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10级表一览:1级到6级“吃穿不愁”?看看你处于哪一级?
在去年的时候,国内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0亿人。可以说,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已经到了全员覆盖的地步,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养老保险缴纳年限达到十五年的话,那么,在退休的时候就能每月按时领取相应的退休金,从而让自己的生活不会失去保障。
当然,现在缴纳养老金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在思想上有了转变,对养老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有人还把养老金分为了10个不同的等级,接下来就来具体的说一说。现在网上有人讨论,退休金10级表一览:1级到6级“吃穿不愁”?看看你处于哪一级?
首先来说,每月最高的养老金收入就能够达到100万元,分摊到每个月基本上就是8万元左右的收入,甚至这个养老金的水平,比很多一线白领的工资都要高出很多。第2级别的养老金,也能在每年拿到50万元的收入,不过对于这两类群体来说,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收入,未来的生活质量是不会太差的。
第三档到第六档基本上是在50万元以下,第五级别基本上是在10万到20万。我们大多数人拿到的养老金,基本都是第六级别,也就是每年能够拿到5万块钱左右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月的养老金金额基本上也就是在4000元左右,这也符合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标准。
很多人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退休生活中能够拿到更多的养老金,大家也都想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养老金金额呢?接下来,就给大家支几招,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
第1点就是有比较好的工作,在很多人毕业之后,都希望能够进入国企,甚至是体制内进行工作。不过,对于现在的公务员来说,招考难度是非常大的,甚至多地也出现了几千人争抢一人的岗位情况。
很多人在考公务员的时候,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但是,还不见得能考上,可见难度之大。同时,成为公务员之后,想要职位晋升也是有年限的。假设如果你能成为公务员,那么对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就工作环境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公务员平时的工资待遇水平就很高,退休之后,更是能够拿到6000元以上的基本工资。不排除在一些一线或者是二线城市,很多公务员的工资几乎已经达到了8000元的水平。
如果能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保持合理的消费需求的话,那么你的工资水平完全可以应对日常的生活。除此之外,在其他单位工作的人,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是不低的。例如一些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时候,如果还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职称。在退休的时候,这类群体的工资是很高的。
另外来说,在国企工作的人员退休工资也是不错的。在那里工作,也需要考取一定的职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当然,国企的工资也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收入来决定的。
其次,缴费时间的不断提高。大家都知道,缴费时间达到十五年,是可以满足退休的基本条件。但是,如果想让自己的养老金有所提高,必须要让这个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拿到更多的钱。比如缴费十五年跟缴费二十年以上的人,就差出几千元。
另外,如果能够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全力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那么,在退休的时候也能拿到更多的钱。因为社保的退休工资是跟平时的工资有很大关系的,而且就缴费基数来说,也能提高养老金的标准和金额。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延迟退休,大家都知道延迟退休政策,将会在未来几年正式出台实行,如果我们的工作年限恰好符合延迟退休的标准,那么,在未来也是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当然每个人的养老金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大部分原因,都是在工作时候跟工资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对于那些自主缴费的人来说,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养老金,必须要在缴费基数和缴费金额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减少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
简单说说 传说中的高考23年难度加大
今年据说高考的数学 语文 英语 难度要增加, 语文英语我没关注,数学我知道的是12个选择题,后4个变成了多选题,选少但不选错得一部分分,错选多选不得分,然后考察内容貌似要更灵活,所谓的向生活靠近;
上面这些我并不知道真伪,只是听说;
这段时间给自己找事干,系统的捡了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大学数学,由于我本身军校工科出身,高数、线代、概率论,系统的学过,虽然已经扔了十几年,但都还似曾相识;
捡的过程中,我也在回忆当年高中时,我学数学的状态是什么样;
现在回头看,初中数学内容很简单,最复杂也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和根的判别式;而高中数学相对于15到18岁的人来说,则确实不容易;
平面解析几何中向量的知识与代数部分的结合,初步涉入高数基础知识的微积分和导数,此外还有立体几何,函数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知识;
这么说吧,我认为现在的高中数学课程,将原来很多大学阶段才学的,纳入了高中部分,整体难度确实不低;
此外,还有比数学更不好理解的物理,3+2+1改革后选了物理就得必选的化学,所以我觉得,让一个15到18岁的头脑智商情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人,在3年内学这么多东西,然后通过极其惨烈的省内高考竞争,去拼杀那不到8%的985 211的录取名额,然后未来才能有更多机会给自己谋个差不多的社会饭碗;
在现在这么卷的情况下,而且在现在这样整体大环境比较低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70后 80后家长都知道,如果大学上不了双一流,到时毕业了自己这下一代的压力得有多大;
但双一流就那么多录取名额,所以怎么办,只能卷了;
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父母家里可没有金山银山,除非北上广深家里手握几套房子那种的,而且还是在在保证未来20年因为低生育率房子不大幅度贬值的前提下,才有胆量拍胸脯说我自己孩子学习好不好,上不上双一流都无所谓;[笑哭]
剩下大部分家长,高考就是自己孩子一辈子和自己下半辈子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呢,至少我个人觉得,现在也是非常的诡异;
一方面,高考难度要加大,然后社情还这么压力山大,而另一方面,无论那个shuang jian政策的初衷是多么的立意深远,但目前看,要完全堵死校门之外的xue ke教育,我真的是十分的理解不上去,而且感觉不可思议;[笑哭]
shuang jian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打击资本摄入,减轻家长盲目攀比,降低教育开销,堵截在职的teacher出去赚外快,等等等等,这些理由目的都极其光明正大,也都看起来非常无可厚非;
但是,本质的,根本的,根源性的,最终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不还是这个以分论英雄的
gao kao制度吗?
