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9年采访过抗战老兵蒋润苑。他1917年生于山东,1936年参加东北军,亲历了西安事变,参加过洞庭湖防务、武汉会战,1940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17期,1942年初任53军军部作战参谋,1943年春随部队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奔赴滇缅战场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去越南河内执行受降日军任务,1946年8月回国。2021年12月4日病逝,享年105岁。
我想蒋老是一个标杆,表明了一代人的离去。
抗战胜利77周年了,前几天遇上一位87岁的抗战老兵,我说:1945年日本投降时您老刚10岁吧?美国飞虎队老兵都走了,侵华日军老鬼子也都没了。国内的抗战老兵群体也在消失的边缘。
但是,还有组织打着他们的旗号募捐,我想奉劝他们:换个招牌吧?(方军)#吉林头条#
史可法为官廉洁,也很勤勉,治文书往往夜以继日。他对四镇的兵额和应发、已领饷数应当是清楚的,对四镇将领的搜括地方、茶毒百姓也心中有数。在奏疏中,他竟然同四镇唱一个调子,危言耸听,原因是他在明末官场中久经磨炼,对当时文恬武嬉的积弊司空见惯,也积累了一套应付朝野舆论的伎俩。我们不应忘记,史可法初任西安府推官时洪承畴、吴牲都是他的顶头上司,也是他非常佩服的人。
洪承畴统十三万精锐明军被清军歼灭殆尽;吴牲在崇祯十五年任大学士时宁可丢官也不敢出任督师同李自成等部农民军作战,这些给他在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他充当推官、守道、兵备道、巡抚等官职时能以洁身自好、任劳任怨博得好评的话,在形势把他突然推上权力的峰层时,他的个人品德完全弥补不了客观需要而他本人又不具备的雄才大略和果断魄力。史可法在调处四镇、保境安民上确实颇费心机,过分责备固然不当,但他畏清若虎,奉四镇为骄子,使这些军阀顿兵江北,一味鱼肉人民。
史可法本人也认为有四镇作南京小朝廷的屏障,自己的督师大学士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当下去。就实际情况而言,史可法出任督师整整一年,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粮饷,一筹莫展,坐看黄河流域大好河山沦入清方之手,说他姑息养奸,喂虎贻患,并不过分。
弘光朝廷拥有淮河以南辽阔的地盘,在北都覆亡以前,明朝廷每年要从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粮食、银钱、布帛等财物,弥补北京宫廷、诸多衙门以及九边庞大的耗费。按理说,北方各地既已相继沦没,分属大顺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财政上应该是绰有余裕的,百姓的负担至少不应加重。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由于豢养大批只知祸国殃民的军队,统治集团的贪欲有增无已,弘光朝廷的财政竟然入不敷出。
江南百姓为供应四镇和左良玉的兵马,被压榨得髓干血尽,而这批军阀在清军南下以前鱼肉人民,为非作歹,给驻地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一旦清军南侵,除个别将领如黄得功外,几乎全部领兵投敌,充当清廷征服、镇压各地抗清斗争的帮凶,加速了自身和此后几个南明政权的覆亡。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取之于民是那样无孔不入,所得金钱却几乎从来没有用于救济灾民、兴修水利等实政。除了豢养军队以外,财政收入的另一部分耗费于皇帝、宫廷和官僚,供他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朱由崧即位于南京,这里原有的宫殿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蠹蚀,自然早已坍塌废圯,难以居住。然而,国难当头,未必没有巍峨辉煌的宫殿就不成为中兴之主,后来的鲁监国、永历帝颠沛流离,有时以坐舟权当水殿,在军事上比起弘光还稍胜一筹……。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90年)中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历各地,遍访民间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得读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等人改定太初历。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率军投降。司马迁因为之申辩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记传体通史。其书传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六大茶类中,#白茶# 诞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代,北宋时,#白茶# 作为一独特茶已见诸多文献记载。
2009年,陕西省考古和历史工作者在对西安蓝田吕氏家族墓葬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距今近1000年的茶叶和铜质#茶叶# 渣斗,在渣斗上还附着有保存完好的 ( 30多根茶叶 ),甚为罕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铜质渣斗及茶叶见。后经专家鉴定,这些茶叶竟是产自福建省政和县的极品#白茶# 。
据《宋史》等史料记载,蓝田吕氏乃北宋中后期京兆地区的望族,吕氏家族三代高官:吕祖通是太常博士,其子赛,比部郎中,生六子,五人登科。长子大忠,历任晋城令、秘书丞,元丰中曾任河北转运判官,元被初任陕西转运副使。次子大防,神宗时任著作郎,曾任河北转运副使,元褚初拜尚书右丞。三子大钩,先任光禄寺丞,后又先后知泾阳、侯官等县。四子大临,通“六经”,元被中为太学博士,选秘书省正字
在如此显赫的望族墓中
何以会有“政和白茶”呢?
