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台北市长蒋万安今天公布第三波小内阁人事,知名作家蔡诗萍确定接掌市文化局长。这份人事令发布之后,据说引发深蓝群体的不满,有人批评他是“蓝皮绿骨”。
对此,蒋万安今天在回应外界质疑时,先是把蔡诗萍猛夸一番,称其“对时事与民间脉动的掌握都非常精准,是个具前瞻性、深入基层、善于体察、接地气的文化人”。至于蔡诗萍是否是“蓝皮绿骨”,蒋万安没有正面回应,只是一再说“他非常专业,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蔡诗萍今年64岁,系外省二代,出生于桃园,其舅舅是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在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他曾担任过辛亥百年基金会执行长与副董事长,在马英九、郝龙斌做台北市长时,都聘请他做市政顾问。不过近几年,蔡诗萍多次批评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甚至主张抛弃“九二共识”,在党内引发不小的批评。所以蒋万安这次公布蔡诗萍的人事案,立刻引发深蓝人士的反弹。
【挂国旗要收钱 :全城怒吼 香港路政署神速退回款项】
昨天(7月20日),香港全城发出怒吼;立法会议员发公函给特区政府、爱国团体写信给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时事评论员口诛笔伐、市民在网络群组里群情汹涌,全都是冲着政府路政署在去年(2021年)国庆节期间收取市民挂国旗费用一事。我当然是对这件倒行逆施的事情极度不满的其中一份子,所以在昨晚拍摄了一个视频,精简地评论了这件丑事。
正如我在视频里所预测一样,李家超所领导的新政府果然是反应迅速,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把错误纠正。今天(7月21日),已缴交了港币147670元挂国旗费用300天的爱国市民一早便收到路政署的通知,会把所收费用全部退回给他。这项消息转眼便传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市民在叫好的同时,也盛赞特区政府新人事果然有积极的新作风。
李家超政府反应如此神速,值得大赞特赞,不过,我以为此事不能就此就算。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特区政府应该以害为利,把这事作为切入口,深挖其中的来龙去脉,特别是责任承担问题。毛泽东主席说过,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次是清除路政署里面眼中无国的‘港独黄丝’的天赐良机,杀鸡儆猴,震慑躲在暗角的‘无间道’。
7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举行的“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任何人,任何时候,胆敢挑战“一国两制”底线,胆敢反中乱港、反中乱澳,必将受到严惩!”中央素来言必行,行必果,相信李家超特首必会有后续的行动!
【寰球• 时事-国内观察-2023-207】这个刘瑞英,是个"70后"、女组织部长、又是主动投案自首,外界都觉得很奇怪,官方通报中未提"同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这一贪官污吏的标配罪刑……
纪委监委还是应该是再好好查一下吧,看看是不是"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现在这个通报很不正常……
有当地网民评论说:刘瑞英在德兴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曾多次在当地信访局接访,并表示“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她的落马却似乎说明,和多位落马前任一样,她并没有说到做到。
确切地说,是她自己的利益无小事!
可以说,刘瑞英在德兴任职时,坏事做尽,暴力拆迁……现在被"双开",实为罪有应得!
还有评论说,刘瑞英这种人管干部,能管出啥结果[捂脸]?!干组织人事出身的,却不干人事,甘于被"围猎"……
还有评论说:刘瑞英可能是实在扛不住了,躲不过去了,才主动投案,然后再咬出几个人,将罪转移给被咬者,以求组织宽大处理……
为什么被查了才主动投案?而又不是直接免职?!
对于蔡明彦和李大维这两位涉及两岸关系的人事安排,台海时事评论员张亚中有怎样的观察?#今日海峡##台海局势最新消息# 台行政机构新团队的人事变动会对两岸带来哪些影响?张亚中解读
海峡卫视今日海峡从“拉闸限电”到“金融战”?
