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论语||应似飞鸿踏雪泥】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900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饱览过宜兴山水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诗句。
也就是在太湖之滨的宜兴,有一座树木葱郁的小山坡,在这个山坡的南麓,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东坡书院”。
苏东坡有没有在此院讲过学?东坡草堂也早就听说,那么,苏东坡有没有在草堂吃个饭、睡过觉?他的后人现在在哪?
怀着对苏东坡先生的景仰之情,我驱车来到目的地,慕名拜访东坡书院。
全国叫东坡书院的有好几处,宜兴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俗呼东坡祠堂,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放眼望去,是一幢弹眼落睛的粉墙黛瓦江南建筑。院门是花岗岩的石库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里面是一个雅致的江南小园林。
院门古朴轩昂,横额上的“东坡书院”四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
从大门进入,一个雅致的江南园林庭院映入我的眼帘,东侧有一假山水池,池中巨石如同卧牛,上有前人题刻的“东园”、“卧云”、“饮水思源”等字样。
我漫步走过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就到了书院的前院。院子不算很大,通面阔不到三十米,深不足百米,前后共七间四进。第一进正屋有书院的总体介绍,来到第二进,一尊东坡紫砂像耸然立于面前,后悬一幅题有“东坡买田处”的匾额。
通过二进后,我随讲解员的指引,来到一个天井,东侧有一所“怀苏堂”,陈列着日本“东坡迷”佐藤房雄收藏的苏轼文集等实物。而第三进则是后人纪念苏东坡为独山改名事迹的“似蜀堂”,现为讲堂模样,正对门口的屏风上,一副以黄铜板雕刻的《苏文忠公治学篇》豁然醒目。
最后一进,是一栋二层高的望湖楼,据说从前登楼可以遥望太湖。后院有一个小小的橘园,我想那一定是依照苏东坡的《楚颂帖》意境而建的。《楚颂帖》中,东坡叙述希望能在宜兴种植一所小橘园,并在园中立一亭,名为“楚颂”,日后在此终老。
“买田阳羡”意思是辞官归隐。为什么苏东坡在宜兴买地建屋呢?随行的李靖先生向我讲述了这一由来。
苏东坡在嘉祐二年(1057年)与阳羡蒋之奇、单锡同榜进士。参加琼林宴时,三人同坐一桌,席间蒋之奇向苏东坡介绍宜兴阳羡风情,并邀他来阳羡。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第二年的一月,就来到了宜兴考察访问。在宜兴,他住在湖滏(宜兴下辖的镇)单锡家。在漫游獨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獨山易名为蜀山。
苏轼在单锡家获得伯父苏涣的遗墨,甚喜,更爱单锡其贤,便把大姐的女儿许配给单锡为妻,并托他在阳羡买田置产。他曾与单锡到黄墅村步田,还与曹潜夫吃了“买田成交酒”,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后苏家一直赖此田产以济衣食。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东坡又一次来宜兴,仍住在湖滏,后来他在今天的滆湖边塘头村,买下100多亩的“小庄子”,并命人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水闸,名“东坡闸”,现在塘头还有“东坡洗砚池”与“东坡买田处”的遗迹。
后来,苏东坡再次游览蜀山时,曾请人在太湖边的蜀沽买园种桔,筑室蜀山南麓,就此留下了“东坡草堂”,拟裁橘养老。“东坡草堂” 后又扩建成“东坡别墅”,猜测是以瓦房、草房夹建而成。苏东坡原打算在此度过晚年,但是好景不长,落脚宜兴才一月不到,朝廷又命其返京复职。
苏东坡逝世后,他的子孙陆续北归,“东坡别墅”荒废。到了元代,原址上曾建起“东坡祠堂”,之后又废为僧舍。明代弘治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捐地30多亩,在原址扩建起“东坡书院”,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会,缅怀先贤之所。
如今的东坡书院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整,历史延革脉络清晰,对研究江南地区书院的发展及其建筑特色有重要价值。
家在何方?“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的家在哪?人在哪,家在哪。他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招回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后又贬谪惠州、瞻州;宋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6月,特赦放归,苏东坡从海南北归至常州,不料7月即病辞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的孙氏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都说雪上的足迹,是人生的印记。我低头沉思,苏东坡的一生,不也好似雪上飞鸿吗?这里走走看看,那里住住停停。65载人生如悠悠长途,而鸿飞千里,偶然休憩,暂时歇脚,但总在经历,永在前行。
人生悠悠长途,“雪泥”只是“飞鸿”偶然歇息的落脚点,而不是“飞鸿”的终点和目的地。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形象鲜明地留在世人的眼前。
苏东坡却在我的心中。
江苏省常州市: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王某欣经人介绍至常州市新北区考察“民间互助式小额理财”项目,并加入传销组织,逐步成为“五星”成员。
