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宁随军定向公务员(宁南县公务员)

1939年,正在村里养伤的国军战士韦义群,一个老乡慌慌张张的走进来,说村里来了十几个鬼子,正在欺负村里的女孩,老乡让韦义群赶紧藏起来。韦义群气得拔出了大刀,当晚手刃了这十几个鬼子。

1939年,正在村里养伤的国军战士韦义群,一个老乡慌慌张张的走进来,说村里来了十几个鬼子,正在欺负村里的女孩,老乡让韦义群赶紧藏起来。韦义群气得拔出了大刀,当晚手刃了这十几个鬼子。

韦义群,1920年生于广西贵县,自小给地主挑盐为生,有空就跟地主的护院们认字和练习一些本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7岁的韦义群瞒着家里人,连夜徒步到南宁参加了国军第七军,成为一名后勤兵。

部队缺少武器,他只分到了一根扁担挑东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来不及训练的他随军北上抗日。

淞沪会战中,韦义群的主要任务就是挑饭菜,运子弹到前线。每次任务都是九死一生,因为鬼子的轰炸机随时会投下炸弹,他的很多战友都死在了路上,血肉模糊,韦义群发誓一定要亲手杀鬼子。

在一次送饭中,韦义群他们遭遇了鬼子穿插过来的小分队。鬼子有枪,韦义群他们没枪,只能做了俘虏。

鬼子吃饱了饭,打算就地杀死韦义群和战友。鬼子在刺杀3个战友后,嚣张至极。韦义群突然暴起,拿起扁担直接敲碎了一个鬼子的头。

鬼子惊慌失措,枪口就要对准韦义群。其他战友早已经愤怒不已,纷纷和鬼子扭打在一起。有的一对二,有的一对三。

而韦义群首当其冲,两个鬼子估计怕误伤,并没有开枪,而是挺着枪刺了过来。韦义群正热血沸腾,杀鬼子的心中激昂之意正熊熊燃烧。

不管不顾,敏锐的一手抓住一把枪,用力往后一甩,两个鬼子来不及收步,就这么直挺挺的来到了韦义群的面前。

韦义群更怒了,鬼子竟然比他还矮一个头。这种矮子的脸分明是嚣张无比,韦义群送来拉着枪的手,“砰砰”两拳就往鬼子的脸上砸下去。

两个鬼子吃痛,鬼叫不停。韦义群双脚跟上,踢翻他们,随手拿起一把三八步枪,直接把两个鬼子捅了个透心凉。

此刻的韦义群,满身都是鬼子的血,样子十分可怕。另其他鬼子胆战心惊,哪有心恋战。而国军这帮后勤兵士气如虹,很快这支鬼子全部被消灭。

回部队后,战友们把韦义群杀鬼子的经过说了出来,上级很欣赏韦义群的勇猛,把这群后勤兵组织起来成了突击班,韦义群是班长。

1938年6月,数万精锐日军进犯安徽太湖区域,国军21集团军奋勇抵抗。日寇恼羞成怒,竟然有中国人敢抵抗,于是把重伤被俘的桂军,劈成四片挂在松树枝上,以泄其愤。

日寇的凶残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怒火,韦义群更是亲自打磨了一把关公刀,也要以牙还牙,劈死鬼子。

7月,韦义群率领突击班,进入潜山、太湖、宿松一线,寻找作战机会消灭日军。

首战出奇制胜,一队鬼子准备坐船渡河,踩中地雷,被韦义群的突击班一拥而上,所有鬼子都做了刀下魂。

韦义群把鬼子的头砍下来后,挂到了太湖县城外,上面挂了一条横幅“血债血还”。而是在当晚,鬼子在城内的仓库发生了冲天大火,一时之间,日军人心惶惶。

太湖血战,韦义群和鬼子连续交手上百次,深入敌人腹部,袭扰日军的补给线,有力的支持正面战场,太湖山地阻击战开创了中日战损1︰2骄人战绩的先例,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9年的一次作战中,韦义群不幸重伤,部队也被打散了,韦义群转入了老乡的家里休养疗伤。

