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孩子高考志愿选择计算机还是临床呢?
先说临床医生的优点:从北京到乡镇,不愁就业,社会地位高,没有中年失业危机,越老越吃香。
再说说医生的缺点:学习周期长,本科5年,规培3年(专硕可以同时)。最少8年才能正式上班。工作压力大,夜班多,休假不固定。
计算机的优点:好就业,进可去互联网大厂拿高薪,退可回县城考公务员,岗位一大把。
缺点是门槛低,每年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无数,都来和计算机专业抢饭吃,二是有中年危机,35岁有辞退风险。
#公务员考试每日一题# 一批零件,如果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这样交替轮流做,完成的天数恰好是整数。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这样交替轮流做,做到上次轮流完成时所用的天数后,还剩40个不能完成,已知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3。问甲每天做多少个?【答案】C。中公解析:根据题意,如果经过了完整的循环周期,不管是甲、乙轮流还是乙、甲轮流,完成的工作量一定是相同的。现题干中同样的天数,甲、乙按照不同的轮流方法,完成的零件个数却不一样,这说明所用的天数肯定是奇数,并且甲、乙轮流的最后一天为甲,乙、甲轮流的最后一天为乙。故相差的40个零件就是甲一天比乙多做的量。又由于甲、乙的效率比为7:3,故相差的4份对应40,甲为7份对应70,选择C项。
公考复习中怎么使用艾宾浩斯记忆法?
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的记忆周期基本分为11个。分别为第一周期:5分钟;第二周期30分钟;第三周期12小时;第四周期:1天;第五周期2天;第六周期4天;第七周期7天;第八周期15天;第九周期1个月;第十周期3个月;第十一周期6个月;
坚持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记忆之后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可以说是 终生记忆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坚持到第八周期知识就已经被牢牢的记住。
在公考学习中,我们可以将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按照记忆曲线和我说的三个“半小时”分解进行记忆,每天花不了多少时间,效果却很惊人。
此表的使用方法如下:
以数量关系中排列组合为例,在学习了排列组合后,你可以将排列组合的公式和相对应的例题总结出来形成笔记,笔记内容在保证自己切实全面细致的掌握了该知识点之后形成的笔记不超过一页作为一个知识点,并标注为“1”.如果笔记内容超过了一页,那么要将该知识点进一步细化,分解成两个或者三个知识点,要确保自己记忆的知识点为一页,多了的话记忆内容太多效果不佳。
这个“1”就是我们第一天需要记忆的内容,在形成笔记之后,半个小时进行记忆,间隔12小时再次记忆,一天之后再次记忆。以此类推,按照计划表进行记忆即可。
同理,第二天形成笔记“2”,也按照半小时、12小时、一天等记忆周期进行记忆。按照计划表,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天的记忆中中,包括了内容“2”和内容“1”。
以此类推第三天是3、2、1
第四天4、3、2
第五天5、4、3、1
大家按照计划表进行学习和记忆即可。
需要说明有几点:
1、每天新增加的学习笔记总结内容不要超过一页。
2、如果确定好了用这个计划表,那么中途不能中断,即使有事情耽搁,可以不增加新学习的内容,但记忆的内容希望能够坚持记忆下去!!这点尤为重要。
3、要充分利用好三个“半小时”和这个计划表的结合使用,充分利用好睡前半小时、睡后半小时、下午半小时这三个半小时。睡前半小时侧重于记忆,水后半小时侧重于理解,下午半小时侧重于应用。
4、所有知识都可以分解细化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计划表进行学习记忆。尤其是错题!
当前处于历史大底的两个板块!
当前A股市场有两个行业板块处于历史估值大底。它们就是银行和地产。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银行、地产类的行业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呢”?,他们主要是从行业成长性来说的。银行和地产、煤炭这类的股票行业的发展空间、成长速度已经远不如前十年、二十年。其发展空间和成长性更比不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新兴行业。
但是,这些只是决定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因素,并非全部因素。决定投资者能否获取丰厚投资收益的因素有:行业发展前景、当前股票价格、分红、政策预期、公司竞争力等等。行业发展前景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对银行、地产类、煤炭类的传统行业的判断,严格准确应当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些进入成熟期的行业,成长性不足,制约了它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投资者未来获取巨大的投资盈利相对比较困难。
翻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这样行业的股票未来可能会上涨几十倍、几百倍,银行、地产基本没有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很多人不选择银行、地产的理由。
但是只是有这个赚到几百倍、几千倍的机会而已,它并不等同于我们真的就能轻松赚到钱。上面说过,投资的成败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行业因素仅是其一。如果,我们没有买了估值过高的人工智能、新能源这类的股票,我们不但有可能赚不到多少钱,甚至反而会亏钱。
成长性较高的行业的股票大多会被市场过度看高,股票市盈率过高。很多高成长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上百倍,我们很难买到便宜的价格,我们投资者支付的成本很高。并且高科技行业的上市公司从长期看由于竞争激烈,其产品技术更新很快,其业绩并不稳定。我们投资者有可能过高估计了它们的成长性,因而付出了过高的股票成本。
这就是万物有一利,必有一弊。
反之,如果我们投资的行业处于低谷期、股票市盈率很低、被市场过度看空的股票, 我们有可能买到打折的便宜货。我们虽然不太可能在10年内赚到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但是10年内赚到几倍的收益却还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投资成功概率很高。
我们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在未来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虽然可能只有四、五个甚至更低的百分点。但是其未来业绩亏损的概率不大,且常年继续保持高分红的概率较大。如果,我们能以4元左右的价格买入工商银行,那么我们有较高的概率每年能获得7%左右的分红。
比如,我们买入10万元的工商银行股票,每年获得7000元分红。那么15年就会获得10万元以上的分红,这10万元会打到我们的股票账户。这时我们不但拥有了10万元以上的现金分红,我们还有永远取得分红的权利,即股票。只要工商银行一直分红下去,我们就终生会一直获得分红。我们的持股成本早晚会成为负数。这样的投资没有价值吗?
