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没落
某论坛有人问道:“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发现温州这边招工特别的艰难,有些人才交流点负责招聘的人居然比来面试的人还要多。不少有一定规模的人才交流中心,前来找工作的人屈指可数。
记得三十年前全国都向温州学习的,这里的工资也是全国之最的,怎么现在变成没人愿意来温州了?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温州真的没落了吗?如果没落了那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十年前全国向温州人学习,这是真的。但学他们什么?学的是他们的创业精神。直白一点说,学习他们的胆大。
改革开放的初期不少人是看不起个体户的,看不起办企业的人。当然,看不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资本家在喝工人的血。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直是伟大的组织这么宣传,以及也是这么干的。要知道的是,当时割的可是资本主义的尾巴,那时有不少胆大的创业者还时不时的被抓进去劳改。
在这样的环境下温州人依然前赴后继地敢为天下先,怎么地也要自己当老板。这不,不少温州人嘴里高喊着,宁做创业的牛不做打工的狗。所以,温州人的创业血性相对来说的确比其它地方要强烈不少。
对个体户的改观还是章华妹获取了央视的邀请,参加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评选的活动。为什么邀请她?因为章华妹申请了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下整个温州沸腾了,个体户也是上得了台面的了,也是风光无限的了,加上这些个体户的的确确挣了不少的银子。
当时不少的个体户一天的收入就超过国营单位一个月的工资,所以就是被人看不起(看不起的本质是一种嫉妒),也依然让这些人热血沸腾。
加上温州人的家族意识的强烈,一个人成功了带动了整个家族的致富,所以在这种的模式下造就了温州的繁荣。
说了这么多依然没说到温州快速崛起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其实温州的繁荣只不过是经济时代下的产物罢了,也就是经济学家口中所说的扫金时代,这个时代只要人勤快一点,只要人胆子大一点,就能获取大量的财富。
虽然是时代下的产物,但也得承认他们的敏锐眼光以及创造财富的胆略。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你就是站在飙风的正中心你也依然感受不到半点的风口。
温州快速崛起之后为什么在这三十年中逐步地走向没落了呢?这里面有主观的原因与一些客观的因素。也就是在大环境下人口的红利逐步的消退,加上外贸基地的传移到东南亚,导致不仅仅只是温州这一地方的衰退。
当然,但在同等的条件下,相对来说温州的衰退比较迅猛。也就是三十年前不少人首选来温州这边发展。可现在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首选的应该是北上广吧?
快速衰退的本质之一就是小农思维,也就是挣到钱了第一个就是存银行。当然,也有一些聪明一点的变成不动产之类的。直白一点说,掘到第一桶金或说挣到钱的时候并没有对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说人话的就是,依然当成小摊位的经营模式。
这种的理念不可能对企业进行设备上的更新以及管理上的变革。总之,凡是投钱的事情一律不干。当然,实在没办法了,也就是不对设备进行更新的话产品就不被市场接受了,这时候温州的企业不得不被动地的变革了。
而北上广是主动的变革的,关键的是他们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才吸引这块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主动变革,一个被动的变革,这必然导致这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的拉大。
家族企业的优点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高,以及通过这模式带动整个家族的致富,可另一至命的缺点外来事物不容易在这环境中存活。
也有不少企业家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可花重金挖来后因为没有让人才存活的土壤,最后变成了温州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是三十年前的一些经营手法。
再一个堤防人才这块温州这边的企业也是全国之最的地方,也就是不少人才取得一点成绩之后,这时候的人才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企业家们就认为这些人才要谋逆了,于是举起了无情的屠刀。
一个主动变革,一个被动变革,一个吸引人才,一个提防人才,这时间一长,必然拉大他们之间的差距。
最后,不管是温州的没落,还是其它地方的没落,其本质就是思维上的一种没落。
昨天下午,听人事小张说,面试了一个35岁的设计师,经历、行业背景都挺不错,薪资只要求9000元,本来觉得捡到宝了,但陈姐私下说:这种人一看就是职场老油条了,工作了十几年,工资要的越少,越不能随便招!
