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内财经院校本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去年的秋招投简历无数,只有银行伸来橄榄枝。筛选后,签约一家银行。在网上看到985硕秋招也很多颗粒无收的。就业真的好难,不像我们当年大学,国家包分配。
还有一个月,女儿就要去银行培训了,身边同事说银行苦啊,不是一个好归宿。我和老公是工薪家庭,没有资源。银行的工作是女儿自己考试面试得来的,凭自己的本事找的工作。
我跟女儿说,在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有一份工作先干着,积累点经验也是好的。如果不满意,自己就多努力,有本事再跳槽。千万不可高不成,低不就。
她一直想继续读博,也申请了几个英国的大学,同时申请了奖学金,一直没有结果,如果申请到了,我也不会阻止她,慢慢来吧,这一代孩子读书压力大,找工作压力更大啊!做父母的只有多理解多支持了。
#央企发文不招英国水硕#
支持央企决定。
理由如下:
一、英国水硕就是水。英国硕士是一年制研究生,从时间上来看,13个月的时间能学到啥,前期适应后期准备回国,掐头去尾一篇论文都写不完写不好,怎么谈学习。何况好多学生在这一年时间内还要趁机游山玩水。
二、去英国留学一年硕士的是哪些人?基本上都是自费,而且是国内三本四本学历的,或者高考考不上大学的。我身边一位同事孩子,中考没考上高中,找关系花钱上了下边县城高中,高考后在三本院校不知是读的专科还是本科。毕业后自费去英国读了一年硕士,家里有钱有关系,回来后事业编按照研究生免笔试,只面试进了区机关,让那些985、211情何以堪?
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英国水硕和我们国内硕士能比吗?我们国内研究生生考试是千军万马竞争激烈,没有寒窗苦读哪能进入。三年研究生学习也是难上加难。英国水硕市场这几年来市场繁荣更加证明其水的程度,是为有钱有权家庭打造的一条冠冤堂皇的捷径,是英国人既创收又糊弄毒害国内竞争环境的一个策略。
四、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如果我们国内对这种一年制水硕早实行大胆说不,设置门槛,怎么会有这愈演愈烈的市场,越来越多的权贵家庭花钱买水硕的市场??相比之下,那些寒门学子、那些985、211本科生如何和这些水硕研究生竞争?怎么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何况这些水硕进入我们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带来的是纨绔子弟作风是飘浮享乐之风,影响我们整个社会体系的进步和发展!
支持国企央企、机关事业单位拒绝水硕,清理水硕!
我孙女也是英国皇家学院硕士毕业的~英国女皇发的通知书~在一家世界5OO强公司上班~目前11门考了九门~还在准备考试~学的经济~有个牌子吊身上~啥分析师
北京市朝阳区招考城管队员,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外交学院的博士或者硕士顺利入选。恭喜这些博士、硕士,寒窗数十载,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用到高校来参加“非升即走”的内卷了。但更应该接受恭喜的,也许是北京市朝阳区,城管队员都用上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博士了,怪不得“朝阳区群众”名声在外。
往乐观里想,一众名校硕士、博士,走上城市管理的基层岗位,肯定能提高执法水平。正如从前某些城市女骑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校研究生更会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其他城市远远甩在后面。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些高学历人才去做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这难道不是人才的浪费吗?还有很多岗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他们选择留在体制内,选择留在首都。这跟国家的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密切相关。如果可以在其他地区获得类似的待遇,有大体相似的未来,这些硕士博士们就不太可能在北京做城管。
突然想到日本实施60多年的教师轮岗制度。每一个公立学校的教师都需要轮岗,全国轮岗,每两年变动一次,地点越偏,工资越高。有穷地方,但没有穷教育。
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做类似的制度设计,让高学历人才在全国流动起来,降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国家拨款的财政单位,经费支持应该优先投向欠发达地区。只有这样,人才愿意往那里流动。区位好,经济好,城市建设好,偏偏收入还高,离领导又近,升迁的空间大。为什么好事尽向个别地区倾斜呢?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这会让地区差异越来越大。
从某些局部看,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太多了。但从全国来看,我们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太少了。冷热不均。有些地方高层次人才内卷得失去身心健康,而在另一些地方,高层次人才依然是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及。
事实上,不少人即使博士毕业终其一生也没多少学术成果,英国硕士也要通过考试,学分累积达到要求,项目考核合格也才能拿到毕业证的,国家承认学历就行啦,没必要上岗上线。//@活泼风铃D1:会英语或英语水平高不是技术或学问,对非英语国家学生来说顶多算会一个语言工具。
退休工程不要嘲笑英国一年制硕士!首先英文总要过关,否则怎能听懂英语课程。再说英国读容与国内不可比,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拿到这张毕业证书确实不是哪些张口就来的人说说那么容易!当然,实事求是说二年制自然难度更大,这是可想而知的!
