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绩如何呈现?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按照等级计分:
第一步,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
第二步,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考生和家长可能会问:同在一个赋分区间,但原始成绩不同的考生,最后到底赋多少分呢?这里面有一个赋分对应的准确计算公式,我们用案例来说明一下:
假如小张物理考了75分,小张所在原始成绩区间的最高分为78分,最低分为71分,对应的等级为B+,转换分数区间即为81-90分,那么小张转换后的等级成绩是多少呢?具体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假设小张转换后的等级成绩为x,(78-75)÷(75-71)=(90-x)÷(x-81),计算出来x=86.14≈86分(四舍五入取整数)。
这样计算出来后,原始成绩不同的考生,即便在同一区间,赋分后成绩也会相应拉开差距,并不改变原始成绩排名。
经过等级赋分后,各科之间的分数就可以横向比较了,这样选择不同科目组合的考生就可以公平竞争了。
注意:在外省取得的等级考试科目成绩无效,需在我省重新参加考试。
什么是新高考改革下的赋分制?
赋分制是按照你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
例如:1)卷面满分为100分;2)成绩分为21个档位。
举例说明:比如第13档,就是从排名前71%(前13档的人数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数,最终成绩定为64分。赋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师生“吐槽”最多的一项政策,其实,这是为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无奈之举。
原因一:选考科目可能的组合太多,学生之间不方便直接比较。以前的学生无非文理两类,在各自范围直接算总分,很好比较。但现在改成的六选三有20种组合方式,二选一加上四选二有12种组合方式,高校在录取时,理论上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比较的考生。
原因二:同一个学科,如果有两次考试,每次的难度也可能不同,这样成绩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数进行比较。
有些人会问了:英语也是两次考试,为啥不实行赋分制呢?答案是,英语属于能力型学科,而且难度系数比较容易控制。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表明,同样一个人,在英语水平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做难度系数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两套英语试题,成绩相差是不大的。
山东艺术生的专业成绩出来很长时间了,讲一下它的综合分计算方法:
专业分*1.75+文化分*0.3=综合分
赶快预估下自己的高考成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