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合肥接兵,接兵团张团长差点把500份新兵档案丢在火车站广场。
那一年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卫生队军医,到了年底被安排入接兵团集训,学习征兵政策,掌握新兵体检标准,一行三十余人前去安徽省合肥市接兵。
到了合肥市,住进了一家普通的宾馆,那时一天的住宿标大约是三四十元钱,住不起高档宾馆,而且还得长住,接兵团张团长出身农村,更是以节俭闻名。他和接兵团刘参谋先去打得前站,宾馆就是他选择的,在一个很偏僻的街道上。
到合肥吃的第一顿饭,他居然安排刘参谋在宾馆门口的小吃摊上,每人一份水饺或者馄饨,大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过来,这顿接风饭让大家心凉!当场就有两位接兵连长一拍胸脯,“走,找个饭店去吃顿好的,我请客。”
张团长是从兄弟单位调入我团的,本来大家伙儿跟他都没交情,这顿饭整得更加隔阂。他这个人也怪,也许刚到一个新单位,他不信任我们任何人,每件事他都亲自去办。去省军区开协调会,和兵员处联系征兵分配计划,搞得刘参谋成了摆设。
计划下达之后,几个接兵连去了下面的地级市再分配,只剩下刘参谋,财务助理老王,张团长以及我,每天我们三个就去合肥的角角落落里转转,邀请他他也不去,他经常夹着公文包自己单独出去办事。
新兵接好了,要从合肥火车站广场启运回单位了。五百名新兵,几十个接兵连干部,坐在广场上等待。刘参谋,王助理我们三个因为没有新兵看顾,于是我们三个出了广场,去了一家超市里转转。
回来了发现广场上已经没有新兵了,不过有一个迷彩被服包孤零零地落在那,“这肯定是哪个迷糊的新兵拉下的,咱们把它带到火车上再说吧。”刘参谋顺手提了起来,带到火车站,放在坐椅下。
火车开走了,二十多分钟后,只见张团长满头大汗,急色匆匆地召集大家开会,“新兵档案袋找不到了,那里有全体500名新兵的档案呢!”这新兵档案,他老人家亲自拿着,临上车前由于人多事多不知道丢哪里了。
几个车厢,所有新兵的背包都查遍了也没找到,忽然刘参谋想到了那个捡回来的迷彩被服包,拉开一看,正是一份份档案!
美好的回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0岁那年,投笔从戎,满怀信心报名参加应征体检。
某年某月某日的冬天,接到县武装部入伍通知书,在亲人和乡亲们的热烈欢送下,热泪盈眶,依依惜别家乡,从此,步入军旅征程。
入伍第一天晚上19点多钟,新同志们在接兵团官兵们的带领下,来到火车站,踏上军列,迈向人生的转折!#你是在多少岁时遇到的人生的转折点#
【电影文学剧本】
《看我的 》
1.好禾村屯
毛南山乡温平好禾,是个小村屯,依山旁水村前有一条小溪,涓涓细流。
公碧阿驼,是远近闻名的一座独山,20世纪50年代中叶,这里出了个了不得的山伢子。大山脚下 一农户,七口之家又添丁,日子难熬啊。这山伢子长到二三岁,正闹饥荒,吃野菜啃树皮成了家常便饭。
小家伙的屁股被脱得光溜,一根筷子正在挑屎蛋儿……
屎蛋儿被掏出来,还带血迹!原来这是老子在给小子掏粪便,也是农村大办钢铁年代。
2.温平中心小学
一排平房,砖瓦结构加水泥石灰粉墙。空洞洞的过道,墙上贴文:“……成绩好,韦可包也很好,潘宝铭更加好!……”
3.好禾村屯
村民在议论中……
甲:“ 潘校长的儿子当然是更加好了,咱们村的阿包也不榜上有名。”
乙: 的确。难得!
丙:包,这个山伢子有出息!
丁:包好样的!