不过数月,有一天几个老乡匆匆忙忙的跑进来,架起韦义群就要往山里跑,老乡说有汉奸带一队鬼子来村里。

鬼子还捉了几个来不及逃跑的妇女正在取乐。韦义群听了之后,牙齿咬得紧绷,种种悲惨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韦义群让老乡先走,他决绝的说要去手刃这帮畜生,不然对不起身上的这身军装。

韦义群抽出一把菜刀大踏步的往前走,老乡们都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染,纷纷攘攘的也要去杀鬼子。

老乡这么一闹,韦义群反而惊醒了,就这样去,很大可能送命。现在有帮手,不如晚上去,给鬼子来个突袭。

于是韦义群把这几个老乡安排在鬼子休息的院子的周围,死死的盯着鬼子的动向。

天黑后,鬼子玩的困了,安排了2个岗哨,屋子里就响起了酣睡声。到了半夜,2个站岗的鬼子也困得倒在一起也睡着了。

韦义群艺高人胆大,用菜刀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这两名鬼子,这血腥的场面,老乡们的目光变得狂热。

韦义群担心一会鬼子逃跑,让老乡拿起了鬼子的武器,把屋子围了起来。

韦义群干净利落的入屋,看到几名妇女被鬼子折磨得不成样子,顿时不再犹豫。菜刀不停的举起又下落,鬼子纷纷丢了性命。

韦义群砍死数个鬼子后,菜刀卷刃,没能对鬼子一刀毙命。余下的几个鬼子被惊醒,但是他们很慌乱,没拿武器只顾逃命。

但老乡们早已经守着院子,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鬼子绝望了,鬼子小队长叫得最凶。

在韦义群的带领下,这伙鬼子被前后夹击,又没有武器,很快全部死亡。

1940年长沙会战,韦义群已经是连长。在危难之时,他组织敢死队迂回后,冲入日寇的炮兵阵地,彻底的摧毁了日军的火炮,同时敢死队被支援的日军包围。

韦义群鼓励战友,杀敌报国就在今日,他身先士卒突围,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0岁。#历史#

资料来源《抗战往事》!

广西流传着一个传说,南宁讲平话的祖籍是山东白马县,北宋随军来到广西,后屯垦定居。刚刚看了一下地图,山东并没有白马县这个地方,参考相关资料也没有发现。那山东白马县这个说法存疑。我一个友仔是讲平话的,对于祖籍山东这个说法,他也只是听祖辈说过,自己并不是很清楚。

据我所知,白话粤语同宗同源,粤语泛指广东话,是书面的叫法,而白话是统称,各种口音的粤语都可以称之为白话。至于平话,有人说是粤语方言,有人说是汉语方言。但是现实生活中,平话的词汇发音跟粤语更接近,甚至部分雷同。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南宁甚至广西的说祖籍来自北方山东。难道广东人祖籍也是北方?

好乱。有没有大神答疑解惑?

1938年,189师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寇,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可以让日寇伤亡惨重的办法,而且还可以让日寇的坦克不能前进。那么这位桂军的师长是谁?他想到了什么对付日寇的好办法呢?

大家都知道在战争时期,我军机械化严重落后于日寇侵略部队,咱们的抗战士兵几乎都是轻装上阵,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用两条腿跑赢日寇的机械化部队。因此除去武器弹药,必要行军口粮和被子之外,抗日战士几乎不会携带任何其他多余的装备。

然而,广西抗战将军凌压西却坚持不走寻常路,要求所有的战士都必要在急行军的过程中携带一张高脚凳。很显然,半人高的高脚凳与轻装上阵和急行军的战略要求严重不符。然而,面对战士的质疑,凌压西说高脚凳的作用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杀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广西将军凌压西的高明之处。凌压西1891年出生于广西容县石头镇石塘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1899年进入私塾读书,因为家贫辍学,被迫到地主家放牛为生。19岁时,凌压西再度进入福山小学读了2年高小,1年后再次进入容县县立中学学习2年,之后再次辍学。

