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博士、博后数量在未来几年将不断增加
博士与博后已经贬值并沦为廉价劳动力
【我国研究生及导师背景】⚠️2016年至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变化:66.7万人-80.61万人-85万人-91.65万人-110万人-117.65万人。
⚠️2012年-2022年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未来将继续增加。
⚠️随着硕导和博导的数量增加,这些导师需要招收的学生客观上不得不增多(否则没人替导师干活)。而对于导师来
说博士的性价比远高于硕博(因为博士目前的年制可以达到5年,并且不用像硕士需要初期培养成本,可以即插即用)。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后需要社会就业系统消化吸收这些优秀人才,而博士在我国的需求量是过剩的(很多博士去考公务员、教师),于是为了吸纳这些过剩人才,博士后作为劳动力蓄水池可以缓解这部分人就业压力。
而博后的性价比更高于博士,能够缓解目前中国海量导师的学生需求。
越来越多的导师需要越来越多的硕博、博后,而硕博和博后的扩招又反过来带动学校聘请更多的导师,这种正反馈带来的结果就是研究生的贬值以及廉价劳动力化。
具体分析可见如下:
⚠️研究生入学率(硕士、博士)将继续大幅提高,缘由:
①内部需求: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已经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变为劳动力蓄水池以及高校导师的劳动力,高校及其附属科研单位(包含医院)都有科研和教学指标等,这些科研和教学指标决定了在职员工、导师和领导的晋升评选,大学排名、国家经费拨款等,因此在总学生人口发生巨大下滑的背景下,同时70、80、90后的一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入大学并进入激烈竞争(非升即走的大学教
师、导师政策,大学导师数量大量增加),人员数量处于极大饱和状态,需要足够的科研劳动力来帮助其参与竞
争,这些动机也和大学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②外部需求: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可作为过剩的劳动力蓄水池。
⚠️博士后数量将大幅增多:因为博士的毕业数量大量增多,博士后也将作为过剩的劳动力蓄水池,将来继续扩大数量及范围。同时,由于高校及其附属科研单位(包含医院)的职位在未来进入内卷状态,基本上想要入职高校必须拥有博后阶段的工作经历。(本质上,博士后制度已经偏离了其为培养及锻炼未来科研人才而设置的目的,异化为提供廉价的科研劳动力)
#研究生# #博士生# #教育# #博士后# #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
杭州一个中学招聘教师,入选人都是顶级名校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这么优秀的人才到中学教书育人,说明了什么?1、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前硕士、博士就很稀缺了,现在顶流的博士、博士后也挺多的,大家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整体水平也水涨船高;2、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增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灵魂工程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老师社会地位不高,薪资水平也没有竞争力,所以高端人才都不愿意去当老师,现在不一样了,老师的待遇不断提高,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吸引力大幅增强;3、地域因素的影响。中学能招聘到如此高级人才,也是像深圳、杭州这些常年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能够做到,能解决户口、购房有补贴、人才公寓,城市也是吸引人的关键,像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就不一定有这样的吸引力了。
概率太低了,不要拿一两个凤毛麟角的例子说话//@也许怎样:那是你,你身边没有那种考读书改变全家命运的么,我身边很多,一个是我们这边35岁做到学校校长辞职,跑到北京从头开始,现在在北京年薪百万,还有一个结果的时候床都没有,房子是捡的石头堆的,老婆打工赚钱供老公读书,老公一路安徽考到北京到博士后,老公赚到钱了就供老婆上学,买了两套房,一路到硕士,现在是公务员,你不行就是不行,真正有本事的啥都没有照样牛逼[看][看]//@请叫我99吧:像不像我们普通人,再努力也就这么高。//@扶我起来我还能再送:这文案这鸡汤没人喝了!借用评论区前几位的至理名言吧,生错地方,在努力也没有用!一但努力过头,长高了,就是死!
弱者生,刚无命,忍为高,百难消!#传递正能量#励志语录 #我们都在努力的或者#生活不容易#不易就拼命!
00:18每年回家拜年,少不了就是比拼收入。
亲戚孩子每个月职业年金8000多块钱,个人只需要支付10块钱。一年仅个人职业年金收入就达10万。他的住房公积金应该也是顶格交的。这只是一家企业。
亲戚两口子都是当地公务员,分别是科长和处长。
不只是体制内才有五险二金,很多效益好的单位这些福利都少不了。
体制内的好处是父母一辈子的耕耘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空间,最不济也是回去做公务员。
我认识的一个男孩,父亲是武汉一个区的领导,他的双胞胎儿子,成绩都非常优秀。其中一个读的北航,本硕毕业后进了上海航天局,刚参加工作就在上海买房。2008年,房价还没有涨起来。亲家也是区某单位副职。女方一路读博,做博士后,留在上海985高校。女方父母在女儿读博期间,在新一线城市为其买了万科精装修房子作为嫁妆。区领导的另一个儿子去了国外留学。
这只是中产阶级家庭,门当户对是他们在子女婚姻问题上首要考虑的。
所以父母是公务员可以保证下一代实现阶层跨越。有年薪七位数,不用考虑公务员工作。
普通人家子弟能够进体制,从农N代,实现翻身,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了!等进去后,发现自己人生还得重新开始,没有资源,不懂体制内规则。
清华本科很厉害吧?爱人单位的清华本科生也得从头开始,放弃专业,学历只是让他得到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