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究生考试开考了,但又有多少人跟这个学生一样弃考了呢?
有人说,他只是借口阳性,有理由弃考了,但我更希望他是迫不得已放弃。谁不想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呢?备考一年也是很艰辛的,想要轻言放弃也真的不容易
#高校里的那些事#
记不清是哪一年,学校出台了个规定,1960年后出生的教师必须有博士学位,那时候在职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很少,于是大家纷纷悄无声息地考博。我是2002年考上的,印象中这个规定是在我考上之后的某年出台的。
我报过两次名,第一次是1997年,报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弃考了,至于理由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应该是没有压力吧,只记得当时其实连报名时间都错过了,还是通过我拟报考的那个老师补报的。
2002年,再次报考,报的是一所高校,这次坚定的报考是因为与我同系且年龄相仿的一个姐们已经先我一年读上博了,瞬间紧迫感爆表。

读博于我还是很有收获的,我是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年评上正高的。
要不是亲自见到过,我真不敢相信有人整整一年都找不到工作!!!
昨天来公司面试的一个男生,在他的履历里面,清楚地写了这样两行字:2020年,备考事业单位(已经弃考);2021年,找工作一整年未果”!
我始终不理解,再怎么着,找上几个月也应该找到工作了吧,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找不到工作,这个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 或许面试中的这些对话(部分),可以找到一些问题的原因。
1. 这一整年有去过多少家企业参加面试?
答:记不太清了,前前后后大约有100来家吧!
2. 为什么尝试过那么多机会,都没有找到工作,自己有分析过原因吗?
答:愿意要我的,我看不上,我想去的,人家又觉得我不太合适。

3. 什么类型的公司是你看不上,也是你绝对不会考虑的?
他回答的支支吾吾,遮遮掩掩,不肯说实话,随便找了一些什么不尊重员工,朝令夕改的理由。
4. 你一整年都没有工作,那么你日常的开支靠什么维继呢?
答:透支信用卡,同时我还欠着家里5万块钱。
其它问题类似:“你觉得对于我们招聘的这个职位,你个人的工作优势在什么地方? ”等问题不一一例举了!
5. 我这边没有什么问题了,你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一下我?
答:没有了!(他什么都没有问)
有几点感悟和您分享一下:
1. 在求职过程中,想要去自己喜欢的企业和岗位没有错,但死守一个标准,不知变通,尤其是像这位求职者这样,身上看不出有明显的优势和亮点,光靠心中的这点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2. 职场工作中,沿着一条直线就走到成功终点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你需要跨过几道坎甚至走走弯路,最终才能无限靠近和获得成功。就像飞机从起飞到降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需要经历很多次的飞行轨道调整才能达到目的一样。
3. 如果想去A公司,需要具备123三种核心能力,你可能是在B公司学习获得了第一种,第二种技能,在C公司获得了第三种技能,最终你才能进入A公司这个你理想的平台。懂得变通,也要懂得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快地达到理想的彼岸,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
考完试了,面对本次怡情,看到不少言论,逼逼几句吧。
粤省本年度软考如期进行并且结束,虽然羊城正在受到怡情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海珠区,更是怡情的重灾区,但考试仍然如期进行,必须为相关部门有如此魄力和担当点赞。

虽然网上特别是在B站,看到有不少声音抱怨为啥疫情如此言论还不取消考试?我是非常无法理解他们这群人的。他们知道有考试,那肯定是相关考试的考生,他们抱怨不取消考试的唯一理由,只能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备考,或者说备考不充分,对本次考试没有信心。但他们又不想别人考过,所以就在网上发表这种奇怪言论。他们如果真的害怕怡情,那是可以直接弃考的,这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利益损害,但他们并不保持沉默,而是想要取消考试,自己不能考试通过,也不想让别人进行考试。
除了这种阴暗的心理,我是在想不出他们这群喊着要取消考试的人还有其他合理的理由。
比如我所在的考试教室,就只来了三分之一,也不知是各种原因思考的。[允悲][允悲][允悲]