4.大队部
大队部里人山人海,年轻人在排队,韦可包也在其中。
横幅高挂: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5.好禾村屯
村中,突然来了两位穿警服去的人,他们还真的不同于解放军 !但又指名道姓地找人,看来是真的。很快,他们找到了要找的人。
6.农户韦家里
这是农村普通人家,砖瓦结构的建筑物。
“我们是接兵部队,从县武装部来,我是北海站的蒙宏力,他是友谊关站的李华林 。小韦今年报名参军,体检和政审都过关,今天,部队就来看人啦”
闻听至此,其母同意,其父却不同意。只听得他说道:“ 他哥哥还在部呢!六年兵啦,昆明军区的老班长……”
当场,韦可包就不高兴了! 只闻得他来了一句:“ 看我的! ”
“好吧!你去他回,一言为定”。
7.大队部
韦可我带上了大红花,站在新兵队伍里,莫金林大队长亲自带兵上车出发。
8.乡小学之夜
乡小学球场,灯火通明这里正要举行新兵欢送仪式。韦可包在台上代表新兵发言,只闻得他口中念念有词:我来自温平村,是莫大队长青年突击队成员,也是水中高六班毕业生,去年回村务农。今年我响应号召报名参军,昨天接兵部队还到我家里,希望我去当兵。可是,我爸不同意。因为我哥还在部队,他至今还在昆明军区服役,六年兵还是个班长,该复员回乡了。换我去他回来! 我对父亲强调说:“我去他回” 。就这样,我说服了父亲,成功了! 我要记记得我是环江水源人 ,保证在部队里好好干,力争当个好兵、强兵。在部队里,入党提干,成家立业,这都不是问题。末了,他又补充道:“到了部队里,我一定牢记我自己来自何地,为环江和水源争光!”
这时,台下听众响起了经久不息的常掌声。
9. 末了,他还补了一句,强调道:“ 到了部队,我时刻牢记自己是水源人,时刻为水源争光。为环江争辉”! 一瞬间,台下的掌声更响,经久不息!……
10.南宁长堽岭 区公安干校
自治区武警部队新兵团,韦可包在边防连三排九班集训。连长韦日秀,是广西区爱店边境检查站站长,正营级,四十来岁。班长吴成贤,友谊关站边防客检科边防检查员,正排级。
到达南宁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新兵成群结队进城逛街,韦可包竟然突发奇想买了个大提包! 他说是 “装书用”,这倒是有理,情有可原。
但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回到班里,就给班/排长发现了,他们上报到连部。连长韦日秀气不打一处来,命令道:“ 要他本人立马寄回家! 此事上报边防局处理。”
此事通过新兵团的确上报到了区厅边防局,层层上报直通公安部边防局和武警总部,以及国防部。当时,具体分管国防事务的叶剑英元帅就此批示道:“此事虽出自一个新兵,但条件具备了,问题还要解决的”。
多年以后,果然每个新兵和全军海陆空各部队的战士,都能人人有份领到了一口大提包,有的还带轮子的。
11.友谊关口岸
新兵集训结束,韦可包分到了友谊关边防检查站,当上了一名真正的武警战士,在武装排日夜 站岗放哨。他也去过关口,与关楼打交道。站部墙报,韦可包在部队第一次过”八一建军节” ,他发表了一篇檄文《在人生路上我要多些“正步走”》,此文当天让政治处干部张干事发现了,立即报告给何政委等站领导。站领导看了直夸这个新兵。
……
黄永胜被判13年,出狱生活如何?晚年有一遗愿,去世当天如愿以偿
黄永胜早年的时候参加过罗荣桓举行的通崇秋收起义,后来随部队一起加入了主席的起义部队。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历任排长,连长,团长等等,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担任红二师师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115师343旅685团的团长,是林帅手下的一员虎将。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永胜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十九兵团司令员。随着林帅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他的老部下,黄永胜的职位也在不断上升,1955年他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68年,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以及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第二年升任军委委员。黄永胜地位的不断上升与林策划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离不开关系,因为林在策划这个阴谋前想要把自己身边亲信安插在重要位置,以实现自己对中央的掌控权。然而很快林密谋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消息被人掌握了,林知道事情败露便乘飞机逃亡了,而黄永胜作为主犯之一,被下令逮捕。
1981年黄永胜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但在入狱七个月之后他被查出患有肝癌,当时黄永胜就办理了保外就医,于是在青岛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休息。其实对于黄永胜这样的老将军,国家当时的政策还是比较好的,毕竟这些人曾经为了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的黄永胜在生活上还是不错的,每个月国家都会给一定的补助,而且还有一次体检。黄永胜生活简朴,无论是人生得意时还是失落时,都始终保持一致,他每餐两菜一汤,最喜欢吃泥鳅和黄鳝,不过这样的菜在当时并不是每天都能够吃到。黄永胜虽然对人十分严肃,但是对自己的属下却非常随和,平时对外人几乎不笑的他却经常对自己的警卫员笑,他与警卫员的关系非常好,当初有一个警卫员因为结婚调离岗位的时候,黄永胜准备安排他到军校学习。