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财政供养”人员不愿意别人说他是“财政供养”人员,这纯属一种自我矮化和吹毛求疵的行为。
先送这帮人一句诗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这段诗句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古人早已发现到底是谁在供养谁了,偏偏现在那么多上过大学的大聪明还不知道。
你是不是“财政供养”人员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你的工资是财政支出的你就是“财政供养”人员,你工资是捡破烂自己挣的,那你就不是“财政供养”人员。
我家雇了管家,保镖,保姆,私塾老师……是我这个一家之主养活了这些家仆,不是这些家仆养活了我。
家仆为我服务,我供养家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被“财政供养”不丢人,尤其是公务员,现在至少也得本科毕业,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吹毛求疵,不肯承认自己是“财政供养”人员才叫丢人。这样显得挺没见识的。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诗词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唐诗和宋词。哪怕是像我一样只觉得诗词美,却不怎么会品味诗词的人。这次春节回家,带了一本《诗词里的中国》,一路上看得入迷,不仅在鉴赏诗词方面有了一些启发,还感受到了另一个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
作者:有书 (如雷贯耳的名字啊)
.
全书三本,唐诗两册,精选了五十多首好诗,按照主题分为了怀古、望月、羁旅、抒怀、边塞、田园、咏物、送别、节日、闺情等十个分支,带着我走过了唐朝的兴衰。通过诗词的缝隙,找到了跨时空的共振。
.
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首流芳百世的《月下独酌》的核心就是一个“独”字。当时的李白被唐玄宗打发出了庙堂,难怪如此孤独了。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想这也是他“独”的一部分吧。

.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被战火笼罩。一片兵荒马乱中,杜甫辞官,与地被失散。白露这一天,他看着明月、湿衣,不禁泪流满面,写下了这首《月夜忆舍弟》。山河破碎、身世沉浮,骨肉兄弟流离失所,音信全无,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
.
王维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市家势显赫的望族嫡子,长相俊美、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考上了“公务员”,简直像拿了青春偶像剧的台本。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初入官场的王维就遇到了大事儿,被贬为粮仓保管员。王维游历江南期间,他似乎有所悟,便在诗词中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
.
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境,更美在人人都能读懂。诗可以用最失败的语言赋予孩童对世界的最初想想,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用最热忱的语言赋予踌躇满志的青年对未来的畅想,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可以给身处绝境的人恰到好处的激励,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重要的是,诗还可以给许多人生场景提供一些气度高华的表达方式,给平淡的生活以意境的点缀。“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作者说“希望能以此书,唤起读者的诗心;希望能借此书,丰富读者的人生。如读者能因这套图书而爱上古诗词,也算我们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微薄贡献。”
我想说:感谢作者,你真的做到了。
.
全书每个章节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首代表性的诗歌,第二部分以诗人生平遭遇为脉络串接历史知识,从诗人的视角观察、了解历史,探索历史细节。第三部分拓展阅读,选择2-4首跟主题相关的诗歌,通过不同诗人观察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丰富了我们观察历史的细节层次。如此有心的结构安排,更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在这里不得不再次表白作者。同时,书中还有很多古诗词里的常用意向,家里有小朋友的小伙伴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孩子积累,助力他们在语文考试中拿到高分哦。当然,也可以让小孩子来读这套书,激发他们学习、背诵古诗词、古文的动力,真是一举多得。

.
不仅如此,作者在解读这三十多位诗人的五十余首诗词方面,全书采用了四重解读的方式:
第一重,韵律层面。直截了当感受简约瑰丽的语言美丽,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
第二重,知识层面。用诗歌串起大唐王朝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盛世往常的恢弘气度;同时在解读每一首诗时,也精炼地讲述了作者的人生故事,让读者知其诗更知其人。
第三重,艺术层面。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寻找历史资料,从多名评论家的点评中吸取精华,帮助读者理解感受,同时延展题材,展示相同或不同作者的更多作品,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每一首诗词。
第四重,格局层面。了解唐代诗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汲取盛世文人正能量,用满怀激情的诗句不能我们人生中的艰难时刻。
.
古体诗歌虽然不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留档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诗韵”,却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让我们再回到诗词中,走一场文化之旅吧。

#分享你的今日感悟# 这里是当时的大唐首都,我们既然不能穿越。何不在此徜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等等文人墨客来过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大雁塔。雁塔题名知道吗?唐时期这些中进士的人士都要在此留名。最后游园,曲江夜宴。这里最得意忘形是孟郊。就是那个写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那个诗人孟郊。他在雁塔题名后的狂喜之情表达的很真实。哈哈,金榜题名。终于考上公务员了。写出了,春风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我们何不追随他们的脚步,在此地感受一下时光荏苒。是不是感觉不一样呢?#西安头条# #西安# #西安本地#
普希金建构了俄罗斯人孜孜以求的“斯拉夫理念”,他在《致诽谤俄罗斯的人》(1827)中把俄国与斯拉夫世界诸多血与泪的冲突说成是斯拉夫人的内部之争,属于勿需外人插手的家族纷争:“你们没读过/充满鲜血的碑文/无法懂得家族仇怨/根本不懂其中的底蕴。”

