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在沛县的职务是主史,仅次于县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他精通法律,办事能力强,秦始皇派御史到下面检查工作的时候,萧何除了帮助接待还成为御史的助手,协助处理包括沛县在内的泗水郡相关事宜,还在全泗水郡的公务考核中名列第一。
御史对萧何非常满意,告诉萧何等他回去之后跟领导汇报把萧何调到咸阳城去任职。
凭萧何的能力到了咸阳之后很可能会得到秦始皇的赏识,成为大秦王朝权力中枢中重要的一员,甚至有可能在成为蒙毅的接班人执掌秦国的法律部门。
让人意外的是,萧何拒绝了御史的好意,他坚决留在沛县哪都不想去。
难道萧何不想当大官儿?还是他故土难离?
应该都不是。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以萧何为代表的沛县豪杰们不甘人后也纷纷响应,他们还杀了县令推举刘邦作为起义军的首领。其中以萧何最积极,他不仅自己造反,还动员家族好几十号人跟刘邦一起把脑袋别裤腰带上打天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萧何走南闯北,并最终把家安到了关中。
所以,萧何不是个安分的人。
萧何拒绝御史的好意,很有可能是他对秦朝严苛的法律制度有所排斥。
大秦王朝以法立国,奉行的是严刑峻法,所以有暴秦之称,老百姓稍不注意就会触犯刑法,然后遭到严厉惩罚,以至于官道上的服刑人员络绎不绝。
萧何并不完全排斥秦法,他只是不认可秦法冷血和非人性的一面。当上汉朝的第一任国相之后,他主持制定的汉朝制度除了轻徭薄赋、与民修养之外,大体上和秦朝的制度差不多,所以有汉承秦制之说。
这都是萧何的功劳,刘邦这个半文盲除了签“同意”应该没起到别的作用。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如果萧何跟随御史前往咸阳,在秦朝末年的政治动乱中他很难独善其身。没有他的辅佐,刘邦很难打败项羽。而如果不是他这位熟悉秦法的国相,秦汉之间的传承可能也没有这么紧密。
最重要的是,萧何几乎以他的一己之力保护了大量先秦时期的经史典籍。
刘邦进入咸阳城之后,其他将领想的是将城中的金银珠宝和美女据为己有,能抢多少抢多少,就连刘邦也概莫能外。
萧何却没被这些俗气的东西吸引,他进入咸阳城之后赶紧领着人前往存放法律文书,户口,山川等文献资料的府库,将这些东西都搬到刘邦的大营内妥善保护了起来。刘邦能比项羽更了解天下户口、山川地形,各诸侯的强弱等,就是因为萧何保留的这些文献。
除此之外,萧何还让很多珍贵的资料得以流传下来。
因为,其中很多都是先秦时期的孤本,没有萧何它们传承很可能就中断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接受李斯的建议,不允许民间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等著作,要求命令下达30天之内必须全部交出,如果有不服从的则进行处罚。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于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甚至各国的史料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如果萧何没有先前一步将秦朝政府收藏的资料保护起来,那么接下来项羽火烧咸阳的时候都会被付之一炬。民间也许会流落一些,但肯定没秦朝政府收藏的全,保存的完整。
如果没有这些文献资料,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很难那么清晰明了地把三皇五帝到先秦这段历史说清楚,更做不到惟妙惟肖的描述出来供后人阅读。
所以,萧何在进入咸阳城的第1天,他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所做的贡献无论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
基辛格曾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仅被我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文明,是因为我们的文明总被我们中最有智慧的人妥善的保护。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让我们依然能阅读几千年前圣贤留下的思想,阅读5000年来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才会自豪的说:中华文明典籍如浩如烟海!
科技的发达让人们能以低廉的成本获得结合了几千年智慧的国学书籍,让传承变得更容易了。比如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中华国学精粹全套》,一共116本,足足有1纸箱那么多,打完折之后却只有499元,合每本书4块3毛钱。
这个时代随便跟朋友聚个餐都要花个几百,随便买本书都要几十,用几百块买116本国学经典书籍还是非常超值的。
购买请点击下面链接
公元前203年,吕雉历经艰险回到汉地,而戚夫人正柔若无骨的卧在刘邦身上,嘴对嘴喂他吃水果。看到突然出现的老太婆,刘邦仿佛见了鬼:“你你你,你是吕雉?你不是死了吗?”
