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苏辙[sū zhé]
(接续16)
所以诗篇最终如苏辙所愿,传到了神宗手中,看到诗中手足情深的字句,皇帝大为感动。本来就不舍得杀苏轼,这下又多了一层不忍心。
再加上王安石、太后等纷纷出马求情,苏轼最终得以逃出生天。
05
哥哥性命得保,苏辙悬着的一颗心是不是可以稳稳地放到肚子里了呢?
这么想,你就太小看苏轼“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的能耐了。
出狱当天,伤疤没好就忘了疼的他又开始提笔赋诗:
《出狱次前韵二首》之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在牢里呆了一百多天,出来都到春天了。哈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下半辈子我一定要尽情地嗨!走出牢门春风扑面真舒服啊,一路上喜鹊们也叽叽喳喳恭贺我重获自由身。

喝着小酒回想一下,这场灾祸真似梦一场啊!哎,刚出来我就又下笔如有神,才华流淌的止都止不住,真是没办法!过去的就过去吧,人在官场飘,哪有不挨刀,也不全是我的问题嘛!
——艾玛,一出来就作妖,你说苏辙心不心惊,胆不胆颤:
妈呀!在牢里蹲四个月也堵不住你的嘴,这是要玩死全家人的节奏啊!
摊上这样一个乐观到无可救药的哥哥,你说苏辙能怎么办?也只能在背后替他提心吊胆一辈子了。
事实上,苏辙要承担的还远不止以上。
苏轼入狱后,一家老小都转到苏辙处。苏辙白天为救助哥哥奔波谋划,回到家还要安抚两家的老老少少,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
苏轼免死出狱后,第二天就被押往贬所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江西,来不及松一口气,他便收拾家当,携老扶幼,带着两家老小一起上路。
此时的苏辙,膝下已有十个儿女,家里早就“债负山积”,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负担可想而知。

除了经济压力,更考验人的是耐心和统筹力:
想想我们现在带一个娃出去旅行都要累崩,而苏辙所携的家眷队伍里有十几个活力四射的熊孩子,就这样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长途奔波几个月,一路上几十口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们的啼哭打闹,哪样不需要操心?
妈呀,这得是多么艰苦卓绝的旅程啊!
到江西安顿好家人后,苏辙还得再次出发,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至黄州。
人人都羡慕苏轼的了无挂碍,随缘任运,却不知道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身后一直有个苏辙在帮着收拾各种烂摊子啊!
是的,苏辙替他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琐碎与不堪,所以苏轼才能在精神世界里一骑绝尘,自由翱翔,成就无数旷达乐观、自在洒脱的传奇佳话。
06
而且,“乌台诗案”呈现出的种种绝非偶然。
黄州四年后,苏轼再次翻身,又有了十年的政治黄金期。

这十年,他在朝堂最高官职距宰相一步之遥,在地方也都是上等州郡的一把手,可风云突变再遇贬谪时,他居然一分钱存款都没有!
要知道,宋朝公务员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真不知道苏轼是怎么做到月月光,年年尽的。
被贬惠州,没钱上路怎么办?不怕,找苏辙“借”!
是的,你没看错,找养了十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自己重多了的苏辙“借”!
最终苏辙倾其所能资助了哥哥一笔钱,苏轼这才得以安排一家老小到宜兴生活,免除了被贬南荒的后顾之忧。
同样在朝为官,官阶相差无几,为什么负担更重的苏辙反而家有余财?我想此时此刻,苏辙的内心独白一定是这样的:
亲哥啊,兄弟我节衣缩食,抠抠索索攒点钱,为的就是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啊!
不过苏辙可能也没想到,此后哥哥居然还将再次向自己伸出“罪恶”的双手——

到哪都自来熟的苏轼,抵惠不久后就开始张罗着为当地人民做好事,修桥铺路,热心公益。为筹措资金,连自己以前朝服上的犀带都捐了出去。
更夸张的是,他还写信给弟弟,动员弟媳妇把以前进宫所得的赏赐之物拿出来助力惠州人民修桥。
艾玛,果然是亲兄弟,那是真叫一个不见外啊!
每每读到此处,我总忍不住会乐:
想必苏轼、苏辙这等人物娶的媳妇也必定是境界不俗的。不然,若是个庸常悍妇,还不得骂苏辙个三天三夜啊——
你哥修啥桥啊?家里有矿啊?借钱不还也就算了,还蹬鼻子上脸,连老娘的私房钱都惦记上了!还有没有天理了?!
……
此时,如果你再问苏辙做苏轼的弟弟体验如何,他一定会苦大仇深地来一句:
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操不完的心呐!
07
相比对弟弟苏辙的不熟悉,一提起哥哥苏轼,大家都是两眼放光:
这个人啊,好玩的很,遇事儿那真叫一个想得开!
比如贬黄州,他说:
便为齐安(即黄州)民,何必归故丘。
贬惠州又改口: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到了海南又成了: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贬到哪就说自己是哪里人,处处都是我的家。
可以说十分嚣张了,但如果你认为他在任何时刻都这么拿得起放得下,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他每次和弟弟分离画风完全不是这样的:
(待续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