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史所佟冬
佟冬组织领衔的东北文史研究所虽然只存在了五个年头,但它播撒的种子却让东北大地有了厚重的人文气息,铸就了共和国教育史上国家书院式学府的传奇。钟泰等一批国学大师在长春教授知识、传播思想、亲授方法、贡献智慧。
佟冬不在乎个人名利,一切从事业出发。 1952年东北人民大学数理化都由当时国家顶尖专家牵头创立,可是文科方面较薄弱,尤其是历史方面。吕振羽想到了在沈阳工作的佟冬,但佟冬是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他欣然应允。他刚刚辞去一个美差,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邀请他到某个海滨城市海军学院任职,他觉得不能发挥专长便婉拒了。1961年中宣部想调佟冬去中国历史博物馆出任馆长,但吉林省想邀请他组织东北文史所工作,他每次都欣然同意。根本不考虑行政级别,工作生活地点等因素,都是根据事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服从组织安排。几次工作调动,迟迟不给自己评职称

佟冬不徇私情,坚持原则。佟冬确定文史所选取学员的标准是先看论文,他的儿子佟衡当时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1961年夏天毕业,恰巧文史研究所在吉林大学选拔学员。佟衡很想到研究所学习,系里也进行了推荐,但他虽然每天能看到父亲就不敢直说。佟冬夫人了解自己的丈夫,为不影响效果也没直接谈。一次关山复来佟家做客,佟衡母亲便悄悄与关说了孩子的事,希望关山复能美言几句。“不行,他不是搞古文古史的材料,我不能带头坏了规矩。”佟冬在吉林大学工作时就可以评教授职称,但作为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校长,他坚决不参加评聘。到东北文史所时也是一样,将本来应该是他获得的名额让给了一线教师。直到1987年已经离休的佟冬接到弟子们的先斩后奏,代他填写了职称补评申请表,获得了吉林省人事厅的通过。最后,佟冬体谅了弟子们的良苦用心。他的正式职称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员”。

佟冬敢于拍板,使学术刊物勇立时代潮头。
1978年5月1日,《社会科学战线》创刊,以“创新”和“学术”为旗帜,聚焦国内学术界重要精英人物,在国内期刊界迅速崛起,成为引导和推动中国学术创新和发展的代表性刊物。1978年,一篇名为《来一个思想解放运动》的文章,对“凡是”观点进行了批评,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文章能发吗?佟冬拍板刊发,他的决定成为那个年代惊世骇俗之举。还刊发了为“印象派”翻案的文章,发表正面介绍现代派艺术的文章,关于《金瓶梅》版本讨论文章,重新恢复社会学研究文章,这些都在当时学术界开出“第一枪”。197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寄来了他6万字的文稿《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是一次刊发还是分期刊发,佟冬决定一次刊发,学术界引发震动,既对顾先生的文章,也对杂志社的胸怀。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佟冬先生的远见卓识、勤奋拼搏,他为吉林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