但他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任命为副师长。黄永胜与自己的警卫员关系虽然好,但他外出的时候却不准警卫员跟着他,因为有人跟着让他觉得不舒服。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病逝了,在去世的当天他完成了自己的一个遗愿,那就是最后穿一次55式军装,这是当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的军装,虽然他在政治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作为一名将军,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以军人的身份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
#乌鲁木齐头条# 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但看到这种地域黑的自媒体人真是恨得牙痒痒。一个区域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某城东区域得到了政策的红利支持崛起,但是目前前景还需要观望,毕竟起点高,人口受限,区域拓展受限。
目前西山新区同样也得到了政策红利的扶持,一个市重点,一个兵团重点,同样的地位,同样高标准高规划。目前看到的优势主要都是围着宜居方向迈进的,路网规划已经步入快车道建设,两年之内,新区路网基本成型,教育配套方面两年内基本实现家门口就读,生态方面更为出众,规划四五个大型公园环绕两大居住片区,总绿化面积突破万亩,目前已经绿化面积达到了近四千亩,绿肺模样已经逐步凸显,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前往紫金公园,明珠生态公园,西湖公园散步休闲,未来还可去天鹅湖公园,极限文化公园等处,而商业部分目前仅为社区商业体,比较出众的是紫金城世纪鲸街,美食板块已经形成规模,今年还将完善超市影院业态。同时,另一个商业板块佳源商业街今年也将开业,为西泉街居民提供了另一个家门口逛街去处。医疗方面,目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大型医院目前仅荣华城体检中心在建,两年内,十二师规划的大型三甲医院将开建,新区还规划有好几所大型医疗机构等待布局落地。产业方面,有九鼎物流商贸组团,通航产业园组团,兵团工业园组团等,文旅方面,这里有烽火台小镇,天鹅之乡,西山老君庙,万亩桃园等旅游景点。
再说目前西山的缺点。
1.风大,自然因素,整个西山,白鸟湖,八钢,城南仓房沟,红雁池风都比较大,河马泉据网友反应风也小不了多少。而这里目前大力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未来对防风会有一些作用。
2.路网四道岔是一直以来的制约,但四道岔目前堵车的根本原因是积压车辆过多,红绿灯释放能力有限,而西山路西延修好以后全程都是六车道,四道岔积压车辆就会小很多,而这时候通过红绿灯释放会比以前优化太多,而也可以通过封闭路口来实现更佳的通行条件。笔者也建议将西山高架延伸至西泉街起点或者苜蓿沟北路处,目前西山立交已经是互通式,地面也是6-8车道。但这里未来最大的制约反而转为白湖路了,白湖路释放还需要未来克西街西延来缓解。
3.管辖权。只想说,现在新疆发展的趋势我们要看清楚,要懂得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大局。兵地融合,同城化发展,打造乌鲁木齐都市圈已经成为未来主流。而西山新区作为十二师的重点新区,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片区也是兵地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不光有兵团,沙区,经开区在该片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实现兵地同城化发展都要有所作用。只想说,目前的兵团已经不是以前了,不要用别样眼光来看待。现在新区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快车道了,以前遗留的问题,都会渐渐迎刃而解。
每个区域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适合自己的人群置业工作学习,一味的宣贯区域的优势,也要正视片区的缺点,而不是所谓的地域黑。作为自媒体人,我坚持的底线就是,不做地域黑,你可以说这里不好,但也不能否认这里的巨大变化和未来前景,更不能用歧视的眼光来看待选择这里生活的市民,这里并不是所谓“穷人”的地盘,富裕和贫穷也不是单一用房价能够来评定的。如果一味坚持这个观点,只能认为这个自媒体人格局太低,自以为是,天天鼓吹自己多么牛逼,还不如多干点实事,多提点意见建议,让区域发展的更加好。
#工作回忆# 我16岁参加工作,1970年5月7日,这是一个不平凡难忘的日子,而且还有个小故事告诉大家,上初中的笑话,第十二中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在墙壁上看自己分配到的连,排,班里去报道,我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子,怎么回事啊,我到了教务处问询,老师说你在特殊班,什么班?学习班,为什么呀,具体情况去问学习班的李老师,后来问小学陈老师才知道,每个班要一个捣蛋的学生去学习班,她把我放进去了,后来她说一看你就有出息,现在想起来还的感谢她呢,要不然可留不到铁建,还要参加复课闹革命呢。