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哥浅谈科举制的发展
到了隋唐,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实行的基础,也就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代之的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科举制。科举制始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时期被正式确实,按照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拨官吏,建立了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大受世人喜爱,后世多加以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让无数底层人通过该制度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乃至家族的命运,实行了鲤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的梦想。同样也让古代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进行发展,因此西方学者把科举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的出现有这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其次把长久以来的选官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了中央,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再次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让更多底层人通过努力进入仕途。最后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再是其他选官制所不能及的地方。同样科举制也有弊端,就是到了明清时期注重八股考试,严重束缚了世人的思想,导致社会思想的禁锢,阻碍了近代的转型。但不管怎样说,科举制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
洋哥结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致敬所有努力的人们,祝愿你们都能梦想成真。
喜欢洋哥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洋哥讲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外国人称科举是最科学的选拔官吏制度,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的科举制度,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 真正为那些有才能的布衣百姓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入口,当然不可否认其中也有腐败,但历朝对科举弊案的打击无疑都是最严厉的,舞弊风险极大。
在漫长的科举史上,共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杨慎、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龢、林则徐、张謇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了国家管理机关,科举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石。
民间戏曲常常有穷秀才进京赶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实际上穷秀才是没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考的,从田舍郎到天子堂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以清朝科举为例,考试分为四级,没进入国家正式学堂的考生统称童生,童生的入学考试称为童试,由县试、府试、院试逐级递升,院试正式录取者称生员,亦称秀才,为府州县学的正规学生,秀才要参加岁试和科试取录后才能参加乡试。
乡试由礼部题考官在各省贡院举行,通过后称举人,举人还要到京师参加复试,考列者准许参加会试,各省中举首名称为解元。成为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基本条件,举人会试数次不中,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的途径充当低级官吏。
举人参加礼部主办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后跟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四到十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新科进士于殿试传胪后三日参加朝考,前列者授庶吉士,列次等者分别用为主事、中书和知县。
新进士授官学习三年后,才可以正式上任。可见,从白身到官吏,中间经历了多次筛选,远不是俗说三篇文章写的好,马上成为八府巡按、代天行狩。想来这种设计是相当科学的,中了进士只是说明你的学习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做人道理的成绩有了,要治理国家,不精通国家典章律法是不行的,所以还要进行三年的上岗培训才给你补实职,这是一种对个人对国家负责的制度。
至于考试内容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八股文所能涵盖,三场考试包含了史论、策论和《四书》《五经》义,考察的主要是学习的本领和做人的准则,这是作为一名官吏的基本素质,难怪乎外国传教士们一接触到科举,便惊呼为最科学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并称为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提出俄罗斯应该继续向西方国家卖石油,但是买家将把钱存在第三方托管账户里,直到战争结束。
我想问问现在在美国当外交官是不需要脑子的吗?还是录取的时候是按照智商从下向上取才的?
外国留学生在清代凭特权能否轻易获得“进士”头衔吗?就算你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对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许多外国人也很羡慕,都想进科场试一试,博得一个"进士"头衔。但在清代对于老外留学生的这种需求,基本处于拒绝状态,坚决不给他们参加考试的机会。
光绪初年,时任总税务司赫德的两个儿子就想参加清代的科举考试。按理说,赫德虽然是英国人,但已经是中国海关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他的儿子想参加考试,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仅赫德儿子有这个想法,赫德本人也很支持。但是,他两儿子毕竟基础太差,如果从童子试开始考起,估计考到白头也参加不了乡试。
这没关系,赫德也熟悉清朝官场制度,花钱帮两个儿子买了个“监生”头衔,来了个“弯道超车”,在“起跑线”上就将大批中国考生甩得远远的。
不过,花钱买监生头衔的行为当时叫做“捐监”,跟现在考不进高中花钱读国际学校是一个道理,基本不被人看重,甚至还有点鄙视。
当时还规定,参加会试的监生必须有举人的身份。没举人身份的,不好意思,你得继续参加乡试,博得举人身份后再来参加会试。不过,对于老赫儿子来说,能够参加乡试就可以了,毕竟老外信奉“凡事都要try一下。”
但老赫还是有点不放心,这两孩子要是放到河南、浙江去考,冲着那边的考中率,简直是骑马扛布袋——白搭。于是,他就走了第二步——“入籍顺天”,也就是高考移民到了北京,瞬间从“地狱模式”转成了“新手模式”,增加了录取率。
赫德的骚操作远不止如此,为了让儿子考出好成绩,还不惜请来了全国最好的老师来家里“一对一”辅导,下的血本不亚于今天的家长。
等到乡试时间一到,赫德两个儿子照例也来到了考场参加考试。结果,这两人一出现就引起了一场风波。
首先来参考的学生本身对洋人很痛恨,一看这两个深目高鼻的老外也来凑热闹,就非常不高兴。二来,每年的乡试录取名额有限,中国人自己都不够分,要是让这俩老外也来分一杯羹,那录取率就更低了。这好比是,艺术特长生不经过考试占了文化课考生的保送名额一样。
两点一交集,瞬间点燃了考生们心中熊熊大火。
我收拾不了当官的,还收拾不了你!
来自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北皿号考生首先发难,他们对赫德儿子群起攻之,中间是动口,还是动嘴,史书没有记载,反正这俩外国留学生最后吓得不敢入场,自然也没有考中任何功名。可以说,赫德的心血钱财基本打了水漂。
不过,朝廷后来看到这群老外对中国科举制度十分羡慕,对“进士”头衔也很向往,于是就把这玩意当成荣誉头衔赠送。比如日本的服部宇之吉因为在京师大学堂师范官当教习期间,有功劳,所以学部在他回国时,上奏朝廷赏了他一个文科进士的头衔。但这与正儿八经通过考试取得进士头衔的人来比:
差得太远啦!#历史冷知识#
香港富豪的建议:
有钱人可以1000万购买一个北大清华的录取名额。
1、隋唐科举制以后,中国就没有了这种以钱取士的土壤。
2、一句话暴露了西方名校的内幕:拿钱可以买入学资格。
北大清华早就该反醒了。为什么历年来、总是为外国做嫁衣?择优录取这种策略被证实了这是错误的
小许是也“虽然中国培养了我,但我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绝不回中国!”你敢相信,这是高考满分状元、清华女学霸何碧玉曾说过的一段话。网友说:国家培养了你,你怎么如此自私,不懂知恩图报?1985年出生的何碧玉从小成绩优异,10岁考上了少年班,在这所集合了30多名智力超常儿童的少年班里
在金融制度问题上,如果只从金融教科书上来看中国的金融制度,会存在很多认识上的偏差。
曾经有一位海归,是一名年轻的博士,他是在美国学金融的,回来以后就曾经问我,既然你是在大型国有银行担任独立董事,那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中国银行的治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治理机制?
我说一般的像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有,所有教科书要求的东西都有,但是如果讲金融制度的话,中国的金融最大的治理差异就叫党组织。
他表示听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那些学了美国金融教科书的人回来以后,思维有很大的偏差?
年轻的博士生,照例上本科、研究生再出去外边读学位,然后回来以后就被高校录取,因为高校都是以海归人才为招聘的主要内涵,于是这些人就变成了现在高校的主力教师,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的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键就在于他没办法拿西方的制度,来对照着看中国的金融体制,因为美国是几千家私人银行组成的美联储,由私人银行家来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运作的整个体制、机制、政策等等这些东西,是私人银行家组成的利益集团来做决策的,它不是政府的部门,因此它可以配合你,但也可以要求你配合它。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看一看”按钮,把握“双十一”的限时优惠[小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