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
符合道德规范的叫道德,不是这样的。
“德“的核心还是思考,德恰恰在于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选择。
人面对这个环境和别人打交道,这个人会独立的思考,判断选择,然后采取行动,如果这个人行为是合理的,他就会让别人都很舒服,这个就是德。
所以德不是一个被动的要求人遵循什么道德规范的问题,这样做是现代人的一种误解。
为什么人们总说“德不配位”?
因为德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品德,还指一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
德不配位不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才能配不上职位,而是指一个人在某个位置上无法控制自己如何使用才能,也许是无法发挥原有水平,也许是无法控制不用才能来为己谋私。
这样你就会理解“以德为先”。
德不配位不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或者才能配不上职位,而是指一个人在某个位置上无法控制自己如何使用才能,也许是无法发挥原有水平,也许是无法控制,不用才能来为己谋私。
古希腊社会所尊崇的四大德:
1城邦统治者,2辅助者, 3臣民的合理的安排,4要用正义维持这种对于城邦来说最有利的安排。
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 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 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己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应该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通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美好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
城邦有了智慧的统治者和勇敢的辅助者,剩下的就是被统治者,即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艺的手艺人、农民、商贩等等。这些人之所以是臣民,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和禀赋只擅长做那些手艺活儿,或者擅长种地、经商。他们缺乏智慧和勇敢,所以不能成为统治者,也不能成为辅助者。这些人应该绝对地服从统治,不要僭越自己的地位,这样城邦秩序才能稳定,城邦的公共利益才能得以确保。正如上面所讲的,智慧和勇敢都是城邦的德性,智慧是统治者的德性,勇敢的辅助者的德性(其实,统治者当然也具有勇敢的德性,只不过专属于他的特别的德性,也是对他的地位来说最重要的德性,是智慧)。
而对于城邦的所有阶层来说,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德性是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 意思就是说,臣民应该同意接受最优秀的人——哲学家的统治,满足自己作为臣民的地位,而不产生僭越的欲望,想要由自己来统治;辅助者也应该服从哲学家的统治,并且做好自己作为辅助者应该做的,不要企图夺取统治者的地位;哲学家也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来为城邦服务,不能有最高的智慧但是不愿意出来统治。苏格拉底甚至说,对于那些有智慧但是不愿意统治的人,必须进行惩罚。这样古希腊社会所尊崇的四大德中的三个,都在城邦中得到了体现,唯独剩下一个正义的德性还没有得到说明。
其实,苏格拉底已经为城邦的正义准备好了基础。既然城邦已经具有了统治者、辅助者和臣民的合理的安排,那么,要维持这种对于城邦来说最有利的安排,就需要所有人都安于这种安排,不要破坏这种安排的秩序。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 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这个结论得到了对话者的一致同意,而这正是腓尼基神话的寓意所在。首先,神话说每个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大地母亲,所以人和人之间是同胞关系,这样就使得城邦成员之间相互友爱,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其次,神话又说每个人身上天生就存在不同的金属,不同的人适合做不同的事情,这样人们就能够做到安于自己的地位而不干涉别人的事情。达到了寓意的目的,也就实现城邦的正义。
你主要是给人打工,你要是老板在忙心态也不是这样。你要是公务员,善长国际贸易或者政治外交方面你就是中国住徳国使馆工作人员,那你就不现在这种情况了。
想不通,才貌双绝,事业辉煌,为什么守不住做人的底线?
世界是公平的,一件事情给你带来无法言说的快感,必然会给你带来难以承受的伤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修德,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该做的事情你去做了,你就应该承担后果。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法律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 明星在享受公众高度关注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时,必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师兄认为,明星从业应该加强审核,要像当兵一样,考公务员一样,必须要进行政治审核和道德审核。发现德不配位的,一律进行清除。
林黛玉:宝玉你去考个公务员,我就嫁你贾宝玉:公务员有什么好的。薛宝钗:宝玉你去考个公务员,我就嫁你贾宝玉:你怎么跟林妹妹一样世俗。贾政:宝玉你去考个公务员,我好给你说个媒贾宝玉:爹,你好俗啊。公务员很香吗?
聪明苹果me张爱玲曾经评价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很多资深的红楼迷也发现,后四十回无论是在人物性格、情节构造、语言和结局上,都有些似是而非,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的感觉。这篇文章主要梳理一下这些微妙裂缝。一、世界观崩坏《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铺陈,总结起来,不过是一支《好了歌》:
《长安的荔枝》一部9.3万字的小说,情节紧凑,真实的展现了一个刚刚买完房子的唐朝公务员,被人设计揽下了从岭南运输荔枝到长安的故事。
李善的德用了三个月时间,首先抵达岭南,与当地官员交涉,去荔枝园实地考察,与当地行商的人联合,与当地的农户和奴隶一起饮酒吃饭。最后用十一天的时间从岭南把一罐荔枝送到了过生辰的贵妃的手里。
最后的结局呢,因为运输途中层层加码,耗用大量民脂民膏,李善德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谴责当时上位者,被贬到了岭南地区。
随后安史之乱爆发,李善德也躲过一劫。
如果你觉得工作太难,不妨花一段时间看看这本书。
#工作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王安石。
只要读过几本书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至于他的政治主张我没那个学问评价。就是有学问的人也争论不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生活中的一个小趣事。
王安石官很大。朝庭肯定为他配一些公务人员(俗称门人)。一位负责任的公务员发现他面色黑黄。就请医生给他诊治。
医生看完后对这个公务员说。
就是脏的。不是病。(此垢污,非疾也)
于是这个公务员就上街采购了一些皂角豆(类似于现在的洗面奶吧)让王安每天好好洗洗脸。想不到王安石来了句。
我天生就是黑脸。皂角豆就能洗白了。(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瞧。还用《论语》回击。(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圣人说的)
看来不洗脸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呀。王安石不就不喜欢洗脸嘛[大笑][大笑][大笑]
这些都是我从《梦溪笔谈》中读到的。
明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王安石拒贿的小故事。
明天见
如果道德有用,那还要法律干嘛?
道德只是自我约束,法律才是规则的底限。教师要有师德,医生要有医德,公务员要有道德,这些德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