有人发现,我不怎么讲时事或“解读”了。尽管,很多人私信让我讲讲这、说说那。我觉得没必要说,让那些有脸抛出从“拉闸限电”到“金融战”逻辑的自媒体说。
1、股市里,没几个有公务员背景的人。我,十年中央机关公务员。我没讲,必然不那么认为。每天,利好利空浩如烟海。很多,别人说是利好,我认为是利空;别人说是利空,我认为是利好。如,7月大跌3312满屏利空,可我认为要涨。如,年初白酒飞天满屏“核心资产”,可我认为要跌。如,前些天“煤超疯”满屏“涨价逻辑”,可我认为要跌。
2、从小到大,我一直“有所为、有所不为”。单纯为了升迁的事,不为。单纯为了钱财的事,不为。单纯为了涨粉的事,不为。不管以前在机关,或现在混迹股市、网络,一贯如此。
3、只给结果。此结果,必然既涵盖技术推测,也涵盖时局分析。我很喜欢茅盾的诗,“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公务员真正走上「前线」了吗?
翊君/时事评论员
自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後,过去两个月确诊个案屡创新高,昨日本港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个案更突破100万宗,即使短期政府公布的单日个案数字有所回落,但目前香港仍处於高位平台期,根本不能掉以轻心。政务司司长李家超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提及,目前每天确诊在2万至3万宗徘徊,如果放松会再恶化。现在不是放松的时候,要继续保持高度备战状态云云。
李家超在访问中也指出,高位平台期相信会持续一个长时间。实施多时的抗疫政策,加上疫情延续多时,市民已普遍出现抗疫疲劳的情况,甚至觉得第五波疫情没想像严重。然而,正如特首林郑月娥多次以「打仗」来形容现今的抗疫状况。的确!现时香港的感染个案比率及死亡率,比不少国家及地区为高。因此,市民不能对抗疫感到麻痹,否则抗疫再次破功,又再次功亏一篑。
然而,特区政府口说高度备战,口说「打仗」,但备战要有姿态丶有行动和有效果。中新社的专访中记者也有问及全港18万公务员参与了哪些一线抗疫工作,李家超司长如数家珍等提及了接种疫苗丶追踪个案丶管理隔离设施丶接听热线丶派送物资......等等工作均有公务员参加。那麽想问李司长,到底至今有多少公务员真正走上「前线」呢?因为市民见到更多的情况是,接听热线丶派送物资等事宜效率依然低下,登记确诊的热线电话不少确诊指康复後仍未能成功打通。至於老人这个高危群体,接种疫苗情况仍不太理想。早一个月前安老院接种率仅25%,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还说会「提速」,政府也指会派出外展队,但目前的接种情况事实上就是不理想。
有些问题,并非轻轻几句公关话语就能解决,是要着力地真的找到解决方法。
针对这波疫情高死亡率的情况,特区政府已对抗疫政策作出调整,实施「分层分流救治」确保减少死亡丶重症和感染,资源要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对於前线人手紧张问题,李家超在访问也提及,现阶段确诊人数很多,特区政府已多方面增加人手,一步步改善「瓶颈」,不断优化,包括利用科技将分流做得更好。
改善「瓶颈」的方法,似乎又是依靠内地的支援。香港市民心中明白,内地医护来港支援,增加了香港的医疗人手,纾缓本地医护的巨大压力。然而,特区政府予人的印象,就是「有事搵阿爷(即中央)」,提升检测能力如是,火速建成方舱医院,医护援港如此。援港力量都是内地最好家底,但如何运用得宜特区政府似乎有更多发挥空间。
行军打仗切忌自乱阵脚。港人也是知道抗疫就是要放下成见,无分彼此,抗疫措施我们要自律严守,内地支援香港我们要懂得感恩。即使疫情严峻,再苦再艰难也能克服,只有坚持才会胜利。但在这场抗疫持久战中,香港人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行得通的抗疫蓝图,看到真正上阵杀敌的将领和战士,而不是听到一堆政治公关话语。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场。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