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三元延寿参赞书》#中医名言# 31
《光武复汉》第七十五章:槃凰宫安内攘外部署。蓬莱岛槃凰宫槃凰盘厅堂,只见鹤发老人、龙伯高站在槃凰盘旁论事。
飞骑翼传来最新玉箭情报,侍从按此调整了槃凰盘。
妘洛缓缓走出馨寝宫,稍厚的披风裹在身上。依兮伴其身边,身姿柔美,步伐轻盈却缓慢!
“公子感觉如何?”龙伯高见妘洛脸色润泽稍安心,却又担忧:“连续昏迷多日,今日方得下榻。”
“手脚冰凉,今日才算正常。”依兮很心疼。
鹤发老人看着两个孩子,欲言又止,这几日,妘洛昏迷就会手脚冰冷,试过多种法子皆无用,反复昏迷,病情逐渐加重。
依兮急出眼泪,两只玉手紧握妘洛双手,阴差阳错,忽觉妘洛手心越来越热,与依兮体温一般。
依兮喜出望外,自此以后便自早到晚为妘洛暖手,日复一日。
若非大汉灭亡,两个孩子决然不会相遇,如今相遇,却不能生死为伴。
知己,懂心,同音。依兮生在蓬莱岛,长在槃凰宫,岂能不知槃凰宫使命。
大汉若长存,依兮则与槃凰岛别的小姑娘一样,深闺待嫁。
不知是否造化弄人,依兮出生之时,大汉摇摇欲坠,孩童之时,汉室不复存在。
妘洛观槃凰盘,多日未曾来此,虽一门之隔,却如隔两世。
连日游历于缥缈与现实之间,无论是做梦或苏醒皆在榻上;无论梦里如何,醒来后回首不过一场梦。
沉睡的日子里,世间却已天翻地覆。
“公子?”依兮见妘洛神情恍惚凝重,不由心中一紧。
龙伯高会心一笑:“天河之水洗濯了公子疾病根源,雷霆之怒摈除了公子缠身噩梦。”
鹤发老人仰天大笑,似参透玄机,又似领悟真谛。
依兮茫然若迷,爷爷、前辈皆释怀笑容,必然是公子无恙,这便够了,别的无关紧要,依兮宽心一笑,留下一滴泪,乃是多日来的心声。
槃凰翼连日送来的玉箭战报,各前辈、老师皆看毕归类存放,遇紧急要事则相商并代妘洛处置、传谕。
妘洛昨夜病愈,到了清晨便已将多日来的战报观之完毕。
“槃凰宫又失一宝物。”鹤发老人甚是惋惜。
“白鹿王令节制左地贵人,正好一对两副,呼韩邪单于将其中一副密献元帝,其意乃是大汉天子与匈奴单于共节制左地贵人,如今物归原主,北境稳定,正当其所。”
“大汉与匈奴的一段历史恩怨在公子手上告一段落!王昭君之子左贤王伊屠知牙斯被栾提舆囚禁,退兵时将其架入火堆,含冤而死,可悲!可惜!”鹤发老人叹道。
“史书非史官以笔墨所书,而是苍生以血肉所载。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皆是漫漫长史一尘埃,概莫例外。人事可尽,天命难逃,人已故,且不去谈已逝亡魂。”妘洛语调缓慢,神情超然,眉眼闪过一丝伤感。
且说呼韩邪单于稽侯栅乃虚闾权渠单于,只因屠耆堂与虚闾权渠单于的颛渠阏氏有伦常之乱,故而虚闾权渠单于亡故之后,颛渠阏氏合谋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拥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
虚闾权渠单于重用都隆奇酷虐无道、滥施杀伐,尽诛虚闾权渠单于诸子、近臣,屠戮西域各国,欺压草原牧民。
随即,匈奴生乱,稽侯栅在左地贵人等拥戴下继任呼韩邪单于,还都单于庭,虚闾权渠单于自尽。
随后诸王并立,并分五单于,随后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率残部南下入汉。
元帝时,依附匈奴的大宛、乌孙对郅支单于之暴虐不堪忍受,遂归附大汉并请求出兵相助。
元帝以礼相待匈奴,郅支单于却将我大汉使节谷吉斩首。
元帝震怒,先礼后兵,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二将奉旨北上,平定匈奴,斩杀郅支单于,助呼韩邪单于复国。
呼韩邪单于三入朝廷拜见,元帝赐婚,遂迎娶王昭君为妃,为宁胡阏氏,大汉、匈奴和睦四十余载,直到王莽建新。
“孝孙此方略妥当,南北匈奴势均力敌,各自为政,相互牵制。不使其一家独霸而形成绝对压制之势;不使其吞并合并而形成南北一体,如此则北境无战事。”妘洛说罢,观盘良久,似自言自语:“北境只要能稳定二十年,到时天下当已大定,新君便可出兵北征。”
“如今天下格局、形势,我料十五年天下便可定。”鹤发老人观盘:“当今天下无绝对强者,若出一位盖世英雄则天下必平定。”
“匈奴国本大伤,我北境安然。益州公孙述、凉州隗嚣两者一南一西,所辖城地相连一线,将旄羌阻挡于外,故而西南亦无忧。此外,凉州隗嚣遏制西域,益州公孙述震慑南地。”妘洛扫视槃凰盘道。
“边陲这两方诸侯任道重远。”鹤发老人笑道。
“孝孙将冠军城与汉中郡西城、上庸等地割让给公孙述,益州门户即开,何去何从皆由公孙述一言而定,是否妥当?”龙伯高心存疑虑。
妘洛道:“若将益州封锁一隅,公孙述早晚必攻取汉中郡,如此则全盘皆乱。若公孙述只图割据一方,无意出西川则其必亡,天下治理益州之人再无出其左右者,益州无主,或所托非人,棋盘将失去一角,平衡若被打破,则天下将有倾覆之危。”
妘洛沉默片刻又道:“外事已缓和,边境暂稳定,可全力安内,平定九州。”妘洛视线停留在槃凰盘“刘孝孙”棋,遂道:“孝孙愈发艰难。”
晨读历史
唐代诗人
崔珏
名著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