当然,论及向具有现代审美特征转化的俄罗斯文学,还必须提及果戈理的创作,其创作之所以独具特色,同样是经由启蒙主义视野,发现随着西化的进程,“俄罗斯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包括俄罗斯正教也显露危机。
对此,果戈理发表要求人们重新面对圣经和正教的《致友人书信选》(1847),及其第12篇《基督教向前进》。但这是坚守启蒙主义的别林斯基所无法理解的,于是引发致使俄国知识界进一步分裂的《致果戈理的一封信》(1827)。
其实,事情正如维诺格拉多夫所言,“教会斯拉夫语、祈祷文、教堂祷告书用语,本是果戈理政论修辞学和辩论术的思想体系中心”,而《书信选》更把庄重的教会书面语与日常用语、俗语体中的粗俗词汇融合成全民语言,并使之成为作品书写的主要用语。
可以说,俄语圣经和俄罗斯化了的东正教体现出俄国知识分子智力创造和审美活动的重要能量,它导致“俄罗斯作家关注生活事件、人性和愿望,用福音书真理、东正教思想之光去启悟民众,不仅表现在直接发表的作品中,而且其文艺创作本身就如此……这就是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主要特性,这种文学特性首先就是东正教的”。

而圣经则成为促使(俄)罗斯文学发展起来的能量,并非作为神学的动力,而是既将(俄)罗斯理解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又主张它是独立于欧洲的特殊之地,由此痴迷于圣经的文学家,普遍带有强烈的俄国情怀,茹科夫斯基的《俄国的强盛、荣光和幸福生活》(1799)特别生动地呈现了圣经之于俄罗斯人的信仰和他们对俄罗斯帝国的认同。
这种情形发展到1820—1840年代,普希金和果戈理等人成功地运用圣经诗学去诠释现代“俄罗斯问题”,使此后的知识分子在日益深化的现代化历程中,适时地从圣经中发掘新的能源,以致圣经不是消失于世俗化潮流中,而是转化为新的审美资源,给予从普希金到当今的俄罗斯文学家以更大勇气,大胆直面日益强大的俄国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关注各自时代的农夫、士兵、下级教士、小商人、小店员、车夫、看家护院者、家庭雇工、低级公务员等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痛苦。

即使苏联时代主张以集体替代个人,也还是有不少作家考虑强大体制与弱小个人之间的张力问题。
此外,圣经俄译及其不断刊行,给18世纪末以来圣像画的绘制、对圣像艺术的欣赏和批评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思想,哪怕彼得改革和1861年改革所带来的世俗化浪潮,也没能阻止教会内外的知识分子投入圣像艺术创作,而圣像艺术在19—20世纪之交又反过来进一步启发了将灵性与现实生活合体的现代主义(如纳达丽娅·冈察洛娃的《圣母》、马列维特的《收获黑麦》) 。
更有甚者,面对严峻的俄罗斯问题,一些知识分子无所适从时,总是会全身心转向《旧约》的发生地,去那里寻找灵魂的慰藉。
他们的诗句不仅仅诉诸其旅行的直接印象,更将《旧约》时代与其所见的巴勒斯坦相比较,引发人们思考俄罗斯正教的现实问题。

总之,(俄)罗斯文学是俄国人选择接受拜占庭正教,以及正教传道者西里尔兄弟所创造的教会斯拉夫语圣经的结果。
由此,正如教会斯拉夫语圣经并未衍生出希腊文—拉丁文一类教父神学那样,古罗斯文学一开始就不同于希腊文/拉丁文的欧洲文学。
并且,随着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变迁,俄罗斯正教不断获得主体性地位,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教会。
翻译和刊行圣经随之发生从教会斯拉夫语向俄语的转化,最终完成了圣经的俄罗斯化过程,从而促成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俄罗斯文学之成熟。
1830年代普希金、果戈理等作家用启蒙主义诗学书写俄国社会现实问题,但精神上却立足于俄罗斯的圣经诗学,因而他们作为完成从模仿西欧世俗化文学向现代俄罗斯文学转化的代表,又与俄语圣经翻译和刊行第一个高峰期相吻合。