我们公司是做房产的,普通的员工薪资也就6000元左右,管理层大概在12000元上下,当然也分部门,至于绩效、奖金什么的,并不算在工资内。
所以听到说只要9000元,我也差异,觉得开价挺低的。
我说,你没问问原因吗?小张告诉我,之前的老李不是跳槽去了温州嘛,走的太匆忙,这才招聘的有点急。
周一收到这份简历时,当时就觉得挺合适,不仅有多个项目从0到1的经历,还在国内某知名房产带过项目,如果简历没问题,年薪没个30万,根本招不到,所以听到对方只要9000元,自己简直欣喜若狂。
不过面试后在部门内讨论时,陈姐说,公司招的做设计毕业生,做个两三年,月薪就能有7000元了,有个7年的经验的,10000元也很正常。
但这个应聘者,今年都35岁了,还有在大公司这么丰富的经历,却提出只要9000元,要不简历造假,没底气不敢提薪资,想糊弄过去,要不就是有什么猫腻,没告诉我们。
小张告诉我,陈姐也没多问,面试后直接就把人家给拒绝了,还想着要不要问问老板,陈姐说,老板出差,这种小事不用汇报,继续再招,开价低的管理层,一概不要。
今天上午刚到单位,就听说老板大发雷霆,说自己找来的人,只不过走个过场,竟然还给人拒绝了,让人事想办法善后。
我和老板关系不错,就打电话问他怎么回事,原来,这个来应聘的人,是老板一个兄弟推介的,他自己就有设计工作室,但老板说自己最近缺个设计负责,他兄弟就把这个人介绍给了老板。
9000元只是场面上的薪资,不同于其他设计师的是,他私下是参与项目提成的,而且只帮老板做完新项目就走,所以看上去工资并不高,也是为了不想引起内部的矛盾,没想到人事竟然不开眼,还把人家给拒绝了,弄的现在很尴尬。
说真的,我当年工作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我也是内部关系进的企业,也差点闹出乌龙,不过关于人事部对招聘的‘偏见’,我真有点自己看法:
01、对高薪的刻板印象
比如陈姐觉得职位高,理所应当就应该开高薪,但真不一定。
我说个我自己哥们的事,当初他从北京裸辞时年薪32万,不算高,但也不算差,回到老家后,第一份工作为了平稳过渡,直接降档到12万。
他告诉我说,这没啥大不了,与其心理不平衡,更愿意先从市场基准情况切入,进行工作状态衔接,反而是左顾右盼,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机会。
02、中年身价的定势思维
不是所有人,都走的是直线上升的职业路线,也不能说,到了35还没达到薪资多少,就是老油条。
比如有的人因为专业关系,做了十几年会计,但其实自己并不喜欢,更提不起劲头去做什么主办会计等,那么一份基层工作,能做到80分,拿着基本工资,他就很开心。
工作之余,有些人还有副业,因为喜欢和投入,很多人副业比主业收入更多,所以每次跳槽,不一定都要求高薪,反而当个不起眼的基层员工,他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也不会因为水涨船高的工资被新人pk下去。
这时,提出基础薪资,在中年危机爆发的现在,我看来反而是很聪明的做法。
03、不为人知的入职背景
就像我这样的、还有刚被人事拒绝的这位哥们一样,你看到的是漂亮履历和不相符的薪资,但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来。
我当年进一家公司时,就是老板直接带进来的,所以薪资不是关键,主要是看未来发展。
所以,社会有一些‘小心眼’的看法,觉得35岁就应该做管理、35岁就应该高薪,但尊重不同人的多样性,先别急着下定论,才是智慧的,不然就像人事部这次遇到的事情一样,自以为聪明,反而现在还要赔笑脸,去把人家请回来。
你们觉得35岁,不做到管理就很丢人吗?不开高薪就是没能力吗?#职场真实故事计划# #微头条日签# #职场达人炼成记#
2023年温州龙港市事业单位招聘30人公告【编制】
报名时间:2月6日9时—2月10日17时
笔试时间:2023年3月4日上午
笔试科目:《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
详情查看: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