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和公务员选调(2020年太和县公务员拟录取)

三国时代,社会激荡变革,愈发推崇务实之才,而虚伪造作是被排斥的。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时任司徒的董昭一封奏疏状告“浮华党”,他认为许多年轻士人不再认真做事,也不再推崇孝廉节义,只知道与其他名士结党互相

三国时代,社会激荡变革,愈发推崇务实之才,而虚伪造作是被排斥的。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时任司徒的董昭一封奏疏状告“浮华党”,他认为许多年轻士人不再认真做事,也不再推崇孝廉节义,只知道与其他名士结党互相吹捧,一味营造自己的名声。

                          

董昭是曹操时代就是名满全国的大谋士,魏明帝曹叡很重视董昭的建议,当即下令严查“浮华党”。以夏侯玄、何晏、诸葛诞为首的大量中青年士人因此被免官,连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涉入其中,致使司马师久久无法仕官。

所谓“浮华”,其实就是指看起来很厉害,但其实没什么内涵、才能的人。不过,“浮华党”是被曹叡冤枉了,被迫戴上了这个标签。他们并非没有水平,只不过曹叡与董昭也有他们的考量。

董昭履职司徒,负责核选天下人才。而夏侯玄、何晏等名士经常聚会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偏偏他们又是天下士人之望,放今天来说,就是顶流明星,一言一行都能引导社会舆论。

打个比方,如果夏侯玄、何晏特别欣赏某位人才,可是司徒府与尚书省不去举用,司徒府与尚书省就会背上识人不明、用人不实的锅。如果不想背锅,就得被舆论所裹挟。相当于这群名士间接把持了曹魏官员选拔。

董昭当然不愿意,因此才状告曹叡。曹叡就更不愿意看到官员选拔被人为引导的景象了。三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东汉社会之所以沦落到虚伪、浮华之徒遍地,就是因为大家太过于重视乡议,也就是乡人的评议。

后来曹操、曹丕力推九品官人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让官方派人亲自出面品评人物,令乡闾舆论重新握在官方手中。那么显然夏侯玄等人的做法与这个精神是相悖的,自然就成为了董昭乃至曹叡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他们也不是存心要逾越规矩,实属无奈之举。拿夏侯玄来说,他起家担任散骑侍郎,却看到毛皇后之弟毛曾因受宠竟也当上了散骑侍郎,于是耻于与毛曾并坐席中,面露不悦,曹叡因此贬夏侯玄为羽林监,再不重用夏侯玄,令夏侯玄无法涉足政治。

何晏则早在曹丕时代就受到排挤。原因是何晏的母亲嫁给曹操后,曹操非常喜欢“假子”何晏,因此何晏的吃穿用度与曹丕差不多,竟导致曹丕无比憎恶何晏。曹丕即位后不愿意重用何晏,只让何晏当一些闲散的官职。

曹叡同样厌恶何晏。曹叡曾征发大量徭役盖宫殿,百姓苦不堪言。在曹叡盖好景福殿后,何晏作下《景福殿赋》,虽是在颂称宫殿华美,但他实际上是想委婉劝诫曹叡莫要偏信小人,更不能只贪图享乐、不惜民力。这令曹叡很不高兴,后来甚至连官都不让何晏做了。

夏侯玄与何晏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又非常想要改造社会、整顿官场风气,平日里就在私下讨论为政得失或者人物优劣。久而久之,许多人觉得他们二人的观点有道理,便逐渐成为了他们二人的拥趸,围绕他们形成了所谓“浮华党”。

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登台执政,他急于吸纳一批有见地与能力的才士,有一定亲戚关系的夏侯玄,何晏因此与曹爽站在了一起。夏侯玄当中护军时,负责选拔武官,而他选拔的武官几乎都是一时俊杰,夏侯玄也因此成为官员楷模。

同时期,由何晏担任吏部尚书,负责天下人才选拔。根据魏末晋初官员傅咸追忆,在何晏的主导下众多职位各得其才,傅咸称之为“粲然之美”。傅咸用此为例告诫晋朝选拔人才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认认真真遴选地方官。

“浮华党”中的李胜、丁谧、毕轨也是以才智著称于世。李胜复出后,多次出任不同地区的地方官,总是干得相当出色。荥阳百姓特地为李胜建祠堂供奉,号曰“李君祠”。祠堂前的石碑上还刻下了“百族欣戴,咸推厥诚”。

由此来看,所谓的“浮华党”,他们并非真的华而不实,反而是拥有一定的实际才能与见识的,甚至比绝大多数官员还厉害。只不过行为越了皇帝眼中的规矩才被大力打击。值得一提的是,“浮华党”大多数人后来成为了司马家的敌人,晋朝史书对他们多有讥嘲,致使他们在一些史书中的形象不堪入目,可惜可叹。

注:图为剧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76880/
1
上一篇公务员公示李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下一篇 公务员报考讲解视频(考公务员技巧视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