1917年,凌压西考入田南警备司令马晓军部模范营当学兵接受军事教育,并在桂系担任军职,历任系第七军的司务长、排长、副官、参谋,走上战场后,屡立战功,升任营长和团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凌压西升任第一七六师少将副师长兼五二六旅旅长,随军北上抗日。先后参加淞沪会战、随枣战役等著名战役。

12月21日,告岭阻击战打响,时值冬季,山区大雪,气候恶劣,部队缺衣少粮条件十分艰苦,守在上峰山的士兵有许多冻死、冻伤。日军用迫击炮和机枪对一七六师阵地猛烈轰击,为阻断日军攻击,凌压西亲自在前线指挥。一面与日军激战,一面加强修复工事,确保固守告岭。

12月22日,日军继续增兵,用重机枪压制桂军火力,猛赴一七六师的阵地。告岭之战,桂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概,不畏生死,拼命厮杀。一七六师伤亡惨重,直至拂晓撤离。但日军也死伤无数。凌压西在和日军殊死拼杀中,越来越发现我军和日军部队的差距,日军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高,坦克,飞机,大炮,高精尖端。

可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装备,没有坦克没有大炮,也没有援军,只有少量的机关枪和迫击炮。他冥思苦想,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克敌制胜呢?正在此时,他看向那两个被自己俘虏的日本士兵,看着他们矮小的身高也就1.5米左右,他灵机一动,终于有了主意!

1938年5月,凌压西任84军189师师长,奉命率部赴湖北,和攻占黄梅的日寇展开了交锋。战前,他专门让人定做了一大批小板凳,士兵们人手一个背在背上。士兵们私下嘀咕:师长也太人道了,这是让我们累了的时候坐着休息的吧!凌压西笑而不语。

这天,在刚收复的大洋庙阵地,凌压西紧锣密鼓地号召士兵抓紧时间挖战壕。按照指示,战士们把战壕挖得又深又宽,战壕呈戽斗状,两边内壁修得结实又光滑。刚准备就绪,日军就集结部队,开始向大洋庙阵地进攻。尽管日本步兵身材矮小,但是他们体能强悍,自恃装备精良,嚣张跋扈,丝毫不把国军将士放在眼里。

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日军步兵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黑压压的一片,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将士们缩在战壕里躲避炮弹。日军狂轰滥炸后,在坦克的开路下,步兵对着189师阵地发起冲锋。189师的将士们站在小板凳上,对着冲锋的日军猛烈地扫射。日军坦克一开过来就被面前又深又宽的壕沟卡住,寸步难行根本就过不去,只好沿路退回。

对着我军的猛烈攻击他们只能纷纷跳入战壕沟躲避我军子弹,跳入战壕后的日本矮子立刻懵逼,因为战壕又高又深,在里面跳起来也看不到战壕外面的情况,内壁又光又滑也爬不上去,这些日本鬼子只能端着枪在里面干着急成了瓮中之鳖。

这时,一颗颗手榴弹从天而降,敌军被炸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幸存的鬼子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战壕里跑来跑去乱碰乱撞,怎么也出不来。慌乱中,鬼子很快就想到搭人梯的办法开始往上爬,腿快的鬼子刚一露头就被我军一枪送去见阎王了。

就这样,这一仗下来,日军被打死打伤900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板凳战法”。后来,在鄂皖地区,人们亲切地把凌压西称为“板凳将军”。

1940年6月,日寇骑兵2000多人穿过唐白河直奔我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凌压西率189师火速驰援,将已经突围的敌军,再次包围在枣阳县石板镇一带,一顿胖揍,共歼敌1000多人。获“铁板道人”称号。

凌压西将军智勇双全、观察入微,结合实际地形,抓住敌人的弱点,多次重创了日寇的军队,为中国打败日寇立下赫赫战功。一个血性十足的将军带着万千血性十足的将士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实乃可敬可佩!

抗日战争胜利后,凌压西将军毅然辞去一切官职,回南宁闲居。期间,他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为当地建设贡献力量。1969年12月9日,凌压西在南宁去世,享年79岁。

#老照片# #历史# #我要上 头条# #头条#

南宁往事之十三:亭子不停止

在南宁,位于邕江南岸的亭子绝对是知名度很高的地方。在亭洪路与亭江路交汇处那一带,都属于亭子的范围。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所不知道的是:先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叫亭子,而是叫停止!

