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父亲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杨家了吗?”在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张已经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鄂豫皖大别山红军战斗的真实写照。
八十多年过去后,一位居住在这里姓杨的老人,带着一张纸条,来到了湖北省孝感市政府,由此揭开了一段往事。
1929年,红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进行整编,将这些根据地的红军统一纳入红一军。
但当时军队里的食物匮乏,军队没有很好地补给,整编成红一军的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即使这样他们也在顽强地应对反动派的围堵。
湖北孝感附近的村民,知晓这支部队的窘境后从自己家中拿出保存的余粮,送给红军战士。
一直秉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面对当地百姓的好意,都开出了借条,他们保证等到解放后,如数奉还这些群众给予的物资。
1930年时,红一军第七大队将要进行一场战斗,所以当时第七大队的指挥,就决定扩大队伍。
当地的老百姓得知红军招募士兵后,立即前往征兵处进行报名,很快第七大队的士兵就征集完成。
人招到了,但是物资却跟不上,让红军临时种植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第七大队的指挥员就向上级请示,允许他们向当地的老百姓借些粮食。
上级同意了他们的做法,于是红军就挨家挨户的,向当地老百姓说明情况,向他们借取家中的存粮。
当地的百姓一听红军的物资紧缺,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给红军搬运物资。
红军也向这些百姓写下借条,并郑重地向他们承诺,等到战争结束,他们一定会如数奉还的。
其中就包括这位湖北老人的祖辈,当来借钱的红军战士,到他们家中说明情况后,他们立即跑去屋里,将他们珍藏的300块大洋借给红军战士。
怕这些钱不够,他们又东拼西凑了100块大洋送给红军。400块大洋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什么概念?
按照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统计“正常的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花费27.2元。1930年全国29个市男工月均工资为16.43元,女工为12.73元。”
所以当红军战士拿到这400块大洋,是非常震惊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户人家愿意拿出这么多钱送给他们,他们深深地信任着红军。
红军战士拿到这些钱非常感动,他立即写下借条“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并向这户人家承诺,等战争结束一定会如数归还这些钱财。
但这户人家从未想过要红军还钱,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对红军的一点心意,他们一直将借条藏在家中,从未对旁人提起过。
而这张欠条被这家人一藏就是八十五年,2015年,湖北孝感县的一位老汉向当地部门,出示了一张年代久远的借条,其数额显示为400块大洋。
这位老汉叫杨明荣,当年借给红军400块大洋的祖辈叫杨长银,是他的爷爷。杨长银在年老后将欠条的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儿子。
杨明荣是在自己的父亲临终前,得知自家还有一张红军的欠条,但杨明荣始终未动,也未曾宣扬。
如果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杨明荣到死都会守着这个秘密。
杨明荣向工作人员哭诉:“我实在是没办法呀,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我不想厚着脸皮找政府麻烦你们呀。”
孝感市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他们向杨明荣表示,一定会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的,让杨明荣放心。
虽然欠条的时间久远,但上面的字迹,印章都非常的清晰,经过工作人员的一番检测,又结合当地的《孝感县志》确认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当确认完毕后,当地政府就立刻对这笔欠款进行补偿,但是补多少合适也是一个难题,于是就经过与当年的物价对比,决定归还杨明荣4万元人民币。
雪中送炭是世间无价宝,如今我们国家国泰民安,曾经在战时借钱给红军的百姓,也纷纷拿出欠条找政府进行补偿。
只要百姓提供的欠条是真实的,政府也都会兑现当年红军的承诺,这是值得赞扬的契约精神,也是军民鱼水情的传承。
湖北红安陈诗记敬老感人事迹:卖房所得二十万,力设报恩基金会,助古稀村民养老
2015年春,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陈祖塆在湖北第三机床厂退休的陈诗记卖掉自己在县城的房子,自己去住廉租房,拿出20万元,设立陈祖塆“义门陈报恩基金会”,为塆里没有退休金的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0元养老资助。
陈诗记本姓熊,年少时来到陈祖塆,塆里人发扬义门陈精神,和睦相处,尽力帮助。有感于此,他改姓陈,在他自己68岁时,设立报恩基金会。
每一季度,报恩基金会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一次养老资助150元。如此善举,让报恩夙愿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知道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有几回,我在出月考、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时,几次把陈诗记的事迹作为素材。因为试卷全县很多学校使用,我也是借此在全县学生中,广泛宣传这种关爱老人的精神。
在陈诗记的带动下,当时塆里人陈诗国、陈诗敏各捐助1万元。之后每年塆里不断有热心人为此捐个几百上千元。陈诗记七年前开创的这项敬老事业一直延续至今,也必将发扬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