唐朝诗人崔珏,民间俗称崔府君,《西游记》的人物原型。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间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在西游记的部分版本中特改为"崔珪"。应取杜鹃啼血之意,以影射帝王含冤陨落。
崔珏断虎
崔珏,甘肃正宁人。故事发生在唐贞观年间。有位住在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他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听,啼笑皆非,本想一推了事,可一看到惊堂木上刻着“为民作主”四个金字,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这可把李能难住了,回到家,他将此事告与母亲,母亲让他到发鸠山,给山神献猪头,求山神捉虎。 李能来到发鸠山神庙前,已近黄昏,忽然计上心来,他把敬山神的猪头挂在一棵树上,想以此把那只老虎招来。这一招还真灵,天快亮时,虎真的来了,跳起来扑食。李能急忙将绳子打了个活结,随手一丢,不偏不倚,正好套在猛虎脖颈上。他随即用劲一拉,就把虎擒获了。李能便押着“罪犯”向长子城走去。到了县城西门,虎却死活不进。崔珏猛然醒悟虎是兽类,不能走人进出的城门,便命人在距西门往南一百步处另开了一个小西门,虎这才顺从地从小西门进了城。崔珏端坐在大堂,命虎卧下,那虎乖乖地卧下。崔珏对虎说:“你吃了王婆的儿子,理应问斩,但念你不懂人事,本官断你养活王婆,你可同意?”虎听后一个劲地点头。崔珏又对王婆说:“这只虎已被降服,你把它收回去,做你的儿子,它定会服服贴贴听你的话。”王婆同意了,将虎领了回去。果不其然,那虎从此百依百顺,再也没有滋生事端。
崔珏断虎2
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西游记人物:崔珏/崔珪
西游记作者吸取了很多民间传说的故事和人物,在百回本中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可见于部分版本中,崔判官被改名为为"崔珪",为地府判官,隶属于阎王,掌管生死簿,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崔珪与崔珏字形相近,取"催归"之音,含杜鹃啼血之意,以古蜀王杜宇的遭遇,影射小说中帝王陨落、江山有变的意思,也有引唐王地府还魂之意。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开篇改编了苏武慢·试问禅关([元]冯尊师),当中提到:"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西游记中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犯了天条,论罪当诛。袁守诚指使龙王求救于唐王,请唐王阻止人曹官魏征斩龙。龙王依言前来,唐王允诺。次日宣魏征进宫,与王对弈,试图阻止魏徵,魏徵却梦斩老龙。
龙王魂魄给唐王托梦索命,夜里宫中闹鬼,遂宣胡敬德(尉迟敬德)、秦叔宝二人守卫宫门,又着魏徵守后宰门。观音菩萨出现在唐王梦中驱赶老龙,老龙哭哭啼啼向西北而去。唐王心神不宁,"病转觉重",欲与徐茂公交代后事,"仿蜀主托孤之意"。正在弥留之际,忽而魏徵出现,捎书一封,说好友崔珪在地府做判官,可助唐王还阳。唐王拿了书信,魂灵出窍,在幽冥徘徊,却遇崔珪主动前来接驾。
崔珪览信毕,引皇帝过"幽冥地府鬼门关"(遇李建成、李元吉),前往森罗殿,后又将生死簿的一十三改为三十三,为其私添阳寿二十年。阎王又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唐王还魂。朱太尉领太宗游枉死城,从贵道超生,来到渭河边,被朱太尉丢下水,重回原体,破棺而出。
因中途遇到了唐太宗开国时诛杀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的冤魂,收到惊吓,发愿做水陆法会,才有了后面唐僧取经的故事。
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开篇道:"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隲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影射了唐王此番大落大起,死又复生,延寿二十年的经历。
(待续)
读《易》偶感!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易、易经、《周易》、易传、易学不是一回事!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且观历代易学,可谓是:
一人有一人的伏羲八卦,各家有各家的文王周易。伏羲八卦或同,文王周易则异。
一人有一人的河图洛书,各家有各家的五行八卦。河图洛书非一,五行八卦广衍。
要之,《易》本卜筮而非他,《经》乃占筮典籍,《传》系哲学著作,易学则汉代后儒之广泛推演。如下说:
