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08河南公务员申论(2015河南申论)

读《庄》杂弹第八:《齐物论》的章旨与核心概念 1 昨夜重读《庄子﹒齐物论》,以陈鼓应所著《庄子今注今译》为底本,杂参俗本。陈著历时7年,后几经修订再版,2008年中华书局之再版是作者最满意的版本。此书校勘、

读《庄》杂弹第八:《齐物论》的章旨与核心概念

1

昨夜重读《庄子﹒齐物论》,以陈鼓应所著《庄子今注今译》为底本,杂参俗本。陈著历时7年,后几经修订再版,2008年中华书局之再版是作者最满意的版本。此书校勘、训诂、章句都堪称上佳,还遴选历代名贤的集解和当代庄学研究大家的评述,也有自己的研究意见。读此书眼界便上一层,学养便进益一层,方知读书问学需要访名师,求正宗,所谓学海朝宗是也。古人所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味甚是!读书一道,一味独参必入野狐禅;学非正宗,旁门左道,易流于邪僻。深感好书如醇酒,滋味绵长,愈品愈香;如佳人,姗姗可人,越看越爱。庄生的妙文配上陈氏的注译,堪称二绝。

2

旧读《庄子》只见故事血肉,未见骨干,今见骨干,或未见精髓。 每一读之,无不叹服庄子的绝伦文才、惊为天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绵密的哲思。两千年前竟然有着如此博大精深、诙诡奇谲、泽被后世的原创思想,轴心时代的那些像庄子一样的思想家们简直是令人惊异的神迹!

3

《齐物论》包括齐、物论(人、物之论齐同观)、齐物、论(申论万物平等观),凌轹百家,独标齐说,旨在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从个体生命意义来讲要去除“成心”,打破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从文化意义来讲,庄子的相对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宽容、吸纳、和同思想,不同于西方以基督教一神论宗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哲学,西方这种强调绝对真理、自我中心主义思想隐含暴力的必然,它对异质文化很难以认同,行动上往往采取打压、征服。庄子的齐物论摒弃二元对立,主客分离,人我疏隔,这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的文化碰撞提供了解决思路。当今的时代,各种文明互相碰撞、交流,只有融进庄子的齐同思想,打破各个文明的自我中心论,共融共进,才能创造出全新的世界文明和世界新秩序,否则世界将面临的是黑暗与崩溃,倒退与战乱。

4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的很多重要概念,甚至是核心概念。

1) 真君/真宰(即是“吾丧我”之“吾”)

2) 丧我。3) 成心。4) 两行。5) 以明

6) 物化。7) 道枢。

8) 寓诸庸(庸,通“用”,寓诸庸,指不重是非彼此的区判,而重各自的功用和独特价值。其理论模型的概念关系大致如下:“真君”是一切的根源、道本体和万物主宰,“成心”是现象论和对世人心理现象、行为现象的病理分析,“丧我”是目标精神境界,“两行”是认知论模式,“以明”(即以明静之本心)和“寓诸庸”是方法论,“道枢”和“物化”是道本体的在现象世界的体现和运行。《齐物论》也涉及到了很多哲学命题:宇宙的起始论,认知论,名言与实存,主、客二元同一。其中很多洞察知见异常深刻,出语便成经典,为万世不刊之论。有些地方也颇为烧脑,幸好有历代先哲和时贤的注解可以参酌,此处对陈鼓应先生表示特别的感佩与敬意。庄子的相对论不是要混淆和抹除世界的差异性,而是要在哲学上和心灵里求得精神的悠游,让人们精神上培养出一种对现象世界的超然态度而非凝滞于物质世界的泥潭,不要让人类的认知障碍和物欲丧失了自性本真和精神自由。那些简单套用西方哲学术语的庸俗哲学论者,将庄子的思想指斥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哲学森林的滥伐者,是没有真正体味和读懂庄子的哲学思想的。

