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普鲁士议会中的下议院和众议院,是基于普遍臣民选举后选定的,每个选区的公民分为三类,每类挑出相同数量的选民进行最后投票,选出议会代表。
第一类由缴纳税款最高的成年男性居民组成,他们共同贡献了该地区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一,第二类和第三类则是以此类推,由相对贡献较少的成年男性组成。
因此,较富裕的公民比较贫穷的公民拥有更好的选举权,中产阶级在选票中占主导地位。
而北德意志联邦的国会大厦,以及后来的帝国国会,没有进行这种带着歧视的选举,每个成年男性都可以在选区作为代表投票,特许经营权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平等的。因此较贫穷的阶层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俾斯麦和拉萨尔的目的都是通过这种选举制度削弱自由党的权力,自由派充分意识到,新的投票方法将在一段时间内削弱他们的议会实力,但他们并不关心这一点。
自由党认识到,只有通过整个民族的努力,自由主义的胜利才能实现。重要的不是在众议院中拥有多数自由主义者,而是在人民中拥有更多自由主义者,从而能在军队中占多数。
在普鲁士议会中,进步党的人数超过了政府,然而,自由主义依然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国王仍然相信着军队的效忠。现在自由党需要的是把那些落后的无知群众纳入自由主义的行列,他们对政治的冷漠是会自由主义的保障,只有这样,人民政府和民主的日子才会到来。
因此,自由派并不担心新的选举制度会危及他们的最终胜利,虽然现状不是很令人欣慰,但最终的结果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人们只需要看看法国的现状就可以知晓原因,在那个国家,独裁者也把他的专制建立在军队的忠诚和平等的选举权之上,但是现在统治者凯撒被击垮了,民主取得了胜利。
自由主义者并不害怕社会主义,虽然社会主义者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还在预料之中,理性的工人很快就会发现“乌托邦”的不切实际性。
直到后来,自由主义者才意识到国家心态正在发生的变化,多年来,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是一个注定很快会消失的短暂的反动事件。
对自由主义者来说,新意识形态的每个支持者要么被误导,要么是叛徒,这些叛教者的数量正在增加,而且年轻人不再加入自由党,自由主义的老战士们也感到厌倦。
随着每一次新的竞选活动,他们的队伍变得越来越单薄,他们所憎恨的反动制度一年比一年强大。一些忠实的人仍然坚持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勇敢地反对来自左翼对自由主义的攻击。
但他们只是一支没有什么力量的小队,在柯尼格拉茨战役后出生的人中,几乎没有人加入自由主义党,自由主义者正在消亡,新一代的居民甚至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
在全世界,德国军国主义的压倒性胜利是按照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宣传来解释的,社会主义者断言,德国资产阶级脱离了自由原则,从而背叛了人民。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德国军国主义发明了关于帝国主义本质和发展的荒谬理论。他们说,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帝国主义、血腥战争、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发生,使文明濒临毁灭,而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拯救人类。
这种解释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他们故意把这种活动放在视线之外,在1860年代早期的德国,有少数具有政治头脑的王朝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和权威政府的支持者强烈反对向自由主义、民主和人民政府过渡。
其中少数人由王子及其朝臣、贵族、高级军官和一些公务员组成,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贫穷阶层的政治头脑成员,这些人绝对是自由主义的,并按照英国的模式瞄将火力准议会政府。
自由主义者相信政治教育会迅速进步,他们深信,每一个放弃政治冷漠、熟悉政治问题的公民都会支持他们在宪法问题上的立场,但他们也意识到,那些新近政治化的人不会加入他们的行列。
预计天主教徒、波兰人、丹麦人和阿尔萨斯人将组建自己的政党,但这些政党不会支持国王,天主教徒和非德国人必然会支持以新教和德意志帝国为主的议会制。
整个国家的政治化比自由主义者所预见的要快,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全民受到政治利益的鼓舞,开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但后果与自由主义者的预期截然不同。
德国国会并没有挑战不加掩饰的专制主义,没有提出宪法问题,国会只沉迷于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从一个完全政治化的国家招募的士兵变得如此不可靠,以至于人们怀疑他们是否准备好与国内敌人进行专制主义斗争。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署《关于对选举问题若干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的法案》。
《选举法修正案》的主要变化,一是规定在各级选举选票上增加“反对所有候选人”选项,这在哈历史上将是首次;二是将政党进入议会下院的得票率门槛从7%降至5%。
《选举法修正案》还规定,地方行政长官选举的候选人由政党提名。为保障公民被选举权,区级城镇和农村地区本地居民可以通过自荐形式参加地方行政长官选举。由本地居民提名的候选人需征集一定数量的选民签名支持。《选举法修正案》对区一级和州府城市一级地方议会在审查地方行政长官违纪责任方面的权限作出补充,规定了新的地方行政长官任职和离职程序。
《选举法修正案》还规定对《公务员法》进行修订,对于通过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可免除考核和轮换,改用专门的考核程序。
据悉,2022年,哈计划选举351名各级地方行政长官;2023年选举499名;2024年选举585名;2025年上半年选举74名。此前,哈总统托卡耶夫在议会讲话中表示,2021年,哈部分农村地区将进行地方行政长官直接选举。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命题上所谓的“不平等”,我的理解是公民社会生活中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形成的水平等级不一致的状态,即人们感觉到的对某个个体或者群体的级差,显现为不平等。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任何事情不可能让所有的社会参与者都觉得平等。
其表现一定是公民的某个个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觉得平等。这就是自我平等。
还有,就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法治框架下的平等,即相对平等。
平等是有条件的,平等与不平等是相对的。
我们看待平等或者不平等要实事求是,要以正义为先。
解放后,我国实行了民主共和制和人们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政治上,所有每个公民具有公民权,一人一票。还实施了人人都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选举制度。体现了政治上的平等。
社会的物质财富实现平均分配,多劳多得相结合的物质分配制度。经济上也好似平等了。
法律上,实行的平等原则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以上所述,这些努力都为社会平等打下了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的,当今社会上的不平等依然是存在的,并且会长期存在下去。所谓的“不平等”具有时代性,其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状态水平相匹配,相适应。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工农商学兵都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一定条件下收入水平差不多。社会生活千篇一律,缺少了活力和动力。
时至今日,社会上各个阶层,在职业上或称工农商学兵及公务员,企业家等之间,各个阶层之内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等级区别,依然也是一种不平等。
“不平等”是中性词,不平等现象还是要随着人类社会长期存在下去。
社会地位不平等,表现出来的经济收入高,劳动强度低,支配时间充足,社会评价比较好,这些人高高在上,话语的真理性,安置的指挥性,派遣的使用性都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政治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观念。
经济收入不平等是由于体力支出,付出的劳动强度,单位时间的劳动量,内存知识投入,个体智慧投入不同,以及实施水平,难易程度等等要素综合叠加,造成了公民个体或者群体的经济收入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