上述传销组织以投资理财为名要求参加者缴纳人民币49700元取得加入及发展下线的资格,后参加者以缴纳小额费用便可获得巨额返利为名继续骗取他人缴费加入,每个参加者可直接发展3名下线,并通过下线间接发展其他下线。该组织按照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将参加者分为“一星”至“五星”5个层级(包含11个岗位),参加者按照对应的层级岗位获得返利。
王某欣负责收取参加者缴纳的费用,计算、分配其他成员的返利,带领新进人员考察项目并且宣传“民间互助式小额理财”内容、返利模式,其直接、间接发展王某、李某等下线共计31人且层级在3层以上。
王某欣归案后如实供述上述事实。王某欣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认罪认罚且签字具结。
2022年4月21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
法院认为:
(一)被告人王某欣组织、领导以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返利依据,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其行为已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公诉机关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予以支持。
(二)被告人王某欣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予以从轻处罚。被告人王某欣认罪认罚,依法予以从宽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判决如下:
(三)被告人王某欣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忙也充实,欢迎江苏魏总一行人光临酒厂考察,新的一年,没有任何阻拦了,加油干#我要上 头条# #江苏# #江苏头条# #南京# #我眼中的南京# #徐州头条# #常州头条# #无锡# #南京#
续(一)
啤酒一桌基本每人三至四瓶,此时有人建议设立酒司令一职,领导本卓酒能喝好喝足,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凡自己面前白酒杯全部“光杯行动”啤酒不限,第二把火,酒司令命令收杯集中包括白酒,查清家底,第三把火将所收集酒杯重新倒满酒,司令先喝,感情深一口闷,司令光杯底朝上,逐个碰拿剩下酒杯,再碰!一巡司令,二巡各找亲家叙旧交流感情,碰杯一口闷或随意,司令继续倒满,三巡打擂台!哥俩好,五魁首,…六个六,三结义,行拳划令。八十年代工厂组织江苏常州考察学习,全为班组长以上,某天傍晚在市中心一个酒楼底层集体喝酒,酒酣年少气壮,不由个个捋袖子,行拳划令引整个街多人围赌,从未见过划拳行令喝酒。蚌埠武酒矩很多,其中下辖县怀远更甚,梅花盏杯,一手端12只小杯一口闷等!喝酒伤肝伤胃,经常喝免费酒,必醉不可,吐黄胆胡言乱语乱放烂词,丒态百出,劝君少喝不喝,尤其酒精肝伤人太多!
#常州头条#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六督导组来武进区下沉督导】4月15日,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六督导组来我区开展下沉督导。中央第六督导组组长乔传秀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江苏省委工作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费高云参加督导。
在武进法院嘉泽法庭,乔传秀向派驻法庭的人民调解员现场询问情况,感谢他们为社会基层治理付出的辛劳,希望人民调解员和基层法官一起,以“网格化”治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老百姓提供贴心、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乔传秀一行还来到中国石墨烯科技产业展示馆、春秋淹城文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乔传秀认为,常州市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依托正向激励,立足建章立制,狠抓制度执行,让政法队伍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斗争锐气,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有亮点。
乔传秀指出:中央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并派出督导组赴各地督导,充分体现出中央对政法队伍的关心和关爱。政法队伍中每一位成员,都肩负着非同一般的使命和职责,都要通过驰而不息地自我剖析、自我革命,从小处和细节上落实教育整顿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严从实从细抓好整改落实。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陈金虎向督导组汇报我市工作情况。常州市坚持以学习教育为先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聚焦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警示教育和英模教育,创新形式、活化载体,确保教育整顿入心入脑、走深走实。查纠整改是教育整顿的核心环节,常州市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拧紧责任链条;进一步深化学习教育,做到贯穿始终;进一步推进查纠整改,确保一抓到底;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提升总体质效。
中央第六督导组江苏小组副组长、下沉督导二组组长周建新,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朱光远,市、区领导杜荣良、李林、丁一、王晓航等参加活动。(今日武进)
到江苏常州的这家公司考察,准备有合作的项目。
正办着进大门的手续,门卫突然说不好意思,稍等一下,然后快速向前跑几步,朝着正驶出大门的一辆特斯拉,立正,行了个标准的军礼,目视着驾车的人离开。
回来后,门卫小哥一板一眼的办完手续,说了句:“那是我们老板!”