5

《庄子》行文汪洋恣肆,看似天马行空,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思路和文字肌理。《齐物论》的结构安排也是如此,以下是陈鼓应先生的解析可为参考。

全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劈头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述自然的音响。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提出“照之与天”的认识态度。第四章,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给予外界的偏见。再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第五章,再度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第六章,例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第一个故事“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与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第二个故事“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申说价值标准不定于一处,并指出人群习于“人类自我中心”之非。第三个故事“瞿鹊子问乎长梧”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篇末第七章,例举两则寓言“罔两问景”一段,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胡蝶”一段,写“物化”之旨。

6

人生不要被物欲矮化,心灵不要被语言异化,思想不要被成见固化。今天读庄,不仅可体察个体生命的意义,追寻自由的真谛,更为我们找到一把解开全球化时代所提出的文明命题的精神钥匙。庄子既是古典的,也是维新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前瞻的;既是精神的,又是现实的。

昨天晚上将高鹗续写的《《红楼梦》》看完了,高鹗是从第81回开始写的,而《红楼梦》的第80回好像是香菱受贪夫棒,是被夏金桂安的套。

81回到120回的小说情节容易看懂,扣人心弦,也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高鹗在传播《红楼梦》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2008年用DVD碟听百家讲坛《刘心武论《红楼梦》之秦可卿之谜》,刘心武老师在里面说高鹗续书没有完全的领会到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原意,《周思源也论《红楼梦》中》周思源说《红楼梦》的后80回写的这么好,肯定不是高鹗续写的。

高鹗要是听到这些话估计只能一声叹息:我太难了!,我刚刚到底做错了什么吗?说续书不行埋汰他的大有人在,说续书太好又怀疑不是他续的也大有人在。怎么做都是他高鹗的错。

今年看的两本重量级小说,一本是《百年孤独》,看第2遍,还有一本就是《红楼梦》,《红楼梦》我就不知道是看多少遍了,至少是第4遍或者第5遍了吧,甚至可能更多,因为《红楼梦》不仅仅是通过书籍来看,还通过喜马拉雅音频来听,通过其他渠道也了解了不少《红楼梦》的知识。

本次阅读《红楼梦》是从《红楼梦》原著开始看的,看到《红楼梦》大约第42回的时候突然觉得我为啥不看看脂砚斋批注版的呢?

不是说脂砚斋批注版的写的多好,而是站在同一时代的旁观者冷眼的角度批注的,看看肯定是有收获的。于是我就在网上下载了,从42回开始阅读。

到第80回以后就没有脂砚斋的批注了,也没有曹雪芹的原文了,第81回我就没有看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了,而是看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后28回。

刘心武为何又只续写28回呢?是他的精力不够吗?是他的研究只限于这么多吗?

不是,刘心武也是属于大红学家,他研读曹雪芹的原作、高鹗的续书、脂砚斋的批注和周汝昌老先生的研究,对《红楼梦》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红楼梦》总共是12个大的章节,而每个大的章节分成9个章节,12×9就是108回,曹雪芹的原作只剩下80回,所以他续书后28回。

刘心武认为每9个章回为一个小节,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个其实是很有争议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很灵活,很多年前就有一句话叫做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也说过,语文这个东西就是很灵活的。说老实话,第1次听到语文灵活就是1998年我上初二的时候。当时的我看来灵活的应该是理科,文科和灵活不沾边,比如历史、政治的把它熟读并且记忆之后就能拿到高分。

这其实仅限于是初中的历史、政治,到了高中之后就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要有独特而正确的理解才能够论述出点子。

这就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和申论,你说哪一科难、

行测是难,你要算不对的话你就得不了分,申论更难,申论不形成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思路,看再多的范文和材料,最后脑子里都是一串浆糊,得分就只能是四五十分,根本不可能得高分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74681/
1
上一篇1993年 公务员(1993年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
下一篇 公务员利益合法(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牟利)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