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林公考学员马羽希从零基础开始培训8天(2023年2月1日一2月8日)后撰写的第一篇文章:
海林公考学员马羽希作答申论议论文:不学礼 无以立
2016年国考申论真题第五题“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学礼 无以立
——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法
[海林公考学员马羽希]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课程中加入了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学者们认为科技固然重要,但如果掌握科技的人群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高,现代化必然毁于一旦。因此,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必须加强各行各业人才的文化修养教育。正如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其中的“礼”指的是道德素质、精神文明。“立”即立国、立党、立身。这句话中体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理,包括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今,中国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迅猛延伸,可我们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与之不匹配。这要求我们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利用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一步步脚踏实地延续我们的民族精神。
“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原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新的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循社会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时代在发展,物质文明在进步,精神文明同样也要进步。新的旅游法的出台何尝不是为了加强人们文化教育素养而做出的一种创新呢?如果在有章可依的前提下,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罚,那何愁全民素质不能提高呢?
“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传媒。许多公民在早晨八点会听新闻联播,如果这段时间用来做广告,或许会产生很多经济效益。但如果利用这段时间做公益时报,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下,听众就会被正能量感染,那国民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因此,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保证媒体都有一定的黄金时段用来进行公益宣传,以提高国民素质。
中国要进步,提升国人的素质刻不容缓。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不仅是国家、媒体的事,更是与我们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立法,而且要利用媒体传播正能量,更要从自身出发自觉守纪律讲规矩。
在世袭制度方面,孔子提出向群众推荐贤智之人,向《论语》学习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教育和政治。这些想法表明,人们有机会得到公平和向人民开放公职。换句话说,这些思想肯定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他们参与政治的权利。
他强调责任、信誉、诚信和对公共事业的奉献,并将其视为统治者和官员在公共事务中必要的道德标准。他关于君主和他的大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观点是政治分工和政治制衡概念的萌芽。
关于孟子的政治哲学,它可以总结如下。首先,他的“授予人民财产”理论(制民恒产)与生命产权有关。它促进土地平等的想法,税收和商业政策,声称如果领导人运行政府是仁慈的人,那么领导人将确保人民富裕,喂养人们在好的季节和适当地使用他们的服务,和领导人将有足够的资源使用和备用。
其次,孟子试图设计供养老年人、帮助贫困者、救灾、提供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
第三,他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平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安排和农村学校管理乡村和社区的公共生活。
最后,孟子提出了尊重舆论、销售等政治思想,对官员的责任,君主听从建议的义务,官员的自律,防止滥用公共权力和反对暴政的革命辩护。因此,孟子的慈善政治思想和民本取向应该在中国古代的近代理论中加以思考。
社会正义的讨论在“地关位”地官司徒从周朝的仪式和“王志”王制仪式的记录提出了广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措施饥荒救济,援助人民受自然灾害以及救灾的制度化,机构安排支持的老年人,照顾孤儿,和援助弱者。这些工作还制定了良好治理的计划,包括公开宣布公共职位的职责、居住政策,以及对土地、税收和商业的指导方针。性格问题也是这些作品关注的问题,如选择美德和才能的概念,强调道德教育,谨慎惩罚刑罚,保护隐私和个人领域。这种社会正义范式在制度框架内保障普通人的基本权利,是中国人的实质正义。
固定主义擅长指导前朝代的规范、制度和制度,并适当地协调它们以适应今天。它的道德准则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协调和正规化,它对人口增长、生产、教学和培训的措施促进了国内社会的繁荣,并使野蛮国家屈服。国内社会的繁荣应被视为稳定国家的基础。儒家对仪式、礼节、音乐、伦理和教化的强调是实质性的,尽管它们在连续的实践时期被有所削弱。
总的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维持和平和净化习俗的需要。秩序与鹭港是一个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仪式教学可以使社会恢复秩序,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帮助社会鹭港。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遗产的许多方面(包括思想、制度、习俗和民俗)都值得认真考虑。他们应该以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如果一个人真的掌握了古人的意图,就有可能找到可以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从两种方式来考虑,在考虑分布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自由和基本权利,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数字相等的概念有关。
第二种方法意味着,在实践中,不平等是可以被允许的(只有机会会被平等地分享,它带来的优势会影响到所有参与的人,特别是那些缺点最大的人),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比例平等概念相一致。
不平等的分布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它可以根据优点来考虑,这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考虑,这意味着最弱势的人应该在分配上得到最多的好处,罗尔斯支付的费用很接近。
如果我们判断儒家的角度从西方理论的政治正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西方自由理论作为参考系统和重新考虑儒家正义和公平的概念,我们会看到,反对正式正义,儒家主要是实质正义的理论。孔子和孟子按照人民的美德、才能和贡献来分配利益(权利)的立场,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比例平等的观点相似。
儒家的呼吁保护老年人,身体弱,患病,残疾,和“寡妇,孤儿,无孩子”{关瓜古鳏寡孤独),以及那些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利用仪式的教化和监管和正义,防止严重不平等社会产品的分配,和为所有人提供教育的想法,以及公务员和科举选拔的平台,类似于罗尔斯的第二项原则。
客观上讲,罗尔斯的第一原则(个人自由)的基本内容缺乏儒家的分配思想。然而,在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基本人权的知识资源。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儒家的概念(宽容或慷慨),在评论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不要对别人做你不希望对自己做的事”{论语12.2)。每个人都有尊严和基本权利,没有人希望别人剥夺自己的权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们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
这些儒家观念和这些思想的制度实施包含了许多类似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原则的元素,值得我们仔细关注。现在,我们将继续讨论儒家政治哲学中的一些一般性问题,以及所有这些问题与儒家o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是中国政治和教育的基石,因为他们保存历史材料对中国文化的来源,包括评论宗教、政治、伦理、教育,这些都与这里讨论的政治正义问题。
文献摘要
【1】:中国人性论史
【2】:伦理学引论
【3】:周礼正义
公考事考哲学常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