我记的学习班在连队旁的一间教室,有十五个同学已经报道了,李老师大概讲了几句话,就走了,从此没有老师管了,我们每天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有几个年龄大的淘气的狠,反正不上课就旷课去找女朋友玩,正式连队的同学开始到工厂学习,我们没有任务自由活动,同学们都办粮食关系学生粮32斤,我们学习班也没人管也就没去办,吃市民27斤粮,大约在70年4月初,街道办事处下发招聘工人通知,参加山西铁路建设兵团,院里十几个同学都去报名了,还做了简单的体检,测身高,我个低都是掂着脚尖,夲来年龄16岁,添表17岁,就这样也录取了,家人不同意走我坚决要走,让邻居家阿姨给做被褥,也沒有和学校打招呼,等通知下来5月7日要岀发走了,在三挢街道办事处集合,几十辆卡车排队等待着,那时小,也不懂事只知道好玩,爸爸也是中央学习班分配到内蒙工作不在家,姥姥,妈妈送我上车根本沒想什么分离的情感,只知道高兴的把行李拋上卡车,随后跳上卡车坐在行李上,一阵哨声开始出发,队伍十分浩大红旗迎风飘扬,快速奔驰着开往繁峙县砂河镇,就这样从此开始走上了工作岗位,凢个月后复课闹革命吃32斤粮的学生都回十二中了,我因为吃的市民粮不属学生,留在铁建工作,71年11月二团粱团长,是我父亲的同事姐夫,说这孩子还小去学医吧,从此步入山西省中医院,在老师的培养和栽培下成为一名白衣战士,至今行医50年。
黄埔军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
黄埔军校是在1924年由国民政府牵头,国民党共产党及苏联共同合作建立建立,以培养具有现代战争所需人才为宗旨,是中国进现代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军事学校 ,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出名的一所军校。
培养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军官,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也立下不世功勋,那么黄埔军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
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认为教育是神圣的事业,人才才是立国之本,192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下,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国立广东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它的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而得名,我们习惯称它为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建立革命军,来救危难中的中国。
孙中山先生对这所学校寄予了厚望,希望黄埔军校的的学生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以这些优秀的青年人为基石建立革命军,只有拥有自己的一直强有力的现代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建校以来被质疑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的军校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平定商团叛乱成为黄埔生的正名之战,也是第一次由黄埔生为主干的大战。
1924年秋,英国汇丰银行广东分行买办陈廉伯和英国帝国主义勾结组织反动武装商团军,担任总长,组织商团军叛乱,意图推翻革命党政权,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当天,商团军向参加双十节游行、反对商团的民众残忍开枪,发动武装叛乱。
14日,孙中山下令让蒋介石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各部统一归蒋介石指挥。蒋介石带领黄埔学生及各军将商团分割包围,并施以火攻,势如破竹不日就攻下了商团军总部,商团军败退。
16日,商团正式求和,政府下令通缉陈廉伯等人。在这一战中黄埔子弟军崭露头角,打响了黄埔军校的招牌。
关于这问题。我们可以从学校招生标准中找到答案。《赤心评论》杂志第12期刊登出了黄埔军校《招生简章》。
招收入伍生就行培养,年龄要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身体素质良好,身体强壮健康,勤奋好学强健耐劳,无传染病以及其他影响学习的病。学员要对三民主义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兴趣爱好以及以后有无更大的发展空间等各项素质进行评定。
选出综合能力强的学员还要求学生要有旧制中学毕业和与中学相当程度的学校毕业的学历。进入学校需要考试,经过笔试面试合格,参加为期六个月的军训,合格后才能入学,学习军事学术,为期一年合格者颁发文凭。
建校之初,不招女兵,直到1927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公开向全国招收女生,200多名中国女兵迈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这才让有心报国的女性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在招生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体检时因身高不足1.60米身体又较弱曾经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他在考场哭喊引起了正在另外一个房间里批卷的廖仲恺,廖仲恺特许他参加了接下来的文化考试,后来变成了肩扛3颗金星的大将军。还是手握几十万重兵、带领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和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黄埔军校相当于现在的专科院校?
