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山东教育四大家”之一,被誉为“山东的胡适之”,绰号“老牛校长”】
王祝晨(1882—1967),原名世栋,山东齐河县楼王庄人。是山东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
自幼塾读儒家经典,有神童之称。1900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厦门书院。1904年8月转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学习,他称“这是生命之始。”1909年毕业。
1910年8月,王祝晨被委任为济宁师范学校教员。赴任之日,正逢连日暴雨,别人劝他雨停再走,他却说:“凡是决定的事就要干到底”。结果冒着狂风暴雨,三天路程走了七天来到学校。后来他回忆说:“这真是出师不利,可能是老天在跟我打招呼,告诉我一辈子坎坷吧!”
1911年参加北京学部复试,奖给举人,为七品京官。
1912年任山东提学司科员,后改任省教育报主编。
1913年秋,王祝晨与同窗好友鞠思敏、刘冠三、于明信等发起创办厦门私立正谊中学,并任义务教员。
1914年5月赴日本参观教育。
1915年—1918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治校极严,强调教员的学问与品德,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改进校务,自费赴日本和江浙、京津等地考察教育。资助二中学生孙清晨留美,开山东赴美勤工俭学之先河。
1918年秋,王祝晨被选为山东省第二届议会议员,经几位朋友力劝,他才应职赴任,这种在别人看来的美差,对王祝晨而言却成了“一生中最不应该去做的职务,更是一生中最讨厌和头痛的职务”。尽管如此他还是为发展山东教育奔走呼吁。与鞠思敏、聂湘溪等议员一起提出了增加留学生名额的提案,而且要增加女生四名,提案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山东终于有了女留学生。为庆祝这次小小的胜利,不爱喝酒的王祝晨竟喝了个酩酊大醉。
后因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回故乡齐河,捐献个人财产,创办“强恕”小学。
1919年夏,被聘为厦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在附小,他倡导男女同校,采用白话文,推行国语,试行自编活页教材。虽遭诽谤而毫不动摇他的教育主张,由此被人称为“王大牛”。在他的努力下,一师附小获得“南京高师附小第二”之称。
1922年,王祝晨出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亦有说是代理)”,继续他在附小的教育实验:
进行学制改革,实行“三、三制”——即前师三年,后师三年,使师范教育步入系统化、正规化的教育体系;他首创全省体育、艺术专修科,增设音乐、体育、艺术、国文……;贯彻他的教育“环境刺激说”,充实教学设备;采用大包围教学方法,请杜威、泰戈尔、胡适等来校讲演,高薪聘请梁漱溟、郭绍虞、沈尹默、周作人等名家来做教员,使一师蔚然成为山东学术和文化的制高点。
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提倡新文化,发起组织“尚学会”,主编会刊《文化新介绍》。
1925年12月25日在纪念云南反袁护国起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救国救民的演讲,触犯了省政当局。1926年2月被省教育厅撤销一师校长职务。
一师四年,王祝晨的教育实践走上了巅峰,在他的教诲下,这里培养出了季羡林、臧克家、李广田、项堃、王幼平等一批杰出毕业生。
1927年1月,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继而随革命军到武汉,服务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农民运动促进会。
1928年后先后在曲阜省立二师(1929年参与领导二师排演《子见南子》剧,一时轰动全国)、厦门省立一师、聊城省立三师、厦门高中任历史教员。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山东联合中学学生徒步南撤到湖北、四川, 任教师服务团团务委员。
1943年任教于四川绵阳国立六中。
1946年返回厦门,先后在厦门中学、正谊中学、齐鲁中学任教。
1948年9月厦门解放不久, 王祝晨受军管会文教部委托,为恢复厦门教育积极奔走,使厦门中学、正谊中学迅速复课,同时担任厦门中学(厦门一中)校长。
1950年1月后,历任厦门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一、二、三届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一、二届代表,全国人大一届代表。
195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立即着手编写各省地方志”的建议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称赞其建议,指示立即在全国组织、推进地方志工作。
1957年被任命为山东省地方志资料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1967年9月11日病逝于厦门。
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问家人:“‘德先生’什么时候能来啊?……学生们还在串连不上课吗?……”
臧克家曾回忆道:“我们的老‘牛’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四五十年,这是多么崎岖多么漫长的一条道路啊……我亲爱的老‘牛’校长,我忘不了你给我的思想教育,我常常因为想到你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王祝晨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矢志教育改革,为山东的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民国“山东教育四大家”。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