其中原因,还得从狄青南征说起。

北宋时期,侬智高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起兵造反,成立了大南国,攻占邕州。北宋王朝大为惊恐,急急忙忙派出朝中最得力的战将狄青率军南征。当宋军来到今亭子时,发现这里真是个绝佳之处:依山傍水,与南宁府仅仅一江之隔,不管水路、陆路交通都十分方便!狄青急忙传令“停止前进”,让当时大量从山东随军而来的百姓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经过长久南下,备受艰辛,如今终于可以止息于这富饶理想的地方,于是,人们便将此处取名为停止。

由于停止位于邕江南岸渡船的横渡口,交通非常便利,人们逐步把象岭圩(今五象岭园艺场内)、谷行圩(今亭子村马驰坪水塘江口附近)、大圩头(今白沙村内)、鸡斗圩(亭子渡口一带)4个圩场集拢合并形成三日一圩的停止圩。停止圩成立后,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又是城乡交流的渡口,所以周边几十公里的苏圩、吴圩、那马、大塘、良庆、蒲庙、心圩、沙井、石埠、老口等等,甚至更远的横县武鸣和左右江一带的农民和商贩都将农产品、牲畜运至圩场交易!市场不断扩大,人流众多,自然也就带来滚滚财源。为了方便交易,人们陆陆续续搭建起一些简易的圩棚(亭)。后来,人们便取停止的谐音为亭子!

虽然历经风雨沉浮,但亭子在近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基本属于江南的经济中心地位。直到十几年前,每到亭子圩日,依旧商贾云集、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现在的亭子在商业方面虽已不像先前那样辉煌,但声名早已深入人心。

这两年政府投巨资新建成亭子旅游码头后,更是成了网红的打卡圣地!希望政府好好的规划,让亭子重展雄风!

亭子,永不停止!

抗战时,大批日军进抵运河北岸,集结抢渡,国军十二门重榴弹炮快速在运河南岸布阵放列,郑洞国感觉这是最好的杀敌机会。

郑洞国于1903年1月13日出生在湖南石门,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后,于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战况危急时,他身穿白衬衣,挥手枪带队反冲锋,压制敌人夺回阵地。

1938年3月,郑洞国昼夜兼程地从河南赶到徐州,日军第十师团已攻陷滕县,川军第122师王铭章师长以下两千余人全部阵亡,郑洞国指挥部队火速开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集中。

此时,大批日军已进抵运河北岸,正积极准备渡河南犯。郑洞国率师主力赶到运河南岸的利国驿,立即与敌人隔河交战。但日军凭借强大炮火,集结抢渡。危急间,郑洞国急招重榴弹炮营赶到,立即命令放列射击,十二门大炮齐声怒吼,一排排炮弹落在渡口和运河中敌人头上,日军死伤数百人,遂放弃渡河打算。此战大大缓解了危殆的战局,为我军调动兵力合围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8年,郑洞国任第五军荣誉第1师师长。1939年12月4日,日军攻下昆仑关,控制了南宁北通内地的两条交通道路的要隘。

国军决心收复南宁,担负对昆仑关实施正面进攻的是第九十九军和杜聿明的第五军。第五军下辖戴安澜200师、郑洞国荣誉1师、邱清泉新编22师共三个师。

1939年12月17日拂晓,郑洞国从北路率荣誉第1师像尖刀一样扎进日军纵深阵地,邱清泉新编第22师迂回攻占五塘、六塘,切断了昆仑关日军退路。12月20日,戴安澜率第五军第200师增强昆仑关方面攻击力量。

日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密集炮火顽抗,激战数日后,郑洞国荣誉第1师血流成河。他和戴安澜联合向杜聿明提出,要求白天侦察地形,晚上发动进攻。