吕雉本是砀郡单父县人,父亲为了躲避仇家,带着她来到沛县定居。沛县的县令和吕父的关系很好,吕家乔迁之时,当地许多官员都来祝贺。
刘邦本是泗水亭长,听说此事也想凑凑热闹。主吏萧何负责排定宾客的座位,刘邦填上献礼为“贺钱一万”,其实一个铜板都没。
吕父听说竟然有人如此大手笔,本想出来看看是何方神圣,出来才发现刘邦是个大忽悠。但吕父擅长观人面相,他仔细端详了刘邦的长相,觉得刘邦将来是个人物,就让他坐上宾的位置,旁边的人都说不要理睬刘邦,吕父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想法。
宴会开始后,吕父对刘邦说:“我想把我的女儿吕雉嫁给你,你是否愿意?”刘邦就像做梦一样,这种好事居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即答应了下来。而吕雉的母亲很生气:“你怎么能把女儿嫁给这种男人!图他岁数大?图你不洗澡?图他丑?图他穷?”
吕父则胸有成竹地说:“你个妇人家懂什么?我从来没见过像刘邦这么好的面相,将来必定飞黄腾达。”
吕雉虽然不情愿,但父命难为,只能嫁给比自己大15岁的刘邦,而吕雉当时还不到20岁,正值青春年华。
吕雉本是大家小姐,嫁给刘邦后,直接变成村妇。刘邦为了公务,经常在外,而吕雉就承担了家中的事务,不仅要干粗活,还要伺候刘邦的父母。
而刘邦在外潇洒快活,完全不管吕雉在家中有多辛苦。有一次,刘邦因为喝醉酒而使押解的囚犯逃跑,刘邦吓得跑到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避难。而妻子吕雉则定期为刘邦送来衣服和食物,妥妥的贤妻。
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后来刘邦在沛县起义,推翻秦朝。进入关中,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5年,汉军趁项羽陷入齐地时,一举攻下楚都彭城。
项羽得知大怒,立刻带兵回防,大败汉军,刘邦立刻丢下家人跑路,而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则被楚军所俘。项羽用刘邦的家人威胁,刘邦不为所动,而项羽是正人君子,给刘邦的家人留了一条活路。
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项羽放了吕雉和刘太公回去。而经过长时间的俘虏和奴役,吕雉不再是那个年轻貌美的少女,而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妇人。
等吕雉千辛万苦回到刘邦身边时,却发现她的丈夫早已另寻新欢。吕雉回来的时候,刘邦正抱着宠爱的戚夫人饮酒作乐,看到吕雉回来,刘邦很惊讶,以为她早就死了。“你是吕雉?你不是应该死了吗?”
听到这话,吕雉的心死了,想到这些年自己为刘邦付出了多少,自己当俘虏受尽苦楚,他却在这寻欢作乐。这一刻,吕雉开始黑化,那个贤妻良母再也回不来了:既然你对我这么狠,那我就要拿回属于我的东西。
戚夫人仗着自己被刘邦宠幸,就想让刘邦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而此前的太子是吕雉的儿子刘盈,戚夫人的这一做法触及了吕雉的底线。
刘邦对戚夫人极为喜欢,戚夫人常常提及换太子之事,时间久了,刘邦被她说动。于是,刘邦找来群臣商议,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
下朝后,吕雉还是心惊胆战,赶紧让手下人想办法。有人对吕后说,张良一向主意多,且为陛下所信重。于是,吕后令建成侯吕泽找到云游四海的张良,对他说:“您是陛下器重的臣子,现在陛下要换太子,您怎么能跟个没事人一样呢?“
张良说:“这是陛下自己的事情,我说了他也不会听的!”这可把吕泽急坏了:“不行!您今天必须给我想个办法!”
拗不过他,张良说:“天下有这样四个人是陛下都招不来的,就是商山四皓,但陛下太傲慢,所以请不到。你们不惜财宝,让太子写信,再让会说的人前往,应该能请得动他们。”
吕泽回去告诉吕雉,吕雉连忙按照张良说的做,果然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知道太子的羽翼已成,如果换太子会引起政局动荡,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刘邦告诉戚夫人:“太子有商山四皓的帮助,我无法动他,你以后不要和吕后斗了。”可戚夫人心高气傲,以为有了刘邦的宠爱就可以肆意妄为,根本没把刘邦的话放在心上。
而吕后看在眼里,面对不断挑衅自己的戚夫人,她默默忍受,只是心中的恨意又加深了几分。终于,在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继位。而戚夫人没有刘邦的保护,如何抗衡大权在握的吕后呢?
吕后先是毒杀了赵王,随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而善良的汉惠帝刘盈得知后,终日郁郁寡欢,24岁就去世了。
其实,了解了吕后的经历,也能明白她为何如此痛恨戚夫人。戚夫人不仅得到刘邦的宠幸,还想将吕雉深爱的儿子推下太子之位,换做任何一个母亲都不能原谅。戚夫人凭借刘邦的宠爱,对吕雉各种作对,可刘邦死后,她无人可依靠。
吕后丧夫后又丧子,虽然说儿子的死有自己的原因,但我认为刘邦的责任更大。刘邦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导致吕雉从当初的贤妻良母变成心狠手辣的吕后,其实母子俩都是可怜人。
我是@李木羽 ,分享精彩故事,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