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闲余时间是画画:我从小就爱画画,尤其是看到以古典小说编绘的连环画,如《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连环画,就照着画一些骑马打仗人物。那时候只是用线条去描绘人物和场景,是纯纯的自学与爱好,根本不知道正规练习的美术知识,所以绘画进步不大。有段时间很想去考美术学院,所以买了一些美术知识的书籍,按照要求学习了素描静物头像的练习,在画画中结交了些朋友,相互之间交流提高绘画技艺,当然也是想尽办法去找美术老师们来指导。学习中对绘画有了点初步认识,懂得了黑白灰、结构、透视、构图等素描的基本知识。有了系统学习与练习,对自己的绘画起到很大提升作用。记得在1978年的全国性版画展上,我的一幅“学雷锋”套色木刻参展并且获得三等奖!但是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种种原因,画画的条件与劲头不足了,多年不动手画画了。现在退休是闲了,又拿起笔画学画,不求当画家,只是自娱自乐吧!每天练习一幅画也是及快乐的。
李白之谜(64)|| 李白“十五观奇书”的“奇书”是哪些类别的书?
语出李白诗《赠张相镐二首》之二。联系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十岁观百家”看,他所说的“奇书”当指“百家”经史以外的其它书籍,或者说是一般读书人参加科举考常规的阅读书目以外的书籍。当是鬼怪传说、奇闻轶事一类的书籍,比如《周易》《鬼谷子》,以及赵蕤的《长短经》之类的书籍。李白此语,旨在强调自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入永王李璘幕、入狱、被救获释后,原诗题注云:“时逃难在宿松山作。”即李白获救,刚出寻阳监狱,避难于宿松山,又入其救命恩人宋若思的幕府,作《为宋中丞自荐表》上奏,正等待‘推覆清雪奏闻’朝廷后、朝廷对其入李璘幕性质及裁决的最终批复。
李白写此诗,详呈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抒发内心感慨,重在向时任宰相张镐表明心迹,求其荐用。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主次分明/大智慧】原创
1,读什么书?是指那些读了就有饭吃的书,是能够保住饭碗的书。读书要注重它的实用性。譬如,当下你所在的行业发展,市场环境,岗位职责……这是决定你立命安身的“主食”!要下功夫啃,因为一般人不懂,你懂,才有饭吃。要从不熟悉到非常熟悉这个工作。先把书读“厚”,点点滴滴的不要落下什么,然后再领会要领,再把书读“薄”。坚持到底,坚持到退休,你就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新大陆,其意义远远大于读书本身所能带来的利益。名利双收,谁不喜欢?
2,读具有基础性质的中外经典。譬如,公司/劳动法,证劵/财税/逻辑/心理学,外语,科普文章……这种书要慢慢读,有时间就看看,但要做笔记,在电脑上安排几个文件夹。这是不可或缺的“配菜”!也是保证你利益不受侵犯的护身符。人,总不能一直是个外行,就知道眼下的几样儿,除此以外就任人摆布吧。记住,生存的伦理,是一定会败给现实利益的。没人听你解释,只有你必备了一定的技能,才能“化险为夷”。
3,读杂书。有一搭无一搭的读,随手翻翻,视野开阔。譬如:舰船知识,大国政治,中外历史,诗经,古文观止,世界名著,名人传记,天文地理,吹拉弹唱……这是高汤!是给你增加交际技巧而加分的谈资。但是,我弱弱地说一句,类似《易经》这个级别的书籍,高深莫测,看看可以,不宜轻易涉及太深。真的,我们是凡夫俗子,经力还远远达不到那种出神入化,超尘脱俗的境界,弄不好就走火入魔。
4,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是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过时不候,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千万不可“跳级”,真的,生存第一,活命哲学。本文重点强调的是:你的侧重点要坚定不移,主食/配菜/高汤,这个顺序是万万不敢颠倒的,否则因为不务正业,就会贻害无穷,穷困潦倒的毁了你。这事我说三遍!!!没有青春饭,只有夹生饭,你应该越老越值钱,因为你对自己吃饭的手艺,不仅动手能力强,还会动脑子。你有智慧啊,市场需要你!
5,学,学的是方法。学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要照老师/师傅的话,老师/师傅都喜欢勤奋的学生,这是学生/徒弟的本分,别糊弄自己,更不能含糊。习,就是要做。其中主要思路是,遇到问题了,你首先要问自己:“这是在考我什么?我之前的基础知识还在吗?扎实吗?……”能顺利完成考题/工作的人,无不对此“秘籍”心心念念。因此,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难以升华为智慧。而不懂原理的积累,顶多是一个会行走的复读机,没用!
6,先精后博。先得60分,先穿草鞋,先入门,要及时的肯定鼓励自己。等站稳脚跟了,有了上台阶的感觉了,再图进一步的改善。你放心,人的智力都差不多,别相信那些过目不忘的人,没有的事。不要轻言放弃。应该有耐心恒力,烂透于心,信手拈来的本身,成为业界的知名高手,是教练级的人物。当然,自己能够写某专业的书,至少应该是短文,“连续剧”性质的论文。要敢于上手,大胆尝试。人,都混到这份上了,你不用担心失业,也许你还会自主开业了呢。
三更半夜,信口雌黄,迷迷糊糊的,文责自负吧。我祝福你。谢谢!