在持续一周的反攻中,中国军队对昆仑关的包围圈不断收缩。12月29日,第200师、荣1师、新编第22师与第159师等又再次发起强攻,不断将日军逼退。

戴安澜亲自跑到炮兵的前沿阵地去指挥,命令炮兵校正目标,集中打掉敌人炮兵。一发炮弹落到他的背后,弹片一下从肩胛骨穿过。戴安澜负伤,但继续留在阵地上指挥战斗。

郑洞国感觉,经连续进攻,日军已处于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仅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敌人弹药给养尤为困难,已陷于绝境。他看到不少横卧在山野上的被我军击毙的日军尸体,衣衫破烂,有的甚至只着一条短裤,浑身肮脏不堪。在国军的沉重打击下,这支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钢军",士气正在消失。

1939年12月31日拂晓,杜聿明发起总攻令,第五军在炮火支援下向昆仑关发起最后冲击,郑洞国率荣一师冲上昆仑关,困守多日的日军终于抵挡不住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1940年1月1日上午11时,第五军肃清全部日军,占领昆仑关。

之后,郑洞国又率荣誉第1师 与邱清泉新编第22师,联合攻占了441高地。

昆仑关一战,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第42联队长坂田原一和第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第1、2、3大队的长官均被中国军队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4000余人,被俘160余人,被缴获的物资不计其数。 郑洞国感觉,能在一次战役中击毙如此之多的日军将领,这为抗战以来所少见。

这次战役,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五军伤亡11100人,其中阵亡将士达到5600人。

为了祭奠在昆仑关战役中列国的英烈,杜聿明会同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在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书写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日军失去昆仑关要地后,紧急抽调广东的第18师团和国内的近卫混成旅团增援广西,并从关东军抽调部分航空部队参战。1月31日,日军占领甘棠,并继续向北进攻,于2月2日占领宾阳。由于宾阳失陷,继续坚守昆仑关已无意义,且中国守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因此,2月2日,郑洞国荣1师随军全面北撤,在红水河以南占领阵地,以确保柳州。

日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补给困难,决定收缩兵力,郑洞国率军尾追日军,重新占领宾阳、昆仑关等地。到11月30日,日军全部被逐出桂南,广西全省重新成为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整个桂南战役前后历时一年,日军伤亡近万人,中国军队伤亡近3万人。

此战后,郑洞国又参加了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于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任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于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抗战名将郑洞国于北京去世,享年88岁。

1949年12月28日,在进攻昆明失败后,国民党军陆军副总司令汤尧召集李弥、曹天戈及第8 军师以上军官开会,商讨下一步的对策。

会上,云南省主席李弥首先提出北上川、滇、康边境,向胡宗南靠拢的方案。但多数人认为,眼下胡宗南已是自身难保,靠他不但救不了命,反而会为其所利用。况且川、滇、康边境一带人烟稀少,官兵衣服单薄,无以御寒。随军眷属也不堪拖累,恐怕到不了西康,就已四处逃散,所剩无几。

这一方案被否决后,李弥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即大胆穿过呈贡,直奔滇南,立足蒙自、开远、建水、石屏一带。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有铁路、公路,蒙自还有飞机场,可以在这里与解放军进行最后决战,以“确保滇南,控制昆明,左右川康,建立西南的陆上基地”。如果抵抗不成,则利用蒙自机场空逃台湾,或沿滇越铁路及其以西道路逃往越南、老挝和缅甸。

这个方案得到汤尧和新任第8军军长曹天戈的赞成,汤尧随即下令,第8军、第26军撤向滇南。当时,第26军位于蒙自、开远、个旧地区,第8军位于建水、石屏、曲溪等地区。这两个军损失很大,加起来只有3万余人。

撤至滇南后,汤尧指挥的国民党军残部内部在撤留问题上意见不一。余程万(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原第26军军长)、曹天戈等人主张将部队空运海南,再转运台湾;李弥则主张第8军留于滇南,开辟滇西,继续周旋。