接下来所有的考察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从无尘车间的洁净程度,车间布局,项目经理的专业讲解,车间里组织架构、工艺流程图的设置,每一个环节都做的相当专业。
这是一个很值得合作的团队。
【冷月无痕说】
专业的保安,座驾低调的老板,专业的团队,厂区里还设置了标准5洞的高尔夫球场。
你知道这是哪家公司吗?
看一家公司好不好,你最关注的那些地方?
#情感# #我要上头条#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
1971年,我国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开始,我能作为第一批参加者,感到十分荣幸。1973年转入行藏东南的面上综合科学考察,当时我们地貌组从察隅结束考察回到拉萨收队,3个月的艰苦野外工作,大家身心都十分疲惫。这时科考队又组织大峡谷水力资源综合科考分队,队里抽调我参加,我二话没说,从此开始了我与大峡谷的结缘征程。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大峡谷科考分队由何希吾、关志华、杨逸畴、郑锡澜、章铭陶、鲍世恒等科学家参加,马志正负责行政后勤,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赵上元等随同,我们自米林县派区出发,先在大峡谷进口的南迦巴瓦峰西坡麓考察一番,然后翻越多雄拉,沿着其东南坡的多雄河直达大峡谷下段谷底并沿江而下,到达我国实际控制的边疆门区小村——希让,再由此溯江而上沿河考察,经墨脱县城,加热萨区到大峡拐弯的顶端扎曲,最后沿帕隆藏布到达川藏线上的通麦过来。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作科学考察,开创了大峡谷科学考察的先河。
峡谷之门
我们被举世闻名而充满神秘的大峡谷吸引,怀着极大的兴趣到了大拐弯的进口处——米林。
米林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从米林县的派区往东便进入大拐弯地区。趁我们在派区停留进峡准备的间歇,顺便从派区经转运站到大渡卡,从这里能看到南岸雄伟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99米)和北岸高大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51米)。它们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尾间,雄踞大拐弯峡谷南北两侧,俯瞰着雅鲁藏布江,守卫着大峡谷,使峡谷变得更加雄伟险峻,幽深秀丽。
一般从谷地看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大多终日云遮雾绕,难得露出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但是,我们总算碰到了一个好天气,在派区附近的山坡上,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出露。这天,晴空万里,南迦巴瓦峰山脊周围云彩忽散忽收,我们乘云雾飘走的短暂时刻,照相机、电影机一齐开动,摄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傍晚,太阳即将隐没,晚霞布满天空,高耸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全部出露,金色的夕阳恰照在这两个金字塔形的雪峰上,洁白的雪峰披戴着金色的余辉,映衬着红色的晚霞,分外美丽壮观。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称为马泉河,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在藏语中,"雅鲁"和"雅砻"是一个意思,指的是从天上来,而雅砻本身也是一个地名,即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区;"藏布"的意思是江。这条江最终被命名为"雅鲁藏布江",是和雅砻地区的悉补野部落(也就是松赞干布的祖先)最终统一青藏高原分不开的。
这条江流经藏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全长2840公里(包含支流全长3848公里),流域面积约93.5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度2057公里,流域面积24.6万平方公里。以中国境内长度来说为中国第6大河(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和珠江)、西藏地区第一大河,
它的上游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也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
在藏语中雅鲁藏布江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梵语中布拉马普特拉河意为“梵天之子”。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杨逸畴先生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则让少年杨逸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1953年跨入南京(图库)大学地理系的大门,把青年杨逸畴带进了他一直梦想的科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