说回考试,虽然海珠区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但依然敢于安排了考生到这个区域的考场进行考试。这说明了一个信号,怡情虽然严峻,但可控。
虽然海珠区公共交通停运三天,但为了考生能够按时到达考场考试,在早上6—9点和下午考试结束都开放进站。
海珠区的考场也做了非常充分准备,比如每个考生进考场前都确认已经持有24小时内核酸阴性检测证明,现场进行洗手消毒,全程带口罩,在考前考后都对考场进行消毒。中午安排考生尽量在指定地点休息,尽量不点外卖或者外出,学校安排有食堂就餐,以此减少流动。考完试之后安排每个考生都做了核酸检测再离开。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可以看出相关组织者是有担当,有魄力的,而不是简单一刀切,直接粗暴取消考试。
很多考生为了此次考试都是付出了巨大时间和努力的,如果在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考试,那为什么要简单粗暴取消呢?显然,相关城市治理者也肯定想到了这一点,并且有担当去通过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来保障考试能够顺利地进行。

如果每次怡情来临都简单粗暴一刀切,一个“封”字!那如何去改善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比如最近不少地方被爆光的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疫情防控方式,大家对此是非常不满意的。
所以面对此次怡情,羊城的相关城市治理者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和管理措施来进行网格细化精准区域防控,通过划分高中低风险区域进行防控,而不是一封了之,这些就值得很多城市去领悟学习。
大家反感的不是动态清零,只要把服务大众放在第一要义来执行精准防控和动态清零等措施,大家是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的,毕竟谁都一样自己生活的地方无事发生。
总之,如果这一次羊城的种种努力能够抗住这波怡情,那么肯定值得其他地方学习的。
对了,虽然海珠区怡情严峻,但是我还在一些露天广场区域看到很多阿波在下棋,可以看出大家的生活虽受到影响,但城市治理者也在尽最大努力去降低怡情对大家生活影响。

以上,均为个人瞎逼逼,不供参考。
谁为考研的学生负责?
昨天是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开考的第一天,474万考研大军,一天考试下来,新闻可真不少。
一、弃考
由于新冠疫情,有不少学生得病弃考了。据一个监场老师报道,有一个考场上午14个人,下午只剩下了8个人;据参加考试的学生说,考上生少三分之一的考场并不稀罕。
那是不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今年会幸运啊?今年分数会不会低啊?
想么呢,事实不会是这样的,分数线只有可能升高,谁也捡不到便宜,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毅力的孩子,怎么会因为疫情弃考呢?其实,每年的考试都有弃考的,只不过今年多了个理由,没有人会为你弃考负责,只有你自己,为自己的不坚定付出代价。
二、遇到了各种困难
有的考生抱怨做核酸,不好找检测点;有点考生抱怨当地考场阴阳考生混编;有点考生抱怨考试的教室里沒开空调太冷,总之有各种不适应。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竞争的条件是相同的,你纵有千种不甘,最后评判的标准是相同的,没人听你解释。
没有人该为参考的考生负责,考生只能为自己负责。考试的本身就具有考智力,考毅力,考能力的成分。
今年会好考吗?今年总人数仅增长3%,著名高校还下降,同时弃考率增加。于是有人说今年会好考。
天大,南开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同比下降约5%和15%,不仅天大,南开,很多著名高校报名人数都出现增长停滞或者下降,而不是增长。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弃考。今年受疫情因素,弃考比例的确上升。
于是就有人大胆预测,今年考研好考。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是成立的,毕竟绝对竞争程度可能下降,但是相对竞争激烈程度上也未必,尤其是名校。
名校报名人数不增长甚至下降,背后还是因为实力,一部分考生做了简单评估后放弃了,不去撞大运了,不陪考了,即减少了人数,但多数都应该是没有太大竞争力的。
同样,弃考的,一部分的确是因为疫情,甚至发病了。但有多少?相信很多人只是一个借口,并没有认真准备,或者本就是以考研备考作为缓就业的借口,疫情给了最好的理由,给父母终于有了交代。事实上没有疫情时,弃考的也很多,去年一个监考的朋友就告诉我,他负责的考场有26%的弃考。换句话说,这些弃考的人中,多数可能也不影响最后竞争的激烈程度。
当然,对于一般学校,竞争情况可能好一些。
最后,还是实力说话!当然,祝福所有坚持考下来的同学,这也是一次人生小考,坚持下来了,至少希望更大,放弃的,连机会都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