所谓“易”学,是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说:“易学是通过对《周易》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广义之“易”学包括《易传》;狭义之“易”学,专指《易传》之外对《周易》的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将其分为“两派六宗”,引如下: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由上可知,“易”学包罗万象,“易”道穷极宇宙,阴阳无所不及,“引得历史上的无数圣贤尽折腰”(章秋农语)。圣人贤哲、兵法儒道,易学大师、阴阳堪舆、风水命理、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等,皆可推演其说以述自己之是,为他人服务,为自己谋名利;或成功,或失败,且“一人有一人的伏羲八卦,各家有各家的文王周易”。有近人讥之“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虽有此说,但仍属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且是我国古代哲学、古代科学之一般矣!而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
据易学史料,《易经》(狭义)本与阴阳五行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易传》有阴阳说,无五行说(虽无“五行”一词,似有“五行”之实,见《说卦传》)。以阴阳说解《易》,乃《易传》特别是《系辞》之特点;以五行说解《易》,首见于汉易西汉京房《京氏易传》。清·赵翼《陔余丛考》说:“《易》不言五行。五行乃天地自然之理,然《易》卦但取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而不及五行。”故汉代以后之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说:“我以为从前一切河图、洛书、谶纬术数,先天太极……种种议论,都是谬说。”故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可是,古代的经学者,出于尊孔读经的要求,缺乏历史主义观点,往往不区分经、传、学,将三者混为一谈,或者以传解经,或者以学解传,或者将自己的解释说成是真正符合《易经》的本义。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殊不知,当代仍有部分“易”学爱好者混淆不清经、传、学三者之关系,憾事矣!
今天出了一身的汗,因为早起时头很疼,便吃了半片阿药片,换了间窗户不漏风的卧室继续睡,关于睡觉这件事情,真的是我最大的心头好,一觉睡去,烦火,恼暂消,而且一梦说不定还能几出云霄,可以花前月下,可以春梦无痕,醒来后神清气爽,当然,醒来后还是一切如旧,皆如梦醒前的状态,只是,有些事,我既不能忘记,又不能原谅,当然也无可奈何。我曾经说过,如果从成为圣与成魔中选择,我依然选择成魔,上帝亦不会原谅做恶的人,更何况凡人,不然便是纵恶。其实,翻开圣经,那分明是一部征服史,剪除恶的,成全善的,让万民得到安宁,当然并不是全是恶的,还有不归顺的…………
其实,没有人会理解那样一种心情,就像没有人理解得了新冠和癌症的人一样。有的人说希望你把过去的都忘记,我想很多人无法谅解,比如原配和原配的子女,也许错在男人身上,可是第三者没有错吗?当然,原配也有错,谁让她不永远娇媚动人呢?说这个无所指,只是想说,如果你错了,你应该自我惭悔,而不是要求对方宽恕,惭不惭悔是你的事,而宽不宽恕是对方的事,你自开你的花,别个自结别个的果。两情相悦自是美好的事,可是谁该来成全?令自己疼,令别个圆满,那份疼谁来担?
我以前认识一个女孩子,人长得漂亮,为了提升自己的门弟并在异地站住脚,便嫁了能成全她这些心愿的人,当做跳板吧。结婚多年不要孩子,其实是希望能有机会再有跳板。后来男人出轨,她也年龄大了起来,一是原谅男方,二是快快要了孩子,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打算,觉得自己断断做不了这般有心计城府的事情,好在男的总是爱她多一点,她肯放低姿态,总还是不会太过尴尬。我从来没想过婚姻中彼此间会有或者还需要这么多的算计,所以我极怕,怕着怕着便老了,现在开始了另一种怕。昨天出门又听说一件一个人猝死在家里,三天才被发现…………听得我瑟瑟发抖,这么浑身溃烂,脏兮兮地走了,阎王爷会不会不收而成了孤魂野鬼,魂魄没休没止地在荒郊野冢间游荡……突然觉得有个坟堆是好的,至少凄风苦雨里可以有个地方躲躲寒气。
可是,古人为什么要入土为安呢?都知道埋入土中尸身受潮,会遭跎咬虫蛀?以前,看一篇故事,说有一个僧人自知食禄将近不久人事,便脱了上衣去草虫中令蚊子吟叮咬以延阳寿,或许尸身饲虫本身也是积累功德的一种安排吧,所以小时候的蚊虫叮咬其实是为人在世间积累食禄…………这样解好像很迷信,但是,如人的僧人饲蚊延寿这件事为真,后面的猜想自然为真了…………
今日不开心…………
二零二壹年二月二十八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