语文数学外语按实分,物理历史除了那几个3+3的之外也按实分,剩下2个按全省大排名按赋分;中国人从古至今就喜欢排名,古代科举时还没有阿拉伯数字,就用各种甲子科乙子科第多少名来表示乡试会试殿试的各个排名,而现代gao kao,就用一分一段,来把学生框进当年高校录取范围,本质上什么都没变;
那为什么既要高考难度加大,然后又要shuang jian?? 这到底是想干什么?
难道是要逐步回到80 90年代,将能上大学逐步变回“天之骄子”?那广大上不了大学的,尤其出身乡镇农村的,都咋办?都去工厂打螺丝吗?[笑哭]
反正至少我是真的理解不上去,就比如我自己出生长大到高考的家乡,之前的国贫县,还是个shao shu min zu地区,风沙干旱比较偏重,沙土地庄稼产量也不高,当地除了牛羊养殖之外没什么其他的实体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当地学校教学水平说很低也不为过,就连不入流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都不愿意考当地的事业编教师(尤其下面乡村的),所以可想而知,shuang jian在堵死校门之外的xue ke培训后,当地的中学生,在和同省省会、城市里的同批高考生去竞争,能有多大的竞争力?
最终的结果,就是未来他们再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低;
然后呢?就因为出生在这种偏远不富裕地区,就必须命中注定响应guo jia号召,未来老老实实当蓝领,乖乖听话离开家乡远走外地南方去当所谓的产业工人,别那么心浮气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如何如何,然后多多响应政策,快生速生多要孩子?生完了一个个都变成留守儿童,为改善现在的低生育率做贡献?[笑哭][笑哭]
我感觉,就算上面真的是想这么设定剧本,但帷幕拉开后,剧情真的未必会按这个剧本往下演啊[捂脸]
看看最近因为房贷商贷都降到3点多了,但现在很多人不但不买房,反而扎堆把钱都扔进银行提前还贷这件事,就窥探一二了吧;
凡事都有自己的客观实际和内在规律,不能拍脑袋,不能想当然,不能我以为,否则很快就会有一个叫 自然规律 的大神出来给这些肉食者好好上课了;[呲牙][呲牙][呲牙]
延伸上千公里!煤层厚达1千米,全球“大型煤田”是怎样形成的?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的交通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大幅提升,这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而各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这与能源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能源的出现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且我们所使用的能源来源多样化,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
虽然这些能源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它们依然没有能够取代传统能源。传统能源对人类的各方面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曾经某个国家发现大煤矿的消息让所有人都感到振奋。据说这个煤矿煤层厚度达到1千米,而且长度绵延上千公里,这意味着这个煤矿是世界最大煤田。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在我们使用的传统能源无非就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其中煤炭是最早得以利用的。在早期,由于人类过于依赖煤炭,所以它也有“黑色黄金”的称号。每个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现在我们的能源来源已经多样化,但是对煤炭的需求量依然非常巨大。
另外,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为了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的煤炭消耗就占据了全世界的53.8%,而上面所说的这个大煤矿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喜出望外。对此有人感到非常好奇,如此巨大的煤田真的是由植物形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煤炭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蕴藏着各种资源,而且种类非常丰富,例如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储量就非常巨大。但可惜的是,我国的煤炭储量虽然巨大,但是品质方面却不太理想,而且在各地的分布也不均匀,所以想获取优质的煤炭难度相当大,有部分要依赖于进口。
而且即便是我国也拥有部分优质煤矿,但是在开采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不能像国外的一些煤矿那样可以露天开采。由于我国的各种条件限制,所以在煤炭的获取方面很大一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的方式。
所以尽管我国各方面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在能源方面底气是不足的。那么现在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煤矿在哪里呢?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煤炭是什么。对它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碳氢氧,其中的成分并不复杂。
