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大家在计算体制内财政供养人员的时候,记得我早就计算过,现在公布的数据跟我估计的几乎一样,差不多就是8000万左右。很多人说,以前一个县一个县长什么都搞定了,现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县(40-60万人口),七七八八财政需要供养1.2-1.5万人。我算平均4000元/月的工资,这里就要4800万—6000万一个月的工资,一年下来就是5.8-7.2个亿的财政支出。当然这点支出看上去不算什么,现在好多县区搞的什么省市县三区联动大项目开工仪式,动不动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项目,最后能落地的寥寥无几。说实话,内陆地区有几个县能像东莞的镇,又有几个县能看到昆山的后背!
现在好多项目的试错成本太大了,政府的确在努力的招商,但是很多时候那个可行性方案不是随便写写的,真的要考虑实际的试错成本,这个成本太大了。说是精兵简政,可是最近的公务员却在扩招。

计算财政供养人数这个问题,分歧很大,至今无明确说法。有人计算财政供养比例占财政40%,我觉得比较科学。
活在过去看向未来前些日子,大家在计算体制内财政供养人员的时候,记得我早就计算过,现在公布的数据跟我估计的几乎一样,差不多就是8000万左右。很多人说,以前一个县一个县长什么都搞定了,现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县(40-60万人口),七七八八财政需要供养1.2-1.5万人。我算平均4000元/月的工资,这里就要4800万—6000万一个月的工资,一年下来就是5.8-7.2个亿的财政支出。当然这点支出看上去不算什么,现在好多县区搞的什么省市县三区联动大项目开工仪式,动不动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项目,最后能落地的寥寥无几。说实话,内陆地区有几个县能像东莞的镇,又有几个县能看到昆山的后背!现在好多项目的试错成本太大了,政府的确在努力的招商,但是很多时候那个可行性方案不是随便写写的,真的要考虑实际的试错成本,这个成本太大了。说是精兵简政,可是最近的公务员却在扩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