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突发情况大盘点…保定一名老师把40余名考生的准考证落在了宿舍里…
今年高考考生出现突发状况如下:
1、6月7日河南洛阳一考生因为上厕所,身份证不慎被冲走;
2、6月7日,广州一考生在出发前突然发现门锁坏了;洛阳一考生将身份证掉入了厕所;
3、6月7日高考首日,保定一名老师把40余名考生的准考证落在了宿舍里。附近交警闻讯火速出动,帮助将准考证及时取回;
4、6月7日,吉林松原一考生因为内增高鞋内含铁,考生不得不折返回来和妈妈换鞋;
5、6月7日,福建漳州三中考点一考生忘带准考证和身份证;
6、6月7日,湘潭市三中考点,一考生忘打印核酸检测报告。
其实,无论有什么突发状况发生,人民警察始终在,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为人民警察点赞!#高考##翻开我的生活日记##我要上头条#
我是2011年报名考驾照的。直到2013年8月份才拿到驾照。中间有一年多时间。
并不是我笨,考不好,老挂科,不是这样的。是我正好遇到了“驾考改制”。我刚开始很快就过了科目一!因为我本人是高中毕业,应付试卷考试对我来说很容易的。科目一我不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后马上练习科目二,科目二就要实际操作了,要接触车了。
我是个连男式摩托车都不会骑的人——到今天依然不会骑。对机械很麻木、迟钝。所以刚摸车的时候,笨得太厉害了,简直不知所以。教练看到了,没说什么,第一天就叫我专门练习“控制离合”!车子点火,推一档,慢慢生离合,车子启动,来来回回多少次。当发觉练习得不错后,就开始练习科目二要考的项目了。当时还是老规矩,所以按老的考试规则练习。我没事就去练车,当我练习得自己有点信心的时候,打算约考了,教练告诉我说,先不考,科二要改制了。就这样,科二改制,改成了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各种规则。第一就是倒车入库,接着就上坡起步,定点停车,再侧方为停车,紧接着走S路,再直角转弯出去,这几道关过后,把车停好就算考试合格。
就这样,我又认真练习新规则的考试项目。没事就去练习。那种努力的架势,教练都吃惊。碍于情面也不好说什么!刚开始,我对科二各小项中很难掌握的考点是“上坡起步,定点停车”总是搞不好,一度还灰心丧气了。觉得自己太笨了,别人~甚至很多女学员都很快掌握的技能,我却掌握不好。没办法只有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我总算过了这一关。这一难关被攻克了,我就可以请教练约考了。就这样,约考科目二。
教练在考试的前一夜带我们第二天将参加考试的4个学员去熟悉场地。我们湘潭科二考场在湘大那边,教练带我们进去了,考场很大啊,很开阔,比我们那驾校宽敞多了。考场同样熟悉场地的很多人,人声鼎沸,教练车成堆,各教练的声音,各学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整个考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啊!但教练员毕竟是多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马上把大家组织起来,大家按顺序排队驾车,按正规考试流程,进行自我测试。很快就轮到了我我不慌不忙,认真操作,几乎不费劲就完成了。为了稳妥起见,我还多来了一把。
第二天正式考试了,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小紧张的。一个个排队等候,等待考官叫你的名字,再进去考场。很快,我进去了。我不慌不忙的打开车门,上车,调整坐位,扣好安全带,发动车子,起步。这个时候我忘记起步的时候必须打左转向灯了,马上被扣10分。我心里一惊,但很快稳住了情绪。开车继续前行,很快完成了第一项“倒车入库”,紧接着“上坡起步、定点停车”,再“侧方位停车”,出来走S路,最后直角转弯出来,把车停在恰当的位置。停车熄火,下车。哇塞,我顺利通过考试了。全部只用一次机会,一气呵成,除启动的时候,被扣10分以外,再没有扣分了,90分顺利通过。
就这样可以练习科三“上路操作”了。科三“路考”才是真正开车上路的操作:要考灯光,要进退档位,加油跑速度,路口减速并观察情况,最后靠边停车。
没别的,只有好好练习,通过科目二而,我对开车,信心大增了。路考科三对于我来说真的不难。男人好像有天赋一样。很快我就掌握了各个考点的情况,熟悉开车了。自然后来路考顺利通过。马上再进行最后一步考试,就是再进电脑室,做点交通规则题,过关就领证。这道工序被很多人称作是“科目四”!其实是错误的,这是附属科三的。根本就没有科四这个说法。当然,我电脑做题很溜的,我顺利在考试结束的时候,拿到了崭新的C1机动车驾驶证。我拿证的日子是2013年8月18号。
朋友们,你们呢?你们的驾照到手了吗?容易到手不呢?你们遇到的难点是哪个地方呢?分享一下,我们再一起回味一下当年小激动的考驾照时代吧!开车是很快乐的享受,但我们一定要多练习车技,不要一本到手就万事大吉了。还未考驾照的,或者正在学习马上要参考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考驾照并不难,关键是练习好!”你们说是不是呢?谢谢大家![祈祷][祈祷][祈祷]祝大家除夕快乐!牛年大发!