#政和白茶的历史起源#
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皇帝的恩赐。当时#白茶# 极为珍贵,只有皇帝的近臣可能得到些许赏赐。其次,吕氏兄弟中大忠、大防分别担任过陕西和河北转运副使,都是专管茶盐生产和遭运之官,他们与驻建州的福建遭运官之间必有交谊,从建州同僚那里得到一些#政和白茶# 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考证还发现,吕氏兄弟中的吕大临不但是北宋名士、金石家,而且与闽北有一种特殊关系——大临与游酯、杨时、谢良佐同为程门弟子,世称“程门四先生”。游酯、杨时均为闽北人,好友至交间以名茶相馈赠是常有之事。正是这种种因由,才使闻名退你的#政和白茶# 为吕氏家族所珍藏,并似珍宝般带进长眠的墓地,足见1000年前 (政和白茶 )就已经与珠宝等价了。
全日制院校毕业生初任初、中级职称符合认定条件的,不再进行评审,由具有人事管理权的用人单位或档案托管机构直接认定职称:中专毕业,见习1年期满,可聘任员级职称;大专毕业,见习1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可聘任助理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可聘任助理级职称;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可聘任中级职称;博士研究生毕业,可聘任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组织职称评审或认定。
三、受理条件:
1、大专学历:见习一年期满,再从事专业工作一年,单位考核合格后,完成继续教育学时2年,认定“助理”级;
2、本科学历:见习一年期满,单位考核合格后,完成继续教育学时1年,认定“助理”级;
3、硕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单位考核合格后,完成继续教育学时2年,认定中级;
4、博士:毕业当年,单位考核合格后,认定中级。
四、办理材料:
1、档案托管凭证;
2、"西安市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一份);
注:①"主要简历"栏,从大学开始填写至今;
②"呈报单位意见"栏,需单位负责人填写"同意呈报",并加盖公章;
3、单位工作鉴定一份,并加盖公章(工作鉴定要点:入职时间、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具体内容)、工作表现、是否称职、是否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认定资格);
4、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空白处注明本人出生地、联系电话);
5、继续教育学习每年不少于80学时(其中专业课不少于56小时,公需课不少于24小时)。 咨询联系:西安普森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老师(18161806939)
万有引力的中国起源:最初的万有引力表述居然与中国人刑云路的说法一模一样?
邢云路,又称邢云鹭,明安肃(今徐水县)龙山人(《畿辅通志》有传)。
五岁时诵读诗书,过目不忘。万历四年(1576年),乡试中举,万历八年中进士。
初任陕西临汾县令,时逢大旱,百姓饥寒交迫,奔走他乡,云路拨银赈济安抚灾民并绘制河图,率众开凿,引水灌田数十里,旱情渐解。曾主持兵部武选,改革考场弊病,时人誉为“镜中曹郎”。升中州(今河南一带)佥事、陕西按察司副使。
邢云路精通天文、地理、历法,任职期间,上书修改沿袭近300年的旧历法,其志未竟辞官告归。回乡后继续研究历法,深推古今,旁征博采,于1579年完成《古今律历考》72卷,对上自古四分历,下至授时历的历法作了全面的评述,创有精辟独特的见解,校正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之误谬,成为一代全书。
一生著述颇丰,有《戊申立春考证》、《庚物冬至正讹》、《太一书》、《历元元》、《七政真数》有关天文著作,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另有《泽宇集》。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其任河南佥事时,发现《大统历》与天象实测不合,因而奏请改历。他的奏疏受到钦天监官员的攻击。礼部侍郎范谦推举他主持改历,也无结果。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他在兰州时曾立六丈高表(见圭表)以测日影,算得这一年立春时刻与钦天监所推不同,写成《戊申立春考证》一卷。书中提出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
刑云路在《古今律历考》中明确指出:
“五星去而复留,留而又退,而伏而期无失,何也?太阳为万象之宗,居君父之位,掌发敛之权。星月借其光,辰宿宣其炁。故诸数壹禀于太阳,而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
这里的“太阳一气”属于华夏传统说法,显然就是现在人们理解的“引力”。结合王徴的《奇器图说》中的内容和地心引力来看,像刑云路这样的华夏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万有引力,以及万有引力之因——太阳之气。
有意思的是,牛顿一面证明引力规律,但却完全不知道引力产生的原因。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高达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60页)一书中所言:
“牛顿相当谨慎,在证明引力规律的时候,申明不知道引力的原因。他补充说这或许是一种冲动,或许是一种弥漫在自然界中的极富弹性的轻飘的物质。”
从牛顿在《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来看,他将万有引力解释为“或许是一种弥漫在自然界中的极富弹性的轻飘的物质”,——这不就是气吗?