具体来说,它们是由4亿年前的植物被深埋土中之后形成的,在那段时间植被非常繁盛,而且分布广泛。据推测,当时地球的含氧量是现在的两倍以上,有了这样的条件,各种植物才能不断疯长。但是随着后来地球的环境变化地壳的运动,有许多处于地表的植物被深埋于地下,而这些被深埋地下的植物并不会就此完全消失。
而是在地壳运动下产生了各种物理以及化学反应,最后性质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煤炭。通过对它们的利用,最终这些煤炭形成了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远古,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煤炭的形成,但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煤矿大多数形成于石炭纪。到了现在,人们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煤田是阿巴拉契亚煤田,这个煤田同样形成于石炭纪。
据了解,这个煤田的面积有18万平方公里,这样的面积几乎相当于我国的广东省,其最长的长度达到了1250千米,最宽的宽度也在300千米左右,即便是最窄的地方也有50千米。根据相关机构的探测数据表明,这个煤田的储量达到了3107亿吨,厚度在1千米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所出产的煤炭纯度非常高,远远超过其他煤田。而且它的开采成本非常低,因为这个煤田离地表很近,完全可以实现露天开采。不但开采方便,而且危险的程度也大大降低,这让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煤田。
而我国由于需要保持高速发展,一直以来对它的需求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是我国在这方面比较依赖于进口,这种方式让我国的能源安全得不到保障。而现在经过了不断地探测,我国也陆续发现了不少储量巨大的煤田。后来更是发现了世界排名第三的东胜煤田。探测表明,这个煤田的储量高达2,300亿吨。
现在这个煤田已经开发了近30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现在国际能源非常紧张,一个国家如果能源短缺,各方面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能源非常重视。虽然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依赖化石能源,但是人们也知道,这种能源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所以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尽快找到替代能源。
2月9日,人民网《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的文章,网友读了,纷纷留言:这是对好好干的不尊重,虽然不是都对,但是听听这些真实诉说,比想当然好好干,就一定日子越来越甜要靠谱得多。
1
中国老百姓的勤劳世界之首!
2
工人好好干,资本家日子越来越甜。
3
好好干一年也就几万块,坐在办公室挣年薪一年几十万。
4
环卫工人,老农民那个不好好干,他们的日子甜了吗?
5
收入高和勤劳没有任何关系,相反收入越高工作强度越低工作环境越好
6
好好干会甜,老一辈农民早就是最甜的人了
7
中国有两类人,一类人是不好好干日子过得也能很好,一类人是好好干日子也可能过得不是很好
8
我听过一句话,要是勤劳能致富,中国农民早就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
9
问题是好好干了还过不了好日子,这才是应该好好分析解决的。
10
这个观点没错呀,为什么要质疑?难度好日子不要好好干吗?
11
好好干是对的,甜不甜就两说了
12
关键是人民网发错了地方,好好干的人没空玩头条!
13
以前勤劳能致富,现在可不一定了!
14
劳动在分配中的占比太低了,只能越忙越穷,穷忙。
15
物价一天天往涨,每天都要计划好,什么该买,什么可以缓买,什么必须买。哪来的幸福感?
16
我这个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好好干30多年了,日子苦啊
17
凡是好好干的,拼了命的,都是最底层的人,他们挣得那俩钱,都是用命换的,哪来的甜啊?
18
80%的人好好干,20%的人日子越来越甜
理科657分选择人大的理科实验班,这种选择是绝对不合理的,在同分段有华科北航北理去选择,他们的理工科的实力甩人大理工科实力的不止一条街,难怪家长和孩子会埋怨,没打死你算是好的。
610多分,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这个专业不是去工地的,你想去工地还不一定能进得去,环境工程就业众所周知的难,这种天坑选择大部分难有出头之日。
中等985的生物科学难道就不是天坑啦?选专业不是为了面子不是为了斗气,别人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就非得去选这天坑的专业证明我的能力怎么样?这是选专业吗?这是做高考报考吗?这是把孩子的前途把孩子的未来视同儿戏,这样的家长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家长,并且生物科学这类专业在大学当中学习的难度非常大不到博士阶段,就业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难。#2022开学季# #未来总有光#
家有学生的要注意了。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2023年高考有重大调整,难度增加,具体为以下:
数学:考试加入复杂情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语文:阅读包含政论、学术、科普等7种文体
英语:融合我国传统文化,词汇量要求更大物化:着重考察探究意识、深度思维。
高考难度的增加应该和课本的教学深度相适应,而不是只增加考试题的难度,却不调整课本教材的难度,这样让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是拼尽全力,可能高考也发挥不好!
