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节假期结束,重庆迎来了复工和招聘这两个沉重的日子。京东方、金康华、M5文杰大学城新兵、AT
最接地气最贴近实际工资水平,31个省市平均工资出炉!那么在重庆,公务员划为国企,平均年薪101670,基本是真的!当然,这是在公务员和国有地铁公司之后的平均水平吧? ! ......在民营企业中,重庆的平均年薪为59,307。这大概是年薪10万、3万的平均水平,比较现实!
事实上,重庆的民营企业年薪大多在3万到5万元……少数是8万到10万元……超过10万元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参与也能独立统计平均工资。
重庆的公务员好像是吃大锅饭,所以重庆主城区的公务员似乎远不及苏州和成都……然而,在大重庆,公务员,每年的人数(所有工资、福利等),估计平均下来,还有15万左右吧? !职业编辑,也许低一点? !
但是,非民营的,既有公务员,也有国企……重庆很多国企的基层员工或职工,收入仍然很低。轨道公司,你看人家,很多月薪3000多? !
主要是国有企业,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所以,重庆非民营单位的工资,平均只有10万……
民工返乡高峰和复工高速的车流量那么大,也没出现过这么厉害的车祸!
说到底这个时间段在高速上跑的基本都是公务员或者教师等悠闲的人群,这样的人都比较自我!
“铁饭碗”在疫情过后还会继续吃香么?
一场疫情,让各行各业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多少曾经在外企工作或者自己做生意的朋友们,从之前人人羡慕沦落到后面的跌落神坛。不能复工,意味着没有收入,每个月的房贷、车贷、生活开支,让大家意识到还是有一个“铁饭碗”的工作才是真的香。
其实不难发现,在面对这场全世界疫情的这段时间里,只有手握“铁饭碗”的公务员们可以从容面对,根本没有在慌。至于为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管能不能复工,该发的工资不会少,没有了经济上的压力,自然可以从容不迫。
想当初我们身边充斥着的“没本事的才去当公务员”的论调,慢慢不再有人提起了,转而变成了“还是铁饭碗香”!
如今疫情已过,各行各业都开始重新出发,这个时候,大家羡慕铁饭碗的这股风潮还会持续多久呢?
刚看到有大神预测,2023年,我国社会将会发生的6大变化:
1、就业压力将会降低,工作将会更加好找。
疫情期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倒闭了不少企业,即便存活下来的,不仅招聘少,而且为了缩减开支,甚至还会大幅裁员,即便招聘,开出的工资也不高,所以大家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就不一样了,疫情管控已经全面放开,再加上前段时间大幅度的群体感染,如今咱们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势必会全面复工复产,肯定需要人手,就必然会进行大量的招聘,而且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势必还会开出高工资。所以春节过后,有需要找工作的人一定要抓住这波机会,争取找到一份让自己让家人都很满意的工作。
2、公务员、事业编制越来越吃香,考公考编竞争会越加激烈。
疫情暴发之前,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创业挣大钱,随随便便投个什么项目就是几十万,当时正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挣钱很容易,大家花起来也不心疼,即便亏了也没啥,随便出去找个活,一两年也就能赚回来了,可疫情之后,好多人心态就变了,不像以往那么有闯劲了,大家都渴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如此才能有保证。
新的一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体制内工作,体制内工作虽做不到大富大贵,但胜在稳定,福利待遇比较给力,更重要得多是,你只要不犯错,那就是铁饭碗,基本不会丢掉工作,吃喝不愁,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公考人数必将突破历史新高。
我一个同学,是在私企做销售的,他以前从来没有过考公务员的想法,但是前段时间他给我打电话却是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且已经买好了复习资料,甚至还报了个班,准备赶在35岁前拼一把,争取成功上岸,进入体制内。
3、社会经济将会迎来复苏。
疫情三年,咱们不是在被封,就是在被封的路上,根本没多少工夫发展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大城市经济增速好多都不到5%,这和疫情前动辄10%的经济增速完全不能比,各行各业实在是压抑的太久了,如今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压抑了足足三年的线下实体经济必然会蓬勃发展,疫情时代可以说是是线上经济时代,好多东西都需要在网上买,2023年这一状况将会发生转变,线下经济将会恢复生机,工作机会也会增加,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没了防控,大家赚钱也会更加轻松,大家手里都有了钱,不会再像2022年过的那么紧巴巴了。
4、房价持续走低。
这几年受到疫情影响,楼市陷入了低迷,大家都有目共睹,一方面是因为房价太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烂尾楼太多,不是买不起,就是不敢买,或者买了也是成为房奴,负担过重。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是将房地产定位为支柱型产业,最近这段时间,降房贷利率,降首付,各大城市放松落户等等一连串的楼市松绑政策也可以看出来,可问题是房价降不下来 ,再加上肆虐了几年的病毒,大家兜里都没钱了,所以好多人宁愿租房住,也不准备买房,即便刚需的,也会抱持观望态度,预计房价将会持续走低,想买房的可以做好准备了。
5、存钱将会成为习惯,超前消费将会被摒弃。
疫情爆发前,很多人都是大手大脚,挣一块想花十块,各种给自己加杠杆,我大哥就是这样,办了一堆信用卡,加起来信用额度几十万,每个月就是唰唰唰,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毫不犹豫,从来不在乎钱。现在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都不敢大手大脚花钱了,能少花尽量少花,能多攒就尽量多攒,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我一个同学,今年35岁,以前他和媳妇都是月光族,不过感染之后整个人就变了,现在已经学会存钱了,每个月至少存2000。
6、泛健康产业会备受关注。
疫情爆发前,为了给孩子给家人创造一个更舒服的生活条件,大家都在努力打拼,勤奋工作,几乎都不怎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这次阳过后,体格好的人可能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体格不好的人,可能需要一两个礼拜才能痊愈,而且痊愈后还会遗留各种各样的后遗症,这无疑会让大家意识到一个强健体魄的重要性,所以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预计未来一年,大健康产业泛健康将会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大家觉得分析的有道理吗?