河南一“神童”,5年就学完所有初高中课程,9岁参加高考,分数出来后,令所有人笑掉大牙,如今她的现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这样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了,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几个“神童”参加高考,可能我们最熟悉的神童要数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的魏永康了,但是2021年,年仅38岁的魏永康因病去世,这个结果令人唏嘘不已。
成为公众眼中的神童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我们这些旁观者可能看的也很清楚,有些孩子确实是天赋极高,而有些孩子则成为了父母炫耀自身教育理念,或是满足虚荣心理的实验品,有不少新闻报道中的“神童”有很多其实都已经泯然众人矣。
来自河南商丘的张易文也是这样的一位“神童”,关于外界对她“天才神童”这个猜测的真假,我们先不讨论,不如先来看看张易文从小是如何被培养的。
据记者了解到,张易文可以说没有过过一天像她这个年纪的小孩该有的生活,她甚至没有上过幼儿园,上了没几天父亲就强制不让她再去上学,原因是他认为幼儿园学的东西没有用,他可以自己教女儿,说到这里,大家也能猜想到,其实张易文被称为的“神童“,并不是她自己智商有多高,这一切可以说是来自父亲的培养。
张民弢执意让女儿回家,不再接受学校教育这件事,最初张易文的母亲是不同意的,因为她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小孩子,可是母亲拗不过张民弢的想法,他在家中开了一家私塾,开始自己给女儿教学。
到五岁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可能刚开始学习简单的认字、拼音等,但是张易文已经认到了3500多个汉字。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民弢的私塾“圣童家学“开始打出名号,进行招生,而大家在看到张民弢的女儿学习的成效之后,纷纷报名了张民弢的私塾,由此可见,张易文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他的实验品。
但是张易文不被允许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而是独自在一间屋子里自己学习,5岁开始,张易文开始学习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直到2016年,张易文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囫囵吞枣的把别人要花费12年精力要学的课程学完了,也就是这一年,只有九岁的她走进了高考考场,考场外的镜头也对准了这个小女孩。
记者在考场外看到张易文的父亲,询问他女儿今年高考准备的如何,张民弢也只是淡定地回答“我们今年只是来感受一下高考的氛围,考不好也情有可原”
很快,高考成绩就公布了,张易文只考了176分,同时也有很多网友注意到了这件事情,他们怀疑这根本就是父亲在利用女儿进行营销,因为在当天的画面中,张民弢和女儿都穿着印有自家私塾广告和二维码的T恤,面对这些质疑,张民弢并未出面作更多的解释。
意识到高考需要的系统性学习的张民弢,将女儿送到了一家高考复读中心,人群中常常能看到一位身材瘦小的小姑娘穿着不合身的校服。
2017年,10岁的张易文再次参加高考,这一年她顺利考取了当地的一所大专院校。转眼间三年过去,张易文13岁的时候大学毕业,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多番找工作无果之后张易文只得回到自己家里的私塾当助教。
同样被外界关注到的神童还有来自山东泰安的苏刘溢,和张易文不同,苏刘溢自小就对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望,1岁的时候就能够认字,仅仅一年的时间,苏刘溢就能够把六年的小学课程全部自学完成,并将知识点都掌握清楚。
看到孩子如此聪明,苏刘溢母亲也是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之后,才想办法给孩子安排跳级,在读完五年级和六年级之后,苏刘溢开始读初中,同样他又彰显了自己惊人的天赋,仅用一年就学完了初中所有课程,高中课程也是苏刘溢自学完成,在跟着学校集中复习几个月之后,10岁的他参加了高考。
在高考中,苏刘溢不负众望,考出了566分的好成绩,最后进入了南方科技大学学习。但是入学之后,苏刘溢也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和父母商量之后,决定回家自学。
如今苏刘溢已经获得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他在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只是学的快一点,没有什么不同。
看到诸多神童如今的不同处境,我们应该明白,任何生物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不可取!希望张易文能像苏刘溢一样,早日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重新出发。
毛泽东17岁投考邻县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但湘乡少数士绅出于地方观念不同意录取。这时一位陌生的国文老师站了出来并以辞职相抗衡,要求学校录取。毛泽东后来说:“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