人民日报推荐的100部中外经典书籍,这些巅峰之作,值得家长们收藏,若能做到熟读、精读,你的孩子就比别人起跑线多走几步!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都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它们的智慧能穿越时空,无论任何时代,都折射出它的无限光芒。
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些著作都值得暑假收藏给孩子们看。
中国篇:
《老子》李耳
《论语》孔子
《庄子》庄子
《孟子》孟轲
《史记》司马迁
《楚辞》屈原
《文心雕龙》刘勰
《世说新语》刘义庆
《资治通鉴》司马迁
《唐诗三百首》孙洙
《牡丹亭》汤显祖
《水浒传》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聊斋志异》蒲松龄
………
外国篇:
《茶花女》小仲马
《对话录》柏拉图
《埃涅阿斯记》维吉尔
《希腊罗马英雄史》普鲁塔克
《四世同堂》老舍
《神曲》但丁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君王论》马基雅维利
《唐.吉柯德》塞万提斯
《箴言集》拉.洛希福考
………
每天读一个感人故事,就多一个知识点,看似小小的一步,日积月累起来就是一大步,你家的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一起读起来吧!
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欢迎留言……#微头条名师团# #教育微头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狂飙》里,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在阅读了安欣推荐给他的书籍后,行为和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飞跃,尤其是他阅读了《孙子兵法》,更是参透了其中的奥秘,并把书中的智慧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
很多人知道读书的好处,却并没有在读书中获益,认为读书无益,其实,找对阅读方法,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最终致用。
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呢?
樊登老师曾经在他的书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提到过两个阅读方法。
第一:带着目的阅读
这一般指得是针对一个目标和计划进行阅读。比如我们考试,就要读考试指定的书;我们考职称,就要读考职称的书;我们写一个领域的文章,就要把这个领域相关的书拿来去阅读。
比如《狂飙》里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读《孙子兵法》就是一种带着目的阅读的方法,也因此,高启强把《孙子兵法》读进去了,最后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和解决问题中。
换言之,这种办法也可以叫做主题阅读,针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书去阅读。
这样的读书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没有目的的阅读
这一般指的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阅读,比如你走到一家书店,随便拿起一本感兴趣的书,或者在家里喝茶,随手在书架上拿起一本感兴趣的书,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让人能快速融入到书中去,属于一种内驱力的阅读方法,因为喜欢,所以愿意读下来,也能在读书中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此外,还有一种阅读方法,就是拆书阅读法。
在拆书专家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赵周老师提到了这个阅读法 。把一本书阅读后,用RIA的方法(阅读+讲解+拆为己用),掰碎了,找出精华和核心思想,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方法注重实践,也很出效果,尤其适合成年人的读书学习。
总之,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才能用读书改变自己!#以书之名# #头条品书团# #读书#
用跳动的字节铺成文化古卷——神秘的“识典古籍”阅读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最大的改变莫过于移动数字网络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手机、平板、便携笔记本等体积小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现在,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这些移动工具的辅助。
于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考研考公人群的“ipad”平板持有人数剧增,众所周知考研考公人群需要阅读的书籍资料数量体积大,携带麻烦,而平板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考学人平时只需要准备个平板在身边,就可以轻松查阅背诵书籍资料,手机和便携笔记本亦是。
如此一来,近年来也有人在网络上提出,如果将这一特点运用到数字书记的推广中,创建一个正规的数字书籍平台,岂不是能更好的发挥移动终端的阅读功能吗?
正是抓住了移动网络数字终端的这一特点,“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研发了一个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
这个经过多年研发测试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运用了最新的文字识别技术,不仅能够将现存的完好的文化古籍内容扫描入册,还能运用智能运算AI对古籍内容进行短句段落切分,准确率可以达到96%到97%,比同行业中OCR识别准确率要高3%。
目前,该平台共存有500余部经典古籍,预计将来会将中国现存的数十万古籍中逐步开展扫描整理工作,期望在三年内完成对古籍的修复登记工作。这不仅是对现代数字阅读平台功能的一种拓展,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延伸。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开发成本高昂,运作耗时费力的前提下,“识典古籍”是一个免费的公众阅读平台,站内所有古籍内容都对用户免费开放,让受众更容易接受。这极大减少了传统文化古籍的在数字平台上的流通成本,即方便了用户,也扩大了传统文化古籍的影响力。
3000多万字,化成了数字网络中一个个符号,他们在“识典古籍”这个阅读平台上又重新汇聚成了长长的文化古卷,离开了传统的宣宣纸页,但在这个平台上,研发工作室依然希望能够让用户们感受到浓浓书香。
脱离了现代科技感的花哨主页,“识典古籍”整体页面风格淡雅质朴,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也能体会到那种翻开估计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感觉。工作室相信,随着这个平台的深入研发,这个平台将会成为中国数字网络中滋养传统文化的一个温床,让中国传统文化早日更快地走出中国,面向全世界。
【法律人必读书(附书评)】留存有空看!知乎及各个法学院论坛上法学生必读书单及书评,作者从大一到大四的总结都有,配书评,收藏阅读!都是高质量必读书籍,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