兰州的政府领导您好呀!现在小区门可以随便进出,核酸检测点都是摆设,仓里只出不进,各场所也不看核酸。那么老百姓到底怎么办? 老百姓要吃饭啊!到底复不复工?打工族,服务行业,私营业主真的熬不住了[笑哭],你们公务员可是旱涝保收,还可以休假!替老百姓想想吧
这波疫情来得太突然,有点邪乎。
人们还没有从国庆节的欣喜中走出来,疫情就又来了,一下子又被封在小区里,单位里,学校里…………人们的心又掉进了无奈的等待之中,焦虑,烦躁,不安,失眠……,人们不禁要问,不是说“疫不过三”,这都几年了,疫情咋还不结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毫无准备。有的学校被封了之后,学生被封在寝室,不准下楼,吃饭都成了问题;有的商戸刚进一批货,准备出卖,现在实行交通管制,不让车辆通行,货卖不了,又要赔钱了;有的企业刚刚复工,现在又不得不仃产了……
道路上没有了车水马龙,商场里没有了往日喧嚣,学校里没有了读书声,公园里没有了欢歌笑语,工厂里没有了机器轰鸣,……一切又都仃下来了,又静下来了,而且静得吓人。
面对狡猾顽固善变的病毒,反反复复的疫情,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商人们没有了往日投资的冲动,小贩们没有了吆喝贩卖的勇气,货车司机们没有了争着出车挣钱的念头………。
好在有了应对前几次疫情的经验,人们学会了适应,一切都从容不迫。有的在和家人说话聊天,打扑克,一起商量着下顿该吃什么饭,其乐融融。有的在督促孩子按时上网课,不要荒废学业。有的在埋头复习,准备来年考公务员。有的在打游戏,玩手机,发消息,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和忧伤………
慢慢等待吧。疫情终究过去,繁华一定到来。
武汉第一高楼终于可以歇歇了。
没有无耻,只有无赖。
这次看绿地如何接招?
11月11日,一则中建三局向绿地集团发出的“催款函”显示,“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已于10月30日停工。停工的原因是开发商绿地集团拖欠施工方中建三局的工程款。
这并不是绿地集团第一座停工或缓建的摩天大楼,2016年绿地就曾陷入“23座摩天大楼停工”的争议当中。曾经,停工或缓建摩天大楼,被一些观点认为是绿地的一种策略。摩天大楼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投资大、维护成本高、盈利难,但很多省市都想要一栋摩天大楼最好是某区域的“第一高楼”来撑场面,于是,地方政府会将商业或住宅地块以配建价卖给建设摩天大楼的开发商,作为优惠政策的一部分。绿地的“摩天大楼专业户”发展逻辑,被认为是一边通过建摩天大楼拿商业或住宅用地赚钱,一边通过控制摩天大楼的开发速度来缓解融资压力。
然而,如今不一样。这次不是绿地主动缓建,而是拖欠工程款拖到连身为央企的中建三局都无力垫资,以向公众曝光“催款函”这样的方式来施压,绿地明显处于被动。“催款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绿地却没有回应何时支付款项并复工。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很焦虑,地产从业人员,年前公司裁员了一波,年后被调到一个项目,但项目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正式复工,感觉很迷茫。。
年后身边的同事也走了好多,有大幅降低薪资到国企的,有转行到物业的,有考公考编的,也有现在没找到工作的,而自己却不知道该去干什么,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时不时的会担心有天会失业,但却很难改变现状,只是利用工作闲暇时间看看书备考一建,最近几天也在考虑想尝试考事业编,觉得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和工资有事忙才觉得充实。
现在真是太卷了,30岁的年纪已经如此尴尬,感觉前途好渺茫,还要继续坚守在这个行业吗?同行的朋友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