这位老师叫谭咏春。
1910年秋的一天,年轻的毛泽东,挑着行李,与表兄文运昌一起,离开了当时非常闭塞的韶山冲,来投考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考场肃穆。面对着写一篇《言志》的试题,考生们聚精会神地思索着。
毛泽东一看试题,脑际中便迅速闪出一个镜头:这次离开韶山前,他特意改写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的一首诗赠给父亲。诗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于是,他直抒胸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志向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一边想着 祖国的落后,一边挥毫,一篇文章一气呵成。
“好文章!"几个主考教师不约而同地把桂冠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到这消息,感到很高兴。
忽然间,有人出来反对了:“毛泽东不能到东山来读书。”
原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1905年前称“东山精舍”、“东山书院”,是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学费和膳费都有相当可观的津贴。而毛泽东,既不是本县人(韶山冲属湘潭县),又没有特殊的“背景”,湘乡少数士绅出于地方观念,不同意录取他。
这下,毛泽东真是着急了。因为韶山冲极为闭塞,自己以前一直在韶山读私塾,学不到什么新知识。父亲又是个精明人,只想让他成为当地的财主,已让他停了2年学,这次好不容易才说服了父亲。如果不能进入东山学堂,自己的读书生涯就要半途而废了!
国文教师谭咏春,是极力推崇毛泽东的文章的主考教师之一。他一见此状,出于爱才之心,立即出面相助。他先让自己的儿子谭世瑛安排毛泽东在学堂西后斋住下,然后找到了校长李元甫和其他教员。谭咏春一面向大家推荐毛泽东的文才,夸他具有“建国之大用",一方面据理反驳:“中国学生可去外国留学,湘潭人为什么不能到湘乡读书呢?"
经学教员、校董事会张董事仍固执己见,坚决不予通融。谭咏春先生不禁愤然起身:"学校当以培养人才为重。如张先生诸人故意作梗,我只好自请辞退!"见此,李校长也指着毛泽东的文章,大加赞赏道:“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样,在校长及部分教师的坚持和支持下,学校终于决定录取毛泽东。
第二天,毛泽东愉快地开始了他在东山高小的学习,他与谭咏春老师的儿子谭世英同编在戊班。有一次,毛泽东写的一篇《宋襄公论》的作文,因是用“康梁体”作的,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20分,谭咏春先生看了后却拍案叫绝: “毛泽东的字的文章不仅思想前进,文笔泼辣,而且立意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105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字,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事毕,谭先生还向校长提出在讲堂上开讲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康粱体”的写法。此后,东山高小的文风更加活跃起来,毛泽东的文章每次都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揭示栏"内,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范本。
转眼间,一个学期便匆匆将尽了。谭咏春先生看到这位学生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严于律己,年龄也不小了,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便和李元甫校长、贺岚光先生商量,建议毛泽东到长沙去读中学,并联合推荐毛泽东到湘乡驻省中学,公费就读。毛泽东听罢欣喜异常,连声向老师道谢。
次年春天,毛泽东挑起行李书箱,离开东山高小,进了长沙城。离别时,谭咏春父子及部分师生依依相送,直至湘乡涟河渡口方止住,毛泽东登舟挥臂,依依不舍地别离了东山的师友们。
一晃40多年过去,毛泽东南征北战,领导人民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然而,他尊敬的老师谭咏春先生却因长年劳累积疾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未能与他这位心爱的学生再见上一面,成了一大遗憾。
解放初期经济困难时,毛泽东知道谭家拮据的情况后,还从北京寄300元人民币以救济,并邀谭老先生的儿子、老同学谭世瑛去京一叙。
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谭世瑛,深情地说:"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呀!"
东台山,这座巍巍耸立在东山学校之后的历史的见证人,将永远铭刻着伟大领袖和他的高等小学堂老师的殷殷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