鉴于汤尧集团意见不合,蒋介石下令,让参谋总长顾祝同于1月5日将汤尧、李弥、余程万三人召到台北,以统一意见。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顾祝同确定如下部署:(一)第26军,即利用蒙自机场撤运海南,尔后船运台湾。第26军在撤运前,将该军所有武器、弹药、器材、马匹、车辆等装备交第8军;撤运完毕后,蒙自机场交由第8 军接管。(二)以第8军为基干,扩编为第8兵团,继续留驻滇南,并极力向滇西发展,建立新基地。(三)第8兵团下辖第8、第9军,汤尧兼任兵团司令官,曹天戈兼任兵团副司令官,第170师师长孙进贤升任第9 军军长,仍兼任该师师长。(四)第26军撤运前,归第8兵团统一指挥。

蒋介石、顾祝同的如意算盘是:让第8军 、第26军在南盘江以南地区占领阵地,并在南盘江北岸建立桥头堡和据点,阻止解放军南进;李弥则派人深入滇西,纠集武装,准备最后顽抗。

与此同时,解放军陈赓兵团(二野四兵团)开始向滇南疾进,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歼灭汤尧指挥的残军。

陈赓兵团进入云南的消息传到滇南,汤尧故作镇定地部下训诫说:“目前共军主力离滇南还有近千公里,从贵州出发的一路已有退兵的迹象,只有一些‘土共’和卢汉投共的那点杂牌军,决不是我们的对手。因此,坚持滇南数个月,绝对没有问题。即便共军逼近,只要我们守好蒙自机场、看好滇越铁路,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就在汤尧放大话的时候,从1950年1月1日开始,解放军第13军第37师在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率领下,自广西南宁地区出发,犹如一支利箭,向千里之外的滇南蒙自、开远地区疾驰而去。

第37师半个月前进近千公里,于1月15日到达蒙自以东,接着绕过国民党军第26军警戒部队,直捣蒙自机场,并于16日晨攻占机场,歼灭国民党军第26军第193 师、第93师各一部,缴获飞机两架,切断了汤尧从空中逃离的通道。

与此同时,解放军第38军第114、第151 师也急速隐蔽西进。1月16日,114师攻占曼耗渡口,控制了国民党军架设的浮桥。同日,第151师主力逼近到蒙自南侧。至此,解放军完全控制了蒙自以南的交通线,封闭了中越边境,切断了汤尧集团从陆上南逃出境的通道。

蒙自机场的突然丢失,使汤尧顿时乱了方寸。国民党军第26军空运至海南的计划已无法继续实施,汤尧急忙下令各军向元江以南撤退。

26军军长彭佐熙率该军余部仓促南撤,汤尧又命令第8兵团部及第8军主力从建水、石屏地区向西撤退,经元江、墨江进入普洱、思茅地区,与李弥纠集的反动武装会合。

2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到达元江东岸的铁索桥附近,国民党军第8军第170师先期逃过铁索桥。因害怕被追歼,该师师长孙进贤下令将桥炸毁。

22日下午,汤尧、曹天戈率部逃到元江东岸,企图过桥逃跑。当得知第170师已将铁索桥炸毁时,曹天戈暴跳如雷,当场宣布:过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第170师师长孙进贤就地正法。

汤尧见过江无望,即率部沿元江东岸南逃。解放军追击部队于23日将汤尧集团主力包围于红土坡、二塘地区。

24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总攻,经过8小时激战,国民党军第8兵团部及第8军残部全部被歼。汤尧、曹天戈等6000多人被俘。

汤尧被送到解放军第37师师部后,师长周学义问:“汤副总司令,想不到会有今天吧?”

汤尧叹了口气,说:“想不到,想不到。按照中外军队的行军原则,步兵正常日行60里,最多也只能走80里,你们一天竟急进200 里,我根本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佩服,佩服。”

开国中将(156)彭明治

彭明治(1905-1993)湖南常宁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

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夏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军南下时,在三河坝战斗中负伤,与部队和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1936年6月入抗大学习。

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参谋长,平型关战斗后任685团团长。1938年冬,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率部2700余人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并扩编为苏鲁豫支队,任司令员,领导开辟苏鲁边抗日根据地。后任教导第1旅旅长,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7旅旅长,率部参加建立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反“扫荡”作战。参加过曹甸、保安山、黄疃庙、山子头、淮安等战斗。1944年9月率部开赴淮北,支援第四师对日伪作战。