谁不知道英国的水硕,说那么多干什么?//@赏荷大叔乱弹琴:关于英国硕士,不要乱喷。申请英国大学的硕士,虽然没有考试,但也是有门槛的,不是有钱就能上。首先是雅思考试成绩有门槛,不同学校不一样,有高有低。其次是国内本科大学有白名单,不在白名单的基本不给录取。再次要看大学期间的成绩,所有学期的考试成绩,如果太差也是录取不了的,最后,还要其他的综合素质,艺术类体育类的如果有证书也是增加录取机会的。//@千金买粥:根本没耐心看完,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硕考和近三年的硕士才能毕业,英国的水硕不用考试,管你水平如何,只要申请就能上,且满打满算只有一年。你自己比较一下 真实的事,同事的孩子,国内两年考硕失败,没办法,想着好歹得弄个硕士头衔呀,转身申请英国学校,很快就飞到英国镀金了
#央企发文不招英国水硕#我是一个留英孩子的父亲,对这个我有话说。国内有很多人嘲笑出国念书的孩子,说国内很多考取二本三本或者普通一本的孩子才去国外读书。这种观点我不反对。但首先我们要了解英国大学的办学模式,英国大学全部是营利性主体,人家是要赚钱的,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有钱和一定知识水平都能录取。但英国大学是宽进严出,进去容易,毕业难。我孩子江苏考生,当年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31分(当年江苏高考模式是3+X,本一线342)。高考前通过东南大学综合评价考核,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所以与东大失之交臂,后来想出国读书,所以填了西交利物浦大学2+X,第三第四年英国利物浦大学读书。在国内读书的两年真的很轻松,从来没听见他说读书累,但自从去了利物浦,我们跟他视频的时候一直看到他在读书,很多时候写作业都要写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他说他要申请G5,必须要努力,快要得焦虑症了。不可否认,出国读书的有不少孩子像进入了新世界,整天游玩,整天泡吧,那是很大程度上因为国外读书没人管你,全凭自觉。国内普通大学就是有班导管还不是有很多沉迷于游戏的?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再谈谈英国的一年制硕士
2021年秋招,已经明显感觉大企业对一年制硕士的认可度下降,HR不会在学历关卡你,但也不会因为海外经历高看你一眼,面试下来大体感觉985硕>211硕>一年硕,当然不排除有特别优秀的能在一年里兼顾学业和实习,过的特别充实,但那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在国内上学照样很牛。目前,除了牛剑、IC、LSE、UCL、KCL等几所,其它英国一年制硕士大部分已被HR归入水硕。
英国一年硕最大的优势,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快速获得研究生身份,然后作为敲门砖考进体制内,目前公务员考试基本不看出身,有个文凭就行,不过选调生也逐渐开始排斥水硕;二是申博方便,能够大大缩短读博士的时间成本。其它方面,明显不如国内的211甚至某些行业类高校。
#教育大家谈# #幼儿教育大家说# #中国式家庭教育# #教育#
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就行。
陈志文教育观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外一年制硕士水不水?两年制就不水了吗?坦率地讲,50步笑百步而已,所有海外这种硕士从教育的绝对含金量上区别没有想象的大。顶尖学校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因为考研热,溢出效应明显,无论是赴美,还是赴英,留学生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硕士大规模增长。于是海外硕士被大家盯上了,加上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限制。
采集工程丛书是集中展现我国老科学家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具有客观、真实、全面、的特点。张丽珠教授生于1921年,是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她抗战期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赴美国从事为期三年的研究工作,主攻妇科内分泌学、局部解剖学和肿瘤早期诊断;之后受聘去英国做妇产科临床工作并通过英国国家考试,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新中国成立后,她于1951年回国,次年就职于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后来参与创建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并长期领导该院妇产科的工作,数十年来致力于我国妇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并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和进行学科建设,是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医界同行和广大患者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有人讲英国读出来的一年硕士是“水”的,也有家长为自家孩子经过九牛二虎之力通过考试来“证明”英国读出来的硕士同样有含金量。国庆前夕学校教务“兰老师”与我之间的闲聊,让我觉得文凭的“水份”之争真不好说。她家女儿在上海读的是教育管理,临近毕业眼瞅着同寝室里的都出国了,便跟父母闹着吵了一定要到国外留学,兰老师最终拗不过独生女儿也为了让其快点“出道”,前后花了近几十万将她送到英国读硕。身处异域,除了学业上的进步,姑娘还迷上了跳舞和西点烘培,学习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大前年,留英归来的女儿就一门心思地开始找工作,原本估摸着进一所公立高中当当英语老师稳定点算了,哪知道困难重重,不是复试讲课不过关,就是有更出色的人选挡在她前面,无奈之下只得临时找了一家留学机构干起了顾问的角色,说好是暂时做做,这一晃都三年过去了,小姑娘的年龄么也越来越大,眼看着马上向三十岁进军了,还希望能够进到体制内稳定工作找老公也方便些,一直在外面做钱赚的再多,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兰老师轻轻的叹息道:“要知道回国工作也这么难,还不如早早的留在上海参加考公呢,说不定工作老早就落实了……”。看来硕士水不水,关键还得看最终找工作有没有出路,其余剩下的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