希望高高在上的这些专家们不要只研究题目的难度,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等相适应,希望每个出题的专家自己先做一套这样的难题,看看自己能答多少分,如果专家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我国半导体领域顶级专家李爱珍,曾四次申请中国院士被拒,2007年被评为美国院士,面对质疑,她说了一番意想不到的话。
2007年5月,中国科学界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李爱珍当选为美国院士!同时,她也是第一位被评为美国院士的中国女科学家。
然而,让人们奇怪的是,受到美国学术界追捧的她,至今仍不是中国院士。此事在网上展开了热议,国人也开始了解到她这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李爱珍出生于1936年,她的父母曾是菲律宾华侨,他们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选择了回国工作。
父母的爱国热情一直深深影响着年幼的李爱珍,长大后,李爱珍凭借自身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就读化学系,学成毕业后,她到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当时是20世纪中叶,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而先进发达国家不希望我国发展太快,在各项尖端技术上对我国实行了封锁,因此我们的科研人员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
那时我国还没有自主研发的半导体设备,于是,李爱珍主动选择了当时还比较冷门的半导体研究,带领科研小组一头扎到研发之中,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80年代初,研究所有一个去美国深造的学习机会,很多研究员都想去,李爱珍也不例外。可是,她家里是华侨,有人担心她去美国学完就不回来了。
好在李爱珍的导师极力为她推荐,加上她平时表现的确出色,因此,上级同意派她前往美国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得知这一消息,李爱珍激动地说:“等我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在美国学习期间,她的研究很快与国际接轨,她也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声誉的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
回国后,李爱珍带领团队奋战了七年,最终试验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半导体设备,填补了我国该项领域的空白。
后来,她又主持研究量子级红外激光器,也取得重大突破,引得中外科技界一片惊叹。
据统计,李爱珍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总共取得了21项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奖和4项国家进步奖,可谓硕果累累。
这些科研成果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环保减排、医疗卫生、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也长期担任我国半导体材料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众所周知,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遗憾的是,李爱珍自1999年就开始申请国家院士,后来又在2001年、2003年、2005年前后3次提出申请,都没有得到批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年龄和资历。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增选院士需有两名以上院士推荐,而65岁以上的候选人,则需要有6名院士推荐。
李爱珍第一次申请时,只有一名院士作推荐人,当时她的科研成就还不够突出,后来在64岁时,她终于研发出量子激光技术,虽说资历够了,可申请难度增大很多,因此就遗憾落选了。
2007年5月,美国科学院向她抛来了橄榄枝,鉴于她在全球电子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杰出贡献,决定评选她为美国院士。
美国的科学院是民间组织,他们的评选标准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李爱珍能成为美国首位外籍女院士,确实可喜可贺。
在评选结果出炉之后,李爱珍迅速成为国际科技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国外一些机构纷纷向李爱珍发出邀请,开出优厚的条件请她去国外工作。
他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李爱珍,是因为半导体材料前沿领域的研究具有高难度,全世界的顶尖人才并不多,李爱珍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因此很受国外机构的追捧。
然而,面对国外巨大的利益诱惑,李爱珍的表态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她说,现在对于她而言,那些评选并不重要,就算成了美国院士又怎样?她生长在中国,仍然会在中国进行科研工作,把毕生所学都用在这里。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名科学家的拳拳爱国心,不为名利得失所左右,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其实,我国先后共有11人被美国科学院评为院士,除李爱珍之外,其他人全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李爱珍没有评上中国院士,但她是我国培养出来的优秀科学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无论有没有院士头衔,她依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把毕生献给了祖国的半导体事业。
让我们向朴实又伟大的科学家李爱珍致敬!
作者:高山
编辑:江陵
参考资料:
1.《女科学家李爱珍的荣誉观》2008年04期«科学24小时»
2.《沉浸于科研的“无名之辈”》2022年06期«科技创新与品牌» #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