加者还有陈郁、滕代远等四五位部长。由刘鼎副部长和孟少农作汇报。
最后,陈云同志作出决定:
建设目标同意苏方的意见;厂址定在东北,在四平至长春之间选择;建设开始期定为1953年,一次建成;协作配套问题由有关部门解决。
会后,由重工业部起草了决定文件,由中财委下达。
会后,根据胡亮同志去东北预选厂址的结果,汽车筹备组与专家们研究,初步决定以长春为主要目标。
春节前,孟少农陪同专家去长春。
到达长春市后,长春市由建设局长宋均出面与孟少农等人联系。
当时长春市的战争破坏尚未恢复,全市只有两辆吉普,全部提供给孟少农等人使用。
考察中,孟少农等人看了铁路西边,发现地势很好,空旷,有几十平方米的破损的楼房,道路、上下水、供电条件都好,只是当时有一个军事仓库占据了大片面积,名称叫“饮河部队”。
专家们看了回来,晚上在地图上摆了两个方案,第二天又去看过,认为可以定下一个,很满意。
原来胡亮同志选过的市南一片空地上的另一厂址就不去看了。
孟少农与宋均同志谈定,于1951年2月22日交换了协议,就和专家回京。
在当时,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而长春位于东北三省的中心,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东北的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电的供应情况,于是,陈云同志最终决定,一汽定于长春兴建。
1951年3月19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正式下文批准,第一汽车厂厂址定在长春孟家屯。
昨天发了一个头条,说的是为何沈阳补课班泛滥。看到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也有一些网友提出质疑,干嘛要管教材这么设定?上学好好听老师讲课不就行了?如果都能自学还要学校干嘛?
那我就来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个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勿喷,请多包涵[作揖]
首先,我始终相信在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最初,教育部门的初衷是非常符合学生教育的认知规律的,目的就是好好利用课堂效果,完成教材知识体系的搭建,更好地掌握教材中呈现出的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个人认为是很能体现教改创新模式的,看似讲解部分不多,讨论实际方面占多数,但是其中所隐含的知识点及深度思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发掘和总结,就像一座桥梁,需要搭建起来,才能实现知识对接。如果让孩子单纯看课本,大部分还是一头雾水的匆匆浏览一遍,或是像看漫画一样也跟着画起了连载(当然智商超高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应该是还没等走到通往知识深处的桥梁时,便落水了(课本讲的一滴水,做题全是黄河水)。家长如果非高知水平,或不是专业老师,很难把握学习重点的,在辅导孩子方面也会一头雾水,(课本讲的一粒沙,考试却考撒哈拉)
而完成和解决这个桥梁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作为媒介了。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演示,完成推理以及定义概念公式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复习练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看完课本后做题感觉稀里糊涂,但是上完课听老师讲后就能大彻大悟了。这样才能有实现教学相长,完成课程目标的意义。
说到这,大家该明白为何教材如此编排了吧?反过来回归补课班的问题,为何如此多?刚才说到的教材和学习者需要连接知识搭建起来的桥梁,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之下,大部分孩子通过学校老师正常授课,很快就能完成这个桥梁的搭建,并顺利通过进入知识点内容,而难免会有一部分习惯差的孩子课堂听讲不认真,于是错失了搭建桥梁的机会,自然就没有进入知识深处了。家长想辅导,由于教材设计的限制,不敢或干脆不会辅导,怕搭了个危桥。于是,21世纪教育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行业——培训机构嗅到了巨大的商机,补课班的市场来到了!
大部分补课班在最初目的就是补差的,就是帮助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及时将错失的桥梁赶紧搭上,注意,这里是帮孩子搭上,而不是由孩子自行搭建,是一种补救错失。家长一看,靠这种方式也一样完成知识学习,确实能提高成绩,真的不错啊!补课机构看到了家长孩子对自己成效的认可,那好,干脆我们就提前到学校老师进度还没有到达的地方去搭建桥梁吧!于是,在家长的默许下,机构加班加点研究知识体系,甚至有的自创方法,来到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前,提前给你搭好了桥,然后抱着孩子通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回头一看,那些原本比自己成绩好的孩子还挥汗如雨地在知识点前搭桥呢,你看我已经全部通过啦[耶]其他家长一看,这还了得?赶紧也找机构也抱着我家孩子过桥!于是乎,内卷开始了!
再回到学校老师,本来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去备课去发掘孩子的潜力去搭建桥梁,结果一上课时发现,那么多孩子别说搭桥了,人家早就过桥到达其他的山头了。这下老师犯难了?孩子起点不同,该如何去讲课,最后只能以完成任务收场,于是补过课的孩子就当复习了,而没补课的孩子眼巴巴等着老师像以前一样娓娓道来地讲课呢,但是事与愿违,结果可想而知。可怕的是,本来学习习惯态度认真的优秀孩子本可以跟着学校进度汲取知识,积累经验以及锻炼思维,却因此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笨,不得不去补课;而一些靠补课学习的孩子,并没有积累深度思考的方式,却依靠补课的抢跑被认为优秀者!
长此以往,老师上课不认真讲课的言论出现;不补课考试成绩就上不去的事实发生 ;附加题学校不讲,只能在补课班学的结论定义...
学校老师无奈,家长无奈,而更无奈的就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