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邻里警署(派出所所长)的署长中午去打包买饭,骑着小毛驴锁在了固定地点,然后步行买了餐回来发现,“哦,糟糕!”,锁车钥匙掉了,怎么办呢?
他急得团团转,又饿得慌着急回去警署吃饭。紧急下拨电话向朋友求助,朋友说:简单啊,拨999,向警察总部求救,说自己的车被人偷了,突然发现原来停在这里了。这位老兄果然拨了999,请来了警察帮他撬开了锁。万事大吉了吗?
错!接着,悲催的事来了,警方调了一下附近的摄像头一查,发现原来是这位老兄欺骗兼滥用国家资源的“闹剧”。这下子事情整大了去了,这是知法犯法呀!
之后这位署长被开除了公职,坐牢十四天,还有三年快退休后的一大笔可观的公务员退休金也泡汤了。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因小失大的典型案例,从中层上看,这也是个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的经典案例,从深度上来说,这告诫人们,做人委实应该有原则,不贪小便宜,不要自以为聪明,孰知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这是一个父亲的个人经验之谈。读者们擦亮慧眼,自行褒贬。
这个父亲的儿子,自幼调皮好动,不循规蹈矩,不是常人眼里的乖巧的孩子。但这个父亲并没有严加管束,而是采取放手教育。这个儿子虽然读书不是很用功,但智商还可以,踩着线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父亲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叫他带六千元来学校帮他还债。一开始父亲心里也火,怎么会闹出这种事情。取了钱赶去学校一问,原来是儿子这一学期呼朋唤友,请客吃饭,欠了不少同学的钱。现在放假了,自然要还清数。当着众人的面,父亲也不好多说什么,还清数,接孩子回家。回家后,父亲也没有过多责备,钱是花去了,但父亲在学校,也见识到了儿子的好人缘:和一帮同学称兄道弟,是众人簇拥的“老大”。自此,父亲发现了儿子的闪光点,成绩虽然一般,但能说会道,口才出众,交际能力则是妥妥的。认识到这一点,后来儿子开销再大,父亲也尽力支持。儿子是众星捧月的“老大”,怎能没有钱和同学联络感情呢?总之,不违法就行。
高考,儿子的分数比一本线低了二三十分。在填志愿时,父亲深谋远虑,根据儿子的特点建议儿子报了新闻系就读。上了大学,儿子在宽松的环境更是如鱼得水。父亲每一学期都会给儿子一笔额外的钱,美其名曰“交际费”。他还教导儿子除了和同学搞好关系,还要讨得老师的欢心。儿子也非常听教,本来他就是热衷于社交的人,他自信满满,凭自己的能力完成父亲的嘱托,那简直是小菜一碟。事实上也是如此,儿子出手大方,能说会道,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竞选班干和学生会干部,他的呼声最高。和老师相处也是如此,他不像其他同学,对老师恭恭敬敬,客客气气。而是把老师当哥们儿处,勾肩搭背,请吃请饮。老师吩咐同学帮忙的事情,他冲在前面争着抢着去完成。就这样,他很快成为了老师的宠儿,大学四年混得风生水起,还入了党,成为了优秀毕业生。
到了毕业实习,在老师的大力引荐下,他顺利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报社实习。实习期间,这个父亲少不了又一笔资金投入,一样的套路,请吃请饮,嘴要甜,腿要勤快。据说,报社编辑特别欣赏这个儿子,有些轻易不和外人说的宝贵经验也悉心传授给了他。实习期间,他的的确确是学到了真本领。
毕业考公,终于到了这个儿子一路开挂的高光时刻了。他顺利考进了某县城的组织部。据父亲说,他儿子面试时,身边的考生,个个坐立不宁,惴惴不安,如临大敌。可想而知,他们正式面试时有多紧张。而如此紧张又怎能发挥出色呢?相反,他的儿子走进考场就如同一个老江湖,轻松随意,一开腔滔滔不绝。所以,他不胜出,谁胜出呢?
顺利进入组织部,儿子轻车熟路,又开始新一轮的外交以及新一轮的攻势。“自来熟”、“善表现”,“嘴滑腿快”,“出手大方”……在单位的酒席上,只要他一开口,就能把各级领导招呼得舒舒服服,妥妥当当。连最严肃的脸也被哄得笑逐颜开。没过多久,就搞定了在别人眼里单位复杂的人事关系,凭口才和交际能力让上级领导刮目相看。就这样,短短几年过去,未满三十的他下到某乡镇当上了第一把手,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他的父亲,一直视这个儿子为自己最大的骄傲。在总结教子经验时,他说,这个儿子读书期间花的钱,相比其他亲朋好友的孩子,是最多的,多了数倍不止。但这些投入非常值得,一言以蔽之,当今社会死读书是行不通的,要给充足的金钱,让孩子学会交际,熟悉人情世故,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能力,成就自己的好人缘,拓展自己的人脉。这样,走进社会才能混得风生水起。
时代在发展,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子女的理论。这个父亲的经验,不知各位看客,如何评价?不知有意培养孩子考公的家长,是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