并且,如果我们把分得的10万元红利继续投资于工商银行的股票,比如,也是4元左右的价格买入工商银行。这时,我们每年获得的分红是1万4千元。这时,我们实质上取得了复利。因为,我们最初只是投入10万元,我们用红利再投资,我们每年可以获得1万4千元的分红。这相当于每年获得14%的股票分红!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如果以较低的价格投资一家成长性不高的行业的股票,只要它能几十年一直保持分红,我们的投资收益未必会低于一家当前高成长行业的股票。从长期看龟兔赛跑,最终谁能赢真的很难说!
低成长行业的股票如煤炭、石油、银行、地产,只要在股价过于低估时买入,未来的长期投资收益也有可能很好。这类的行业公司就如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虽然当了公务员后,很难有机会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公务员收入平稳,待遇相对优厚,生活稳定,也是非常好的工作。也超越了社会平均水平。
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成长行业就如同我们创业当老板,一旦创业成功,我们的收入会有百倍、万倍的增长,我们可能会成为亿万富豪。但是一旦创业失败,我们可能会亏损得分文皆无。
A股市场的银行、地产股当下虽然成长性不复当初,但是它们的估值现在也很低,并且分红相对优厚。现在投资银行、地产,“守”可以获取稳定分红。“攻”可以等待估值修复机会。
银行和地产在未来几年还是有一定“估值修复”的可能。如果未来它们发生估值修复行情,那么“分红+行情修复”,这个投资收益也是不小。关键的是这个投资策略的成功率并不低。
对周期股、成熟期行业甚至夕阳行业的股票进行投资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行业和公司至少还有30年的存续期,未来30年大概率分红较高且有稳定的分红。以石油行业为例,别然石油在我国已经是成熟行业,并且新能源在未来会对其产生替代。但是这个新能源的替代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
在这个几十年的时间里,虽然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开始业务有所萎缩。但是,如果我们所投资的石油股票能连续稳定分红几十年且股息率较高,我们的买入价格较低,我们对分红进行再投资就会产生复利效应,这样的股票当然有长期投资价值。#股市分析#
未来一两年,年轻人做好吃苦日子的准备。
中国在高速发展,产业已经开始慢慢转移到第三产业,而疫情的原因对第三产业冲击力是巨大的,服务业的宗旨是什么,人口流动。现在人都不动了,怎么流。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能考上公务员那必然是好的,如若不能,考研也好,读博也好都很难熬,学历内卷,工作内卷,我们还是要收一点,买车或者买房都缓一缓,保证现金流。周期是有的,未来经济肯定也是乐观的,但这一两年肯定是阵痛的。
阳光总会到来,想要的也都会有的,坚持,坚持,坚持。#疫情##上海身边事#
施晓渝先生有一个观点
《私企是有周期性规律的》
我对这个问题缺乏研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大问题,希望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评论。
…………
我来出手挺一下司马南,谈一谈私企的周期性危机问题。
90年代产能过剩亏损,当时国企产品过剩有朱镕基砸老设备纺机等为证,由于观念的原因,我说并不是实际效果,强制把国企改为私企,改成私企后采取办法刺激私企发展,如银行大幅降息,默认偷税漏税,扩大市场容量给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翻三倍等,但私企还是搞不好。
怎么办呢?
加入世贸,私企才发展了一段时间,但私企从90年代末到2008年又是产能过剩出现亏损,搞不走了,于是国家就对私企输血补贴。
当时有四万亿,实际上20多万亿的银行大放水,于是私企缓过来了,2016年和近两年也是如此。
两年前,新冠肺炎高潮时,我国的私企纷纷关门,当然不主要是新冠肺炎的原因,关键原因还是产能过剩,只不过新冠肺炎激化了私企的关门歇业,倒闭破产,失业潮。
于是国家又出手,对私企大输血,贷款放水,使得浙江深圳房价暴涨,一个季度出口增长60%多,GDP增长18%多的神话。
可见国家不惜血本补贴私企,但紧接着原材料,海运费暴涨,经济就走不动了下滑,于是国家限电限产,限电限产才两个月,原材料价格降了点,私企又要关门破产失业了
国家又着急了,又要对私企贷款放水了。
这是否是一个规律?私企危机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难治。
原材料仍处于高位,对私企贷款放水后果不堪想像,必然原材料要更暴涨,习惯于低价出口竞争的私企更做不走。
我在想,如果90年代国家对国企输血补贴会怎么样?
一种可能性是,也会缓过来。搞到现在,国企也可搞市场经济,如以色列,且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因为国企对员工平等些,劳动环境条件好些,压榨力度小些,更利于内需和就业,特别是共同富裕,也能解决农民进厂工作问题,也能达到今天的繁荣。
这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一定说的对。希望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