布尔什维克政权稳定以后,推行无神论式的国家意识形态,不再重译圣经和推广圣经,则导致苏联时代官方文学缺乏历史厚度,只有与圣经关系密切的境外俄罗斯文学才具备深刻的俄罗斯历史意识。
这种以文学方式将民族主义情怀与上帝信仰相融合的做法,成为俄国人的普遍共识,涌现出前文所论的国歌《俄罗斯人的祈祷》(1816—1833),以及接续的国歌《上帝,庇佑吾皇》(1833—1917)。
至今亦然,如1990年初叶利钦接受俄罗斯东正教建议而采纳的国歌《爱国歌》、普京时代的国歌《俄国,我们神圣的祖国》等,也都是用低沉旋律、优雅文辞谱写出充满正教精神的俄国认同感。
情到深处最动人----白居易的爱恨情仇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两首诗。你知道白居易写这两首诗的背景吗?在我们的印象里,白居易是要让妇孺都能读懂诗的一代文豪,是语文课本上要全文背诵的伟大人物。然而,正襟危坐的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白居易最爱的是不能在一起的初恋,最恨的是棒打鸳鸯又逼婚的母亲,最情愿做的是一个浪荡红灯区的大龄剩男。

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头号CP粉,白居易在妖猫的指引下,挖掘尘封30多年的爱情真相,拖稿三年最终完成了《长恨歌》。
其实,白居易这么执着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唏嘘的却是自己的初恋。
白居易的初恋是一个叫湘灵的小姑娘。在他11岁的时候因为搬家认识了这个小他4岁的邻家小妹。相处了8年后,两人情窦初开,正式谈恋爱。这一年白居易赋情诗《邻女》一首,“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在朋友圈里大秀自己的女朋友有多么多么漂亮。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这个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一辈子却给初恋写了近30首情诗。点开后,你就发现这些情感细腻的诗句,不少跟《长恨歌》异曲同工了。
他写《寒闺夜》:“夜半衾裯冷”。《长恨歌》里说:“翡翠衾寒谁与共。”

他写《长相思》:“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恨歌》里说:“在地愿为连理枝”
他写《生别离》:“忧从中来无断绝”《长恨歌》里说:“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一开始,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姿势不是这样的。白居易的好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里说,有天两人一块儿喝酒,陈鸿就提议白居易扒一扒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借此针砭时弊讽刺一下时事,这不就是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该干的正事儿吗?没想到白居易写着写着太入戏了,不禁想起自己的初恋时情难自禁,历史一笔带过,转而颠覆性地写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初恋,就是一曲让人扼腕长恨的歌。白居易家里是当官儿的,湘灵则是平民老百姓出身,门不当户不对。当时白妈妈坚决不同意两人谈恋爱。就算在今天,穷人家的姑娘要嫁入豪门,婆婆的阻力恐怕也不小吧?

家长权威是至上的,白居易拗不过,于是他发奋读书盼着早点儿有出息,出息了就有了叫板的能力。28岁那年,白居易科举高中录为进士。这时湘灵已经24岁了,岁数却不小了。白居易再次恳求白妈妈,要娶湘灵为妻,白妈妈依然固执得可怕,一票否决了。白居易还没死心。当上公务员后,白居易盼着早点儿升官,官儿当大了,叫板的力量就大了。33岁时,白居易在帝都长安当上了校书郎(相当现在的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看在电影《妖猫传》的人都知道,白居易能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大事儿。这架势够拉风了吧?于是白居易第三次恳求白妈妈娶湘灵为妻,结果白妈妈不仅不同意,还把全家都搬到了帝都,断了白居易和湘灵的联系。
白妈妈不让白居易娶初恋,白居易就一直抗婚。终于,白居易成功地把自己拖成了一枚大龄剩男,都快40岁的人了,还是只单身狗,在大唐诗人朋友圈里,也算个奇景。跟一般单身狗不同的是,白居易不愁娶不到老婆,他是天才诗人,16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多少王公贵族家的小姑娘想往上靠啊。可是白妈妈的张罗,白居易一概不要。

..白居易转身,微笑拥抱帝都红灯区。在电影《妖猫传》里,白居易有空就去海逛长安最著名的妓院胡玉楼。逛红灯区的白居易不忘写诗。在唐诗里,逛青楼的诗一般称作狎妓诗,白居易写的狎妓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唐朝诗人中白居易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白居易很快跟长安第一名妓阿软混得很熟,给姑娘写诗道:“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意思就是说姑娘漂亮啊漂亮。
当然,白居易作品里最耳熟能详的一句狎妓诗,是写给樊素和小蛮的。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因此白居易提笔写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腰词就这么来了。
混世浪荡,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还是被白妈妈逼着结了婚。白妈妈说,你要是不结婚我就死给你看。白居易是个孝子,一听就认输了,只好听从白妈妈的安排,娶了同僚杨如士的妹妹,门当户对,白妈妈终究还是赢了。
了却心愿的白妈妈不久后就去世了,白居易也因为斗争被捅了一刀,44岁时被贬到江州(九江市)任司马,途中遇到漂泊的湘灵父女,发现40岁的湘灵依然孤身一人。
第二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听到琵琶女讲起自己的天涯沦落,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湘灵---那个长得俊俏又懂音律却在江湖上孤身漂泊的姑娘,于是禁不住“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下了《琵琶行》。这真是:情到深处最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