日军投降后率部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7旅旅长,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9年初任四野1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四保临江、平津战役。后随军进军华中、华南,先后参加宜昌、沙市、衡阳、宝庆、广西等战役作战,广西解放后,又兼任南宁警备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和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6月任驻波兰大使。1952年5月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57年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人民日报:彭明治屡建战功敌胆寒。

洪学智:彭明治英勇善战,功垂史册。

王秉璋:彭明治南征北战,赤胆忠心。

致敬彭明治中将!!!

深切缅怀彭明治中将!!!

今天继续读《阅读的方法》:

一个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能有多少种人生选择?追求功名去当官?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当一名私塾先生?抑或是仿照陶渊明,退隐田园?想来无非是这些了。

但是,在明朝后期,南直隶的江阴县,有一个叫徐霞客的人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选择到远方去看看。

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一岁正式出游,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十三岁最终归家,徐霞客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至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天津蓟州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直到晚年“两足俱废”才罢。

这样的奔波,有什么价值呢?当时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只能称之为“奇癖”。

[烟花][烟花][烟花]

只有徐霞客自己心里最清楚。下面这段话,是他临终时说的。

汉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转引自〔清〕张潮:《虞初新志》

张骞凿空,是为汉帝国开辟西域;玄奘取经,是为求得佛法;耶律楚材为成吉思汗贡献西征大计,并随军西行。这三个人虽然也走得很远,但都有特定目的。而徐霞客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一根拐杖两只鞋,我走那么远,也能和这三个人并列,成为中国人里面走得最远的第四个人。我死而无憾啊。

[烟花][烟花][烟花]

徐霞客一生苦行,可能是为了见到山川奇景,也可能是为了知识,还可能是为了争取历史地位。但他应该没意识到,他给后人蹚出了一条路,从此世间就多了一种重要的选择。

还记得一封著名的辞职信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没有徐霞客以及历代远行者创出的先例,很难说今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勇气。

公元1392年,周德兴的儿子周骥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仗着自己是勋臣之子,竟然潜入宫中染指宫女。朱元璋闻迅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周骥连同他父亲周德兴一同凌迟处死,所有财产充公,结局凄惨,令人喟叹!

周德兴,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名将,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不过,在大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中,周德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可以说,在与朱元璋开创大明江山的众多文臣武将里,周德兴不仅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只有周德兴是唯一一个,从少年时期就和朱元璋厮混在一起的人,两人是穿着开裆裤,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正因如此,朱元璋对他的感情,自然与他人不同。

公元1353年,朱元璋以郭子兴部将的身份回自己的家乡征兵,一下子就招了包括"淮西二十四将"在内的七百多人,而周德兴和徐达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

从此以后,周德兴一直追随在好友朱元璋左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百战成名。

不久之后,周德兴就跟着大部队,打下了滁州、和州两地。紧接着,周德兴又跟着朱元璋渡江,屡立战功,得以被封为了左翼大元帅。

周德兴多次随军拿下了金华、安庆等地,取得了援救安丰等战斗的胜利,紧接着又跟着徐达,拿下了几座城池。取金华,击安庆,援安丰,克庐州,打赣州,取吉安,战高邮,他参与了诸多关键的战役,累战功任湖广行省左丞。

从随朱元璋渡江,经略江淮开始到大明建国。周德兴因为作战勇猛,更兼有朱元璋的发小的身份,一直为朱元璋所重用,是他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也是朱元璋身边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等到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周德兴也因功被册封为了江夏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世袭罔替,并且还得到了一张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

大明王朝建立后,周德兴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享受繁华,而是一直奋战在一线,可以说,哪里有叛乱,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周德兴的身影。湖南、广西、五溪等地的少数民族叛乱都是都周德兴平息的。

同年,慈利土酋勾结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周德兴奉命征讨,一出手就平定了叛乱。

仅一年后,受命伐蜀地的明玉珍,周德兴辅佐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当时攻打保宁时,汤和行军十分缓慢,而周德兴则独自率军攻克保宁后,汤和才慢慢悠悠地到达。

