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制度的弊端……
现在进高校当教师也是越来越难,本科起点985、211,国外top100名校博士或博士后,如此优秀人才竞争进985高校还很激烈。
就算好不容易进入这些高校,不一定能够稳定地待在这所高校,还有非升即走的规则等着你。
比如中山大学,6年的合同期满后,8000博士后,淘汰率竞达到97%!几乎所有985、211院校施行了这种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度。
“非升即走”是个通俗说法,其法律名义是预聘制,实质则是长试用期制。简单来说,在特定的预聘期/试用期内(通常是3年+3年两个聘期),青年教师如果无法升任副教授(长聘制岗位),那么高校就可以解除预聘合同,青年教师就得卷铺盖走人。
当你升不上去,走的时候崩溃了。年龄过了35岁,超过考公务员年龄,不能考事业编,包括中学教师,逼着你又只好跑到美国等国外去效力。
在国外快毕业的博士在读生或者快出站的博士后,看到国内高校这么内卷,吓得只能留在国外,不敢回来了!
目前来看,“非升即走”制度在中国高校的实践效果是广受批评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学校引进的时候要严格把关,一旦引进以后,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关怀,给他们合理的经费。
要相信他们也是有情怀,想干出成就的人;不要把他们预设成爱偷懒、不求上进的坏人。
互联网大裁员,如何看待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
我依然推荐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应届生,在可以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情况下,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别说去年,今年,明年,年年都劝进!
什么时候不推荐?当然是你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你家就是开厂的,厂子的效益还不错,每年都能有上千万的利润,那你不赶紧回去帮助爹妈分担点压力,做好继承家产的准备,还去互联网浪费个屁时间呢?
大家别以为我在开玩笑,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在十多年前,互联网,计算机行业还没这么热的时候,哪一类企业是大学生最想去的?
那时候的最佳选项是外企。
外企里面最热的就是四大,咨询公司,外资银行,以及宝洁为代表的各类行业巨头。
我就在面试联合利华管培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家里也是开日化用品公司的人,他在终面的时候被淘汰了。
他后来就说,要不是对他们家的营销模式感兴趣,想去先学习两年,他才不稀罕这种年薪十几万的烂工作呢!
我还认识一个家里就是开化工厂的人,毕业后也想尽各种办法去某德国化工巨头当了销售代表,想的也是学习一下人家的先进经验,顺便切点人家的客户。
但如果你没有这些条件呢?
你不去互联网行业你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但凡你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你早就跑去报道了,根本不用在这瞎纠结。
比如你考上了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再比如你拿到了比互联网行业待遇更高的offer。
在头部高校读研究生的理工科学生,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想着转行,大部分也都选择了互联网或计算机行业。
但你见过多少个头部医学院临床医学在读生放弃当医生或者继续在医疗行业混的机会,选择转行互联网的?
倒不是说当医生就一定比在互联网混要好,而是当你有了头部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这个巨大的沉没成本的时候,你也不想扔掉。
但是头部高校的材料博士,化工博士呢?我见过不少,说扔就扔掉的。
说白了,还是因为本行业太烂了,互联网即使已经不行了,走下坡路了,以他们的实力,也能在互联网行业拿到比留在原行业更高的待遇。
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当你问别人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看清楚你的位置,不是别人做了一个选择,那个选择就也适合你。
人家也许早就跑到十楼了,而你还在一楼大厅连楼梯口都还没找到呢,也不知道电梯门早就焊死了,还在那问别人怎么进电梯呢,你凭什么觉得别人的选择你就可以参考?#教育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