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后疫情时代”的“高校“疫情防控》
众所周知,9月3号以后,各大高校“大概率”正式开学,恢复“线下教学”。
那么,开学以后,万一有人感染,该如何预防和控制?下面以某市高校为例,浅谈几点措施。
其一,加强扫码核酸查验。
不管是“教职员工”还是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在校学生,出入校园,必须确保健康码为“绿码”,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为“48小时内”。否则,“休想进门”。
其二,万一校区内,有人“无症状感染”,提前建立微型“方仓医院”,就地隔离,不出校园。比如说“流动大巴医院”,“集装箱医院”。
其三,加强管控力度。
比如说,在方舱医院“外围”,配备一名公安干警,一名“地方党员干部”,配合医生管控“突发病例”,降低社会影响。
其四,两手抓,一手明面方舱医院,一手党员干部,暗中乔装渗透进高校“学生会”,暗查“无症状感染群体”。
其五,以某市“百所高校”为例,地方政府,在各大高校操场,建立“三角形”集装箱“方仓医院”,几百个集装箱而已,常态化管控。医护人员不够,就在各大高校招聘。警务人员不够,也可以在各大高校补充。党员干部不够,也可以就地取材,从百所高校中补充“公务员队伍”。
其六,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既然几百万高校学生,流动性大,那么就把“阵地前沿”推进至“校园深处”。最大限度的确保,校园以外,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其七,悬崖勒马,提前预防。
还有七天时间,多个城市的百万“天之骄子”,就要从天而降,不请自来。留给“地方政府”的宝贵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调整措施,调配资源,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