因为当时受环境国家整体实力的限制,黄埔军校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理念还很落后,入学前是中学学历,学制为一年。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埔军校只能相当于今天的专科水平。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找不到对应的教育方式,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生源和办学方式来找到答案。当时的环境下念过私塾的都很少,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能用今天的中学标准看待当时的中学文凭。
并且,从招生简章中可以看出,招收的学员在入校前就是军队中的佼佼者,并且经过层层选拔才会加入黄埔,有点像现在的经过体检,高考后选拔出来的提前批的考生。
但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毕竟当时能接受中学教育的人才已经是时代领先者了,说是参加当今的研究生考试都不过分。故而黄埔军校相当于今天社会中的什么学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在然而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学校易进难出经受过系统教育的军官,军校的专业性在当时国内数一数学员出来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所以这个学历含金量远远比专科高,况且这所学校为中国培养出来的指挥官都是民族英雄,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有着很大贡献。
没有这所学校的优秀指挥官,抗战要持续的时间更长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军官在民族大义上从不含糊,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黄埔军校作为培养具有现代战争能力的学校,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了这些条件的加持,无论当时的军官军事素养如何,教学设施有多落后,不管它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黄埔军校都是一所功勋卓著的学校。我们都愿意将这所承载着中国革命者对中国革命毕生的心血的高等院校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校。
胡宗南:蒋介石最器重的门生,黄埔生中的老大哥,为何彭德怀却说他“志大才疏”?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有趣的是,他在投考黄埔军校时却很不顺利。当时,胡宗南因为身材矮小,在体检时被刷了下来,考官正要宣布结果时,胡宗南不服,据理力争,说的也是有理有据,考官一时无语。这时候正巧碰到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前来视察。
廖仲恺见胡宗南言辞激昂,又求学心切,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破例将其录取。
胡宗南是个有心之人,在黄埔军校,他发现校长蒋介石每天天没亮就到操场跑步。于是,胡宗南暗暗发誓,一定要比校长早起床,比他更早到操场跑步。此计果然有效。以前蒋介石早上在操场跑步时总是空无一人,现在突然发现有一个人比他还早,所以他就记住了胡宗南的名字。胡宗南由此进入蒋介石的视线。
蒋介石用人有三大原则:黄埔系、浙江人、绝对忠诚。这三点,胡宗南完全满足。
胡宗南是浙江人,和蒋介石是老乡,又积极主动向蒋介石靠拢。同时,胡宗南还主动结识了张静江、陈立夫兄弟等同乡,这些同乡也向蒋介石推荐他,因而胡宗南备受蒋介石青睐。
当然,胡宗南也确实有一定能力。
抗战初期,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麾下的第一军几乎战至全军覆没。灵宝战役中,冈村宁次派遣三万日军全力进攻潼关,也是因为胡宗南率部堵截,才粉碎了日军西进的企图。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曾言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出色的指挥官。
至抗日战争结束时,胡宗南已经担任战区司令长官了,麾下的兵力一度超过50万。
可以说,在黄埔生中,就数胡宗南的升迁速度最快。然而,胡宗南的老对手彭德怀,却评价胡宗南是“志大才疏”,这是为什么呢?