显然,牛顿神父明显抄袭了刑云路在《古今律历考》中的解释,因为两者解释几乎一模一样。
至于西化人拿出现代万有引力的解释来对比,就很可笑了。
牛顿的原文著作不看,你拿经过西方后来不断添加、不断删改、不断调整的版本内容来说事,岂非很可笑?
牛顿《原理》一书的英文第三版就比第一版多了许多内容,难道看不见?
《古今律历考》面世46年后的1643年,艾萨克·牛顿在英国出生。这也为牛顿抄袭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试想,西方没有任何信息和技术积累的过程,一切从天而降,怎么可能?
实际上,西方涉及各个领域的科技理论,都是从华夏窃取的。现在之所以看不到很多具体的计算、证明过程,是因为带有数学计算的理论证明部分,都被耶稣会传教士在其后的两三百年时间内千方百计篡改和删除了。
明末清初,汤若望这个传教士居然还被孝庄认作玛法(汉语爷爷之意),帮助满清对内大搞文明矮化和精神阉割。
他们一边呆在皇宫大内,大肆抄袭盗窃攥改破坏华夏古代文明,一边虚构西方伪史,包括近代科技哲学伪史,同时还巧妙利用当权者的防汉心理,大兴文字狱,在宫外大肆屠杀中国各界精英人才。
这个过程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所谓康乾盛世,都是腥风血雨的悲哀,从而导致华夏文明实质性断裂。
利玛窦的真实水平为人质疑:
有夷人利玛窦号西泰者,万历初年偕徒四五人流入中国,著《天学实义》等书,自标天主教,梓以传世。其词意险怪,首尾矛盾,似深而实浅,似文而实陋。徒以利口喋喋妄自尊大,已蹈荆楚僭王之罪。而其伎俩善盗,肺肝如见,大似吕不韦穿窬之雄。……徒以炫奇竞新为究理,伪妄乱真,维立诡说。
印度著名学者潘尼迦(K. M. Panikkar, 1895—1963)批评说: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影响被大大夸张了,他们的‘科学贡献’是不确实的。我们应该记住:耶稣会士汤若望被任命的工作是在‘占星台’,却被称之为‘天文学’;从严格意义上将,这不是科学。……汤若望(报告)是不诚实、不道德的。”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科技##历史##历史有知识##历史真相官##历史冷知识##历史回眸##科普##我来科普##科普有料##知识分享##头条历史##头条##我要上 头条##我要上微头条#
唐代诗人——王冒龄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诗歌代表作品
《出塞》、 《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 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春宫曲 》、《长信秋词五首》、《答武陵姚太守》、 《送郭司仓》、《 秋兴》、《 送任五之桂林》、《送柴侍御》、《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长歌行》、 《听流人水调子》、《采莲曲》、 《西宫春怨》、《 青楼曲二首》、《 送魏二》、《浣纱女》 、《杂兴 》、《斋心》、《 独游》、《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打卡挑战局# #文化# #历史#
#打卡挑战局#
每日一题(常动脑 永不老)
2月2日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它是由谁提出的:(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董仲舒
明天出答案
昨天答案
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 B)
A、苏轼
B、王昌龄
C、陆游
D、李商隐
说明:
诗家夫子指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克敏
#寻找商洛老核桃第2383天:李朝良心中的商洛核桃
李朝良(1906~1969),丹凤县武关南坪人,家道贫寒,担挑为生,后又自卖壮丁,借以养亲。
解放初任互助组组长,上级号召开荒地,他不仅垦荒种粮,又认准发展木本粮油为致富山乡之大计,在当地首次栽种成片核桃林,1956年建成全县第一个专业林场——武关人民公社八一林场。由于他刻苦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改核桃树历来自然生、自然长、自然结果的特点,开当地核桃树剪枝、防虫、施肥、灌水、松土之先例,成为商洛地区丹凤县科学务林开创者。在【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中带了好头,被聘为陕西省农民林业科学研究员。
1958年代表丹凤县武关人民公社八一林场进京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周总理亲切接见并亲笔签名颁发奖状。同年16省(市)核桃现场会在商洛地区商县召开,与会代表赴丹凤县武关人民公社八一林场,在林场栽植百亩核桃纪念林,为林场赠送锦旗并修建纪念碑作为永久纪念。1969年3月李朝良因病去世。
【首次检察官法修改】2001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这是1995年2月制定的检察官法首次修改,是深化检察制度改革,适应新形势对检察官队伍依法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修改后的检察官法,增加了检察官恪守职业道德的义务,提高了检察官任职条件,确立了初任检察官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制度,完善了检察官任职回避制度等,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官队伍、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官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张川整理)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