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潮汕女人,难道就真的不是娘家的人了吗?难道为娘家的付出一切就是应该的吗?下面讲的是我认识的潮汕女人小丽的自述,其中小丽以第一人称“我”代替:
“我”是80后,出生在一个潮汕普通农村家庭里的女人,家里有两个弟弟,在“我”小时候,父亲是一个建筑泥工,妈妈在老家务农,上面还有年老的爷爷和奶奶要照顾。
“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生了一场大病,有一段时间没有出去工作,家里的经济负担很重,父母为了两个弟弟能够继续读书,就只能让“我”辍学,去做一些小工来补贴家里。
后来,“我”由老乡介绍,在汕头澄海的一个食品厂里,当了一个包装袋打印生产日期的女工,一做就是五六年。再后来,女主管看“我”虽然没有什么学历,但心灵手巧、勤劳刻苦、学东西也很快,最重要是“我”比较听话懂礼貌,就慢慢提拔“我”去历练其它的一些工作。在这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应用电脑和其它办公器材。多年之后,食品厂越做越大,“我”也当了食品厂的一个主管。
从“我”进入食品厂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开始,“我”就把工资几乎都寄回了家里,那个时候“我”没有买手机,也不买什么化妆品,更没有在工作之余花费什么在娱乐方面等等。工厂有包吃住,这让我很满足,“我”最开心的是每一个星期可以去工厂门房打一次电话回家,跟父母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情。
就这样,“我”一直帮着家里,帮到“我”两个弟弟读大学毕业。由于“我”父亲一直有在陆陆续续打工,“我”母亲也有找小工补贴家用,所以我们积累了一笔款项,在“我”大弟弟大学刚毕业那年,把潮汕老家的一百来平方米的瓦房,改建成了4层楼的钢筋混凝土房。
两个弟弟大学毕业之后,都找了份工去打,但他们很快就成家生孩子了,而“我”还没有出嫁,仍然要补助家里。
不是“我”不想出嫁,只是“我”经常直接老实地跟相亲的对象说,“我”打了这么多年工,自己真的没存什么钱,对方不怎么相信,甚至直接就不理“我”了。
再后来,“我”父亲生了重病,一定要“我”出嫁,他才不会有什么遗憾。“我”狠狠咬了牙,就嫁给了村里一个没什么本事、长相又很一般的大龄剩男,了却了“我”父亲的心愿。
“我”成家后,自己也有小孩了,也要养家糊口。但“我”亲妈,却几乎仍然是“我”在养着的,两个弟弟虽然学历比“我”高,实际能力却比“我”差很多,他们各自能够顾得了自己的小家就算好了。
母亲连续生了几年的病,都是“我”在出力出钱解决问题。可“我”两个弟弟却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有说一句好话给过“我”。其实“我”也没有去计较什么,谁让“我”比他们有能力呢?
去年秋天母亲过世了,两个弟弟对于料理母亲的后事,在互相推脱责任,“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大包大揽起来,让母亲的最后一程尽量有尊严一些,而不是让外人笑话。
但让“我”彻底寒心的是,在料理父母后事的过程中,两个弟弟和弟媳,又把一切当成理所当然,把“我”当成奴婢一样来使唤,好像“我”欠了他们什么似的,甚至把“我”当成了外人。最要命的是,别人越表扬“我”,我两个弟媳就越妒忌“我”,甚至还对“我”出言不逊。
“我”真的不明白,就算他们对“我”有意见,但干嘛就不能看在“我”花钱的份上尊重“我”一分呢?难道只因为“我”是嫁出去的潮汕女儿,父母不在了,“我”在娘家那里就没有任何地位了吗?难道潮汕的儿子,就注定要比潮汕的女儿地位贵重吗?……
后评:其实很多潮汕家庭的兄弟是明白事理的,对嫁给去的姐妹是有感情的,也对她们的付出是懂得感恩的。但不得不承认,像小丽这样的经历,在潮汕地区并不是个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去的潮汕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做法所造成的,而且部分潮汕家庭的兄弟也自认为,自己是男丁,就好像比亲生的姐妹拿多了一张牌一样,处处养尊处优着,其实这些都是陈旧落后的观念,并非可取。
#汕头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