胡宗南与彭德怀有过多次交手,早在西安事变前,胡宗南就差一点将彭德怀置于死地,但对于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彭德怀却没有太高的评价,曾给出“此人志大才疏”的六字评价。
将军间的对决,只能是在战场上见真章,彭老总给出这六字评价,是经过实战检验的。
1947年3月,蒋介石转变进攻策略,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
在陕北地区,蒋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心腹爱将胡宗南,胡宗南麾下的兵力有25万。而此时陕北的解放军只有区区两万余人,只有胡宗南大军的十分之一,因此,正在延安的毛泽东从全局考虑,决定战略性放弃延安,从延安撤离。所以胡宗南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延安,还在熊向晖的陪同下,参观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
在抽屉里,胡宗南找到了一张纸,上面是毛主席写给胡宗南的。主席在上面写道:
“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熊向晖回忆,胡宗南看完哈哈大笑,但很快胡宗南就笑不出来了,因为他的好运到头了。
为了更好对付胡宗南大军,陕甘宁的野战军由彭德怀统一指挥,被编为西北野战兵团。
因为有熊向晖的情报,彭德怀对胡宗南的指挥调派、兵力部署是比较熟悉的。1947年3月底,胡宗南电令31旅到青化砭一带构筑阵地。
这一封电报被西野截获了,彭德怀当即调集部队在青化砭伏击敌人,很快取得青化砭大捷。
青化砭大捷,是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后,我军在西北取得的第一个大捷,此战让西野士气大振,就连毛主席都发来嘉奖令。胡宗南那边则非常恼怒,他决定采用南京国防部制定的“方形战术”对付我军。所谓方形战术,就是用两个兵团排成方阵,共同进退,协调一致。
彭德怀称这种战术为“小米碾子战法”,对此彭德怀采用运动战的方法破解——“你大部队滚筒式的一跃再跃,我就让你在滚筒中推磨转圈,把你当成小毛驴牵着走。”
彭德怀只用小股部队和民兵骚扰敌军,让胡宗南在陕北的千沟万壑中打转转,胡宗南大军满世界乱跑,也找不到解放军的身影。
1947年4月14日,彭德怀抓住战机,于养马河集中4个旅的兵力,全歼胡宗南部135旅。
经此两战,胡宗南大军士气严重削弱,有人提议放弃延安,但胡宗南害怕蒋介石不同意,只好硬着头皮打下去。随后的蟠龙镇一战,胡宗南破天荒指挥部队与胡宗南大军硬碰硬,一战又消灭了一个旅,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
三仗下来,陕北大局已定。其实,胡宗南的水平可以当好一个团长,但让他指挥几十万大军作战,则非常有难度。胡宗南升迁靠的是对蒋绝对忠诚,与蒋同乡,而不是能力和战绩。因此,在陕北,胡宗南在指挥几十万国军时,战术非常死板,在与西野打仗时经常吃亏。
也难怪彭老总说他“志大才疏”了。
伤兵眼巴巴地望着他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杨伯方狠下心,扭过头去,给旁边士兵使了个眼色。士兵拿出枪来,压上一颗子弹,趁伤兵不注意,对着他后脑勺开了一枪!
……
杨伯方是孙立人的兵。
仁安羌战役时,身为第五军汽车兵的杨伯方为前线的新三十八师运送战略物资,被孙立人看到,说:“小伙子,就留在我们部队吧。就这样,杨伯方连同汽车一起,又开始服役于新三十八师。”
1937年年底,日军飞机轰炸杨伯方的家乡河南洛阳,学校停课,正在上初三的学生杨伯方失学了。那年,杨伯方刚刚18岁,血气方刚的他报考了第五军陆军装甲兵团。
这是中国第一支装甲兵,招考条件特别严格。在当地经过体检、笔试后,还要到南京接受复试。
让杨伯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同学最终因脸上有麻子未能通过复试,这位同学想不通,问主考官,脸上有麻子就不能上战场?主考官说,这是中国第一支装甲兵团,国家领袖经常会来视察,不能影响军容。
入伍不久,杨伯方就以见习军官的身份参加了豫东会战。在陈留县,杨伯方的部队被日军骑兵包围,中国军队从苏联进口的“九吨半”坦克在突围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突围成功后,杨伯方和学员们撤到洛阳休整。
1942年初,日军入侵缅甸,中国西南后方告急。杨伯方所在的营改编成汽车兵,开赴缅甸战场。
孙立人的一句话,改变了杨伯方的命运。如果跟着第五军走野人山,他很有可能葬身莽莽林海。
相比来说,撤往印度要容易许多。但是穿越原始森林的那段经历依然让杨伯方至生难忘,抬头看不见天,地上腐烂的树叶积了有几尺厚,踩上去半截腿就被陷在了里面。
而那时正值雨季,身上的衣服已经发霉。食物更是短缺,芭蕉树的根也被大家挖出来烤了吃。本来扬眉吐气的汽车兵,此时更加悲惨。
在进入原始森林之前,因为无路可走,汽车已经被烧掉了。相比步兵来说,他们平日里缺少锻炼,掉队的越来越多。
在撤退途中,杨伯方所在的运输连里的一位战士被汽车压断了右腿,其他战士就抬着他走,但天太热,这位战士的伤口已经化脓,而更让人为难的是,他们要翻一座陡峭的山,一个人走都费劲,抬着这位伤员走根本不可能,而丢下他,他肯定是死。不是饿死,就是被老虎吃掉。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之际,从后面赶上来的一位指导员悄悄告诉杨伯方,别犹豫了,打死他吧。
这位伤兵似乎已经觉察到异样,眼巴巴地看着杨伯方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杨伯方狠了狠心,扭过头去,给旁边的一位士兵使了一个眼色。
这位士兵拿出枪来,压上一颗子弹,趁着这位伤兵不注意,对着他的后脑勺开了一枪。之后,大家挖了一个坑将他掩埋。
在后来的行军中,大家都很压抑,没人说话,有一些新兵,边走边哭。这位指导员说,“你们不要埋怨我,他死了,还有人埋他,而我们呢?我们死了,谁来埋我们?”
