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头条# 对比一下,中考分数线差距咋这么大呢?
农安县2022年中考,县城高中“实验中学、第十中学、师范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分别为571.5分、526分及491.5分,下图是长春市区的。
#长春身边事#
2022年长春中考30所高中预估分数线已经出炉啦!12日马上中考分数下来了,希望各位考生考到理想高中!#长春头条# #我要上头条#
#长春头条# 我妹妹在长春农安县参加高考,是文科生。今天刚考完语文和数学,平时模拟考试能380或者390。当时想让她走自主招生去大专。但是她本人极力反对。今天考完说语文能打80多分,数学一道题也不会,也就能打二三十分。
明天的文综和英语不知道啥样,但是我估计总分也就260分,这和她自己自称的分数差了一大截。
现在她说了实话,是因为害怕没有面子,所以没有走的自主招生。可是260分就连当初那些自主的学校也都去不了了。现在我和我爸妈都特别上火,拿她也一点办法没有。请问260分能在长春找到一个大专上么?专业好点的。

#高考前一天我在做什么#
1977年末,我们国家恢复高考,我当时已经作为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两年半了。1975年夏天,我从长春市十七中学七五届十班毕业。不久长春市人民夹道欢送我们这届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我的集体户在吉林省农安县新刘家公社柳树洼大队西高生产小队。下乡第二天,我们就开启了两年半艰苦农业劳动生活。吉林省农村人少地多,农活繁重,加上当时“农业学大寨”,农田水利建设任务不断,生产队员和集体户同学几乎都是没日没夜劳动。1977年秋天,社会上传闻国家要改革上大学制度,从推荐变成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高考。下乡知青一下都紧张起来,纷纷找老课本,利用农活休息时间偷偷学习。到了冬天,恢复高考制度已经明确公布,几乎所有集体户同学都放下手里农活,回家专门复习了。集体户所在大队个别领导对下乡知青放弃秋收劳动返城复习有意见,专门追到城里,挨家挨户“动员”我们立即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结果自然是没人回去。最后领导放下狠话:你们就是考上了,也过不了“推荐”这一关。当时谁也搞不清大队到底有没有“推荐”权力,我们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事实证明:我们赌对了。

高考前一天,我返回新刘家公社参加高考。这天长春地区黑云密布,天空飘着雪花。我坐在敞篷解放牌大卡车上,雪花打在脸上,内心沉重凄凉---人生紧要关头,前途未卜!1977年高考,积攒了十二年高考人员,谁也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水平,这更加增添了高考结果的不确定性。
因为当年考生太多,新刘家公社破天荒在镇中学开辟考场,三百六十多名考生在这里参加考试,考生来源五花八门。两天考试,中午休息,镇里没有饭店,我们只能在路边露天雪地里吃从长春家里带来的面包,到公社大水缸里喝几口井水。我弟弟也是新刘家公社下乡知青,我俩都在这个考场参加高考,母亲为我俩准备了两天食物。几个月后,我和弟弟都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考上了我的第一高考志愿---大连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8年3月8日,我来大连工学院报到。

#长春头条# 本以为11月初的疫情,这一波好不容易送走了,应该会坚持很久。万万没想到,农安县的前岗乡和一个牧业公司,爆发大规模感染。
现在长春市区内,正积极排查相关人员。
疫情发展到现在,很多事情,已经超过大家的设想。现在的确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叫做有限放开。但是,放开后,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例如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感染。例如石家庄的“大踏步”,造成多数市民还是不敢聚集,甚至因为排查不够,很多学生都不敢上学啦。再比如,如果没有国家给咱们托底,保证治疗和一般监测费用,那么会有一部分人,无法承担感染后必要的支出。虽说是一部分,但是我们人口多啊,再小的分数,乘以13亿,那都是天文数字。而且根据欧美等地的经验,即使是彻底放开,各个行业,首先迎来的不是繁荣,而且断崖式衰退。大概是持续时间至少是七个月左右。
疫情,外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美国狗主导的脱钩和封锁,现在确实是很苦很难。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来的。
不管怎样吧,大到全社会,小到具体的个人,都要积极面对,持续发展,一以贯之。
加油吧。@所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