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志扬,老资格球迷的记忆会立刻穿越到甲A初期,想起那支绿衣飘飘的御林军——北京国安。当年,金志扬带队的国安凭着一股子灵性征战甲A,工体9:1痛击申花成为了他最具标志性的战役。如今,这位已经68岁高龄的老帅依旧活跃在足坛第一线,他带领的北理工足球队在中甲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中国足坛最为独特的一朵奇葩。
2012年9月,金志扬领取了退休证,但为了一手打造的北理工队,他依然坚持着。
“永远争第一”,出自他之口
1995年联赛开始前,金志扬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谁都能当元帅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争第一的意识,最终才能实现冠军的梦想。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1994年,中国职业足球元年。
这个赛季,北京国安队成绩惨淡,在12支参赛队中只排名第八。面对如此情况,俱乐部邀请金志扬执掌教鞭。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举措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京派足球的时代。
1995赛季开始前,国安俱乐部召开会议讨论联赛目标,有人保守地提出保六争三,被当时的董事长王军否决了。王军当时提出,国安的目标是争第一,就算得不了第一,也要有争第一的想法。金志扬受此启发,将国安精神浓缩成了一句话:团结拼搏,不畏强手,永不服输,永远争第一。后来,这句话被写进了国安队的管理条例当中,成为了这支球队的标志性口号。
1995赛季,金志扬带领北京国安队踢出了他所说的“小、快、灵”足球,勇夺当年联赛亚军,并获得了“最快进步奖”。1996年和1997年,北京国安连续获得足协杯冠军,成为了该赛事第一支卫冕冠军。
“另类”学生军,出自他之手
北理工主客场双杀深足,深足主帅特鲁西埃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你们一个月挣800块钱的球员,能赢我们一个月挣4万的球员?
2006年,一支非常特殊的球队冲上了中甲联赛,这就是金志扬一手打造的北理工足球队,一支由在校大学生打天下的队伍。
2003年接手,2006年冲甲,如今依然活跃在中甲赛场之上,金志扬和他的学生军创造了一个奇迹。和北理工大学的合唱队等社团一样,这支足球队的球员上午上课,下午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但战斗力之强却让其他职业队头疼不已。在刚刚结束的这个中甲赛季,呼和浩特东进不幸降级,沈阳沈北勉强保级成功,相较二者,北理工提前上岸,显得轻松很多。
“北理工的成功刺激了很多人,也招来了不少质疑,我能理解。”面对记者,金志扬娓娓道来,“打深圳,主客场我们把他们全灭了,特鲁西埃就非常不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一个月挣800块钱的球员打败了我们一个月挣4万的?还有人说我们主场受裁判照顾,这是不可能的,足协没规定要保我们这样一个队,再说了,我们客场也能赢,总不能客场也有裁判照顾吧。”
金志扬认为,北理工的球员从个人能力、训练水平以及资金投入上都远远不如职业队,但这些球员在大学里熏陶,文化水平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要更强。“比如打一个战术,我跟他们讲明白了,场上就能起到效果。你想想,从个体能力上,他们远逊于职业队,但知识水平高,就意味着接受你的理念并执行下去。”
发展遇困境,钱是大问题
最困难的时候是2006年刚进中甲,我们怎么办?怎么对抗职业队?钱从哪来?学校不给钱,我们只能自己拉赞助……
北理工的球员,身份真的都是学生?金志扬对此给予了证实,他旗下的弟子平时只能按照年级的不同来获取200元到800元不等的补贴。
“一年级200元,二年级400元,以此类推,研究生跟大四的一样,都是800元。另外,学校管他们吃饭,我们也会拉一些赞助,但一年只有六七百万。”金志扬说,前两年还好,学校能帮着找,但这两年都要自己去找钱。
足协下达了命令,到2012年12月5日,北理工必须由业余队变成职业队,俱乐部性质由民政局注册变成工商局注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1500万以上,这样才能有参加中甲联赛的资格。虽然金志扬已经退休了,但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去考虑。据悉,目前学校领导已经有了将球队“转至校办企业名下”的想法,这也是北理工队继续征战中甲联赛的基础。至于球队一直饱受诟病的主场草坪问题,学校方面的想法是“租场地比赛”。
“有人说我退休跟北理工俱乐部改制有关,我快69岁了,年纪大了,该退了。”金志扬说,他想让北理工一直活在中甲,只有球队继续存在,才能持续引来关注,才能证明校园足球的价值。因此,面对1500万元的注册资金,老帅依然奔波着……——2012年11月1日《华商晨报》#中超##足球##dou为球狂#
这是一位把一生献给中国足球的老教练。
#985女硕士国企辞职后到非洲“淘金”# 雷静,一个在非洲闯荡的985女硕士。作为名校毕业生,她在毕业后进入一家国字头央企分公司,入职便拿到了一万多的月薪,但仅仅干了两年之后,爱折腾的她就选择离开那个安逸的环境。她的目标是从事外贸行业,因为既能赚大钱,还能和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雷静非漂
出生在陕西农村的雷静,原本从小就是乖乖女,她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排行老大,经常考全校第一,数理化成绩尤其好。高考结束后,父亲帮她报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应用物理专业,但雷静自己并不十分喜欢。在和留学生的交往中,她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寒暑假都待在学校在网上找老外聊天练英语。后来她开始兼职翻译,经常陪同来西安参加展会的外商,对国际贸易这行慢慢有了概念。
毕业前,雷静原本面试的都是外贸公司,但不巧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最大方的一家公司也就只能开出5000的月薪,还不如她大学兼职挣得多。后来,中国移动来公司招聘,雷静看上了央企待遇和高达一万出头的起薪,决定入职。两年间,雷静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越干她越觉得自己不适合这里。国企有很多规章制度,管理较为严格,她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都难以实施。于是,她决定放弃这份安稳工作去创业。
为了入行,雷静跑到深圳从一家小公司的销售员做起。在熬过几个月没有单拿的适应期后,她终于找到了感觉,通过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可以把产品卖到全世界。第二年,雷静就被提拔为销售经理,负责6人团队。她也得到了很多出差机会,先后去了迪拜、马来西亚、俄罗斯,甚至为了搞定客户还学会了基础的俄语。
干满五年之后,雷静决定自己创业,她瞅准了非洲市场,决定跟人合伙去那边卖国产手机。倒霉的是,合伙人不仅让她白干一年,还骗光了她的三十万积蓄。失意之时,雷静没有选择跑路,也没有选择放弃,她独自一人在非洲肯尼亚继续做市场,终于挣到了钱。
如今她还拓展了电商业务,带领20多个非洲徒弟一起开网店。如今公司的年营收额已经达到5000万人民币。想了解雷静的非洲创业故事,欢迎点击本期自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