一句话,让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在之后的行军路上,杨伯方看到,倒在路边的战友尸体一个接一个。
在部队撤往印度之后,杨伯方脱离了部队,在当地一所华文学校教书,后来又返回缅甸的华文学校教书,之后一生滞留缅甸未归。
他直言不讳地说,打仗死人太多,自己就是逃兵。
以第五军九十六师为例,该师入缅时9863人,伤亡4081人,失踪2182人,归国时3600人。失踪的士兵里,有被编入其他部队的,也有途中落单死掉的,也有逃跑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活下来是最大的幸运。长官已自顾不暇,何况这些小卒呢!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国人应当永远铭记!
这样,当某一天,战争真的再次来临的时候,当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义无反顾。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历时6年,创作的《抗日战争》这套书,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上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这是能够唤醒国人爱国热情,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的书,更是能够激励大家奋斗、珍惜生活的书。
当你抱怨生活不易的时候,想想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流血牺牲的先辈们吧!
点击下方蓝字链接或“看一看”即可获取全套书籍!
赤石沟(31)中篇小说连载
几天过后,任家大院收到了征兵入伍通知书,录取的人是杜家姨的二闺女青苗。听到此讯杜家姨慌了神儿,安县长不是说让麦子参军吗?怎么变成了青苗,是不是政府搞错了,她连忙让朦娃再念一遍。
入伍通知书 [第XX356号]
甘肃省秦安县政府
杜青苗同志系贵县县城人,家住监墙背后巷七号。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自动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本部审查批准入伍,故由参军之日起,其在为人民服务期间。请按政府规定给以革命军属之待遇,并转告其家属。
至此:军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一军二师政治部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杜家姨明白了,青苗一定是背着她报了名,这死女子从小有心计,挨了打也记不住。这么大的事儿,竟然事先没一点动静,把全家人都骗了。一个女娃如此着迷当兵,一定是疯了,即使不疯也是凉着咧(傻了)。趁着青苗不在,她要第一时间阻拦,如果晚了,一旦白面烙成了烧饼,那就来不及了。杜家姨拿着征兵通知书找到了对门的安爸,让他赶紧给出个主意,安爸慢悠悠看完后,摸着胡须笑了。
"安爸,你笑什么,把葛都急死了。"
"杜家姨,你不要急,听葛说。"安爸点着烟袋锅,抽了几口,吐出了话:"解放军征兵不像马家军的抓壮丁,抓上谁,就是谁,不去,还要连累家人。解放军征兵,通知了还要体检,看娃娃身体合适不,不合适不要。"
"青苗刚十五岁,部队也收?"
"部队征兵有规定,条件不合适,一定不收。"
"大人如果不同意呢?"杜家姨追问。
"大人不同意,不收,葛听登娃说过。"
杜家姨听完安爸的话,她心里拿定了主意,只要自己坚持不同意,女儿青苗就是长了翅膀也飞不了。杜家姨有她的个性,她既不信天主教,也不信佛教,家里出了事,她自认天命。从不去庙里拜佛,也不去教堂祈祷,她心中只认一个理,就是公平的事理。
秦安解放后,朦娃没有上学,由于学校要合并,加上教材要换,他整个下半年都在家呆着,除了每天练字外就是喜欢听王科长讲故事。朦娃也懂事,知道王科长要工作,于是趴在炕上,贴着窗户盯着客房。只要听到口琴声或开门的声音,就试着找个借口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