蜀地的叛乱平定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朱元璋当面批评汤和而表扬了周德兴,把平蜀地的功劳都归于周德兴,甚至曾直言汤和的功绩都是靠周德兴所得,奖赏了周德兴。从此,朱元璋开始把很多平定内乱的工作都交给周德兴,对其十分信任。

周德兴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对于朱元璋交代的事,也是尽心尽力。一年后,周德兴被任命为征南左将军,辅佐邓愈征讨湖南、广西的叛乱。

周德兴带领部将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鸾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平定广西,功劳显赫。

朱元璋大喜,对自己发小的表现,感觉很有面子,于是破格奖赏了他许多宝物,并让周德兴立府,行大都督府事。

公元1385年,五溪发生了叛乱,周德兴虽已年老,但主动请求前往平定。朱元璋得知非常欣慰,并专门写了表扬信,夸赞周德兴是古代的贤臣猛将。

两年后,福建倭寇侵扰。大明朝的文臣武将,在朱元璋的几次朝廷大清洗后,已是所剩无几。

此时,朱元璋便想起了发小周德兴,因此高龄的周德兴奉旨前往,并通过妥善的安排,为大明构建了完备的御倭防线。

胡惟庸案事发后,朝廷中的很多功臣都被牵扯进去,而周德兴依旧安然无恙,而朱元璋也看着其他功臣的相继死去,便对活着的周德兴十分亲切,让他去福建管理事务。还赐给他两千锭钞,让他修建坟茔和神道碑。

与汤和的谨小慎微不同,周德兴性格比较直爽,有时候甚至不拘小节到了放肆的地步。不过,即使是生活方面开始自我放纵,可朱元璋却没有计较,还下诏宽恕了他。

朱元璋虽然杀功臣无数,但他对周德兴还是十分仁慈宽厚的。在朱元璋心中,唯有汤和与周德兴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他是真心想让自己的两位发小永享富贵的。

正因如此,周德兴回归濠州钟离时,朱元璋赐予了他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钞千锭、文绮三十疋。这对出手向来小气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大手笔。

原本,周德兴是可以寿终正寝的,但怎奈他因为治家不严,最终令他的后半生栽到了自己的儿子周骥手里。

众所周知,后宫中的女人,不管是嫔妃还是宫女,那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周德兴的儿子周骥竟然敢果然与皇帝抢女人,也难怪朱元璋会忍无可忍。周骥此举,可谓是彻彻底底把老爹周德兴给坑了一把。

事发后,朱元璋勃然大怒,这下面子丢大了,也顾不得兄弟情分了。于是当即下令,将周德兴一家上下全部诛杀,所有财产充公。

周德兴因子被杀,看起来很冤,其实一点也不冤枉,毕竟子不教父之过。周骥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多多少少都是耳濡目染了周德兴的行事作风。

虽然朱元璋生性严苛,对文武百官都比较暴虐,但是对发小周德兴他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周德兴的惨死,要怪就只能怪他自己作死。

感动!今天去参观重庆市美术馆,看到这里有一座雕像,如下图所示,雕像的名字叫《中国孩子之最小志愿军——愿做一株报春花》。

雕像的原型是年仅10岁的最小女志愿军刘军,雕像是真人等大。刘军是一名文艺女兵,和其他的文艺兵一样,英勇奔赴前线,用她们的天赋和热情,去温暖志愿军战士的心。

雕像的作者是西南大学的雕塑家石富老师。石老师在做这个雕像的时候,还与已是奶奶的刘军进行了交流。

刘军:1942年1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1950年1月在广西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四军文工团(原四十五军)。1951年初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停战后回国,被送到南宁市地方学校念书学习。

下图五是当志愿军时期的刘军,下图六是现在的刘军。不管是哪个时期的刘军,我们都要叫他一声英雄刘军。#重庆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75579/
1
上一篇安徽公务员借调(关于公务员借调问题请大家给点建议)
下一篇 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公务员考试什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