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在对越战斗中,他翻身后仰躲过了敌人的一枚火箭炮,之后,又捡起地上的手榴弹,向敌人方向扔过去......
这位勇猛的战士叫山达,是云南勐海县人,18岁时参军入伍,成为了第13军39师116团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到了部队后,山达苦练射击、投弹、爆破等各项军事本领。后来,他还参加了军、师级军体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山达所在的116团奔赴前线参战,接到了穿插至柑塘侧后方的战斗任务。
2月18日,当他们到达387高地附近时,遭遇到了越军的火力阻击。
越军依托地形在这处高地建立了严密的火力封锁线,如果我军不拔掉这颗钉子,将无法继续前进纵深穿插。
当时,副连长山达带着尖刀排走在最前面,当他们走到387高地附近一处较矮的无名高地时,遭遇到了越军的火力阻击。
考虑到这处高地茅草比较多,双方都视线受阻,山达决定将队伍分为几个小组分开行动,从不同方向迂回发起攻击。
于是,他将尖刀排分为了9个小组,分别发起攻击,他自己则带领着几名战士走在最前面。当他们走到距离越军第一道战壕20多米左右的地方时,敌人扔下来了密集的手榴弹。
突然,一颗手榴弹在山达附近爆炸,他反应灵敏往旁边一滚。爆炸声起,气流直接把他的帽子轰飞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又有一枚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
情急之下,他滚到了一处草丛,手榴弹炸起来的土盖了他一身。等他爬起来后,他看到不远处有一挺机枪正对着我军的战士发起射击,他立马借着草丛的掩护,向敌机枪火力点逼进。
很快,山达摸到了敌机枪点附近。敌人专注在山下冲击的战士们,没有注意到山达这边的动静。随后,山达接连向这个机枪点扔了几枚手榴弹,直接把越军的机枪点炸掉了。
之后,他端着枪跃入战壕,直接用手榴弹解决了战壕里的敌人。随后,他又继续向第二道战壕冲去,一边冲一边射击,接连毙敌3人,剩下的人看到他冲了上来,慌乱向旁边高一点的387高地逃去。
就这样,山达一路勇猛占领了这处无名山头,后面的战士们也紧跟着上来了。
稍作休整后,116团开始部署下午对387高地的冲锋方案。最后决定由山达先带几个班到387高地前沿隐蔽起来,侦察敌情。
山达让一个班“假装”对着高地开火,瞬间,越军的几个战壕火力点开始反击。随后,山达又让人喊着:“冲呀!机枪掩护......”然后对着高地射击。
越军以为我军发起了冲锋,开始发起反击。一时间,387高地上越军部署的火力点全部暴露,山达趁机观察好进攻路线后撤回。
下午16点多,根据提前侦察到的情况,我军炮兵先对387高地发起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借着炮火和浓雾的掩护,利用茅草、树丛做掩护,交替向高地发起冲锋。
当战士们走到距离越军战壕20多米的地方时,越军集中各种武器向下封锁着我军的进攻步伐。这时,左侧一无名高地上的越军从侧面攻击我军,走在后面的火箭筒手、步话机员等相继受伤。
紧急情况下,山达扛起火箭筒瞄准射击,摧毁了敌人一个火力点。随后,他又背起步话机边指挥战士们冲锋,边联络指挥部跟连长汇报情况。
就这样,他一路指挥部队消灭了第一道战壕里的敌人,随后,又向第二道战壕发起攻击。这时,越军不得不退守到第二道战壕,在重机枪和火炮的掩护下,集中火力向我军发起反击。
山达一路都冲在前面,指挥着战士们发起猛攻。突然,一枚火箭弹向山达这边飞来,身手矫捷的他一个后仰翻躲开了这枚炮弹。随后,敌人又向他这个方向扔来两枚手榴弹。
其中一个没拉响,一个冒着烟,山达立马踢开了那枚冒烟的手榴弹,然后迅速捡起另一枚拉响后,往越军方向扔去。随后,借着爆炸的硝烟,山达端起枪直接毙敌3人。
当他们向第二道战壕逼近的时候,附近的越军高地开始炮火支援387高地上的越军,战斗一下陷入胶着,我军被压制得前进不了。
这时,一位班长抓到了一名越军俘虏。山达用简单的越语,加手势比划,最终从这名俘虏口中得知了387高地顶部的几个火力点位置。
随后,他立马用步话机联系炮兵寻求支援。一时间,我军炮火向高地顶部轰去,越军顶部的几个火力点被摧毁。
山达也指挥着战士们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一番激战后,战士们将第二道战壕里的敌人都消灭了,随后直逼高地顶部。傍晚时分,我军胜利攻占了387高地。
这一站,我军战士们打出了军人的气势,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攻下了387高地。
战后,山达所在的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山达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此后,山达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山达在战斗中,有勇有谋、不惧生死、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在对越战斗期间,像山达这样的战斗英雄很多,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人物#
作者/呆呆
编辑/毛毛雨
#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 !加强体育课应成为社会共识 #半月谈评论#
“893个学生774个戴眼镜,132个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7日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的一番话,再次引发社会对提高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教育水平的热议。
诚然,分数只是评判学生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的阶段性指标,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景。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孩子们恐怕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又怎能从容自如地应对漫漫人生的风雨挑战?
当前,学生懒得动,站半小时就晕倒,打一会球就崴脚,“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孩子们的体质越来越令人担忧。现实中,很多家长只顾监督孩子每天埋头学习,学校只忙于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升学率,大家似乎都忘了孩子也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育育体,也育智育心。从大量科学研究数据和实际案例来看,绝大部分喜欢运动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敏捷,性格都比较乐观开朗,取得的人生成就往往更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最好的方法,而且不可替代,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促进智力开发,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对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开齐上好体育课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建议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对以往存在的挤占体育课以及阴阳课表等现象进行有效治理。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谢红建议立法确保儿童每天上午10点以后、下午3点以后各运动至少半小时,全天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中心小学教师玉龙建议学校用足用好课间30分,提高课间操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余小勤建议因地制宜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比如射弩、荡秋千等,培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增加乡村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制,提高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体育教师到基层就业。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之道还在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2020年12月,《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出台,明确中考体育分值为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考试内容包括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和体质健康监测三部分,并且竞赛有加分。“此项改革可以引起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玉龙说,“体育100分”改革颇有探索意义,成效值得期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希望代表委员们的呼吁能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和改进,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从长远来看,培养孩子正确体育观,让孩子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至关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哪来美好人生。教师和家长须言传身教,带头示范,让孩子们明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必将受益终生。眼前的分数不是人生的限度。健康的身体才是伴随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孩子们要努力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以健全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半月谈评论员 字强)
【太悲伤了,著名作家马原永失最爱:他13岁的儿子去了天堂!】还记得纪录片《文学的日常》里那个笑起来有两个大板牙、笑容灿烂好像能融化一切的13岁男孩马格吗?6月8日,马原发文,说他的儿子马格在6月1日这天忽然走了,具体什么原因,马原没说。6月1日,儿童节,笑起来有两个大板牙、笑容灿烂好像能融化一切的13岁男孩马格,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虽然马原的语气很平静,但隔着屏幕能够感受到,平静的字里行间下面,马原内心的悲伤早已形成巨大的漩涡。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马原老师一定是强忍着眼泪的:
“马格去天堂了!
六月一日,马格忽然走了。
马格十三岁,他的十三岁的一辈子只有阳光快乐和美好。
马格本该暑假时小学毕业,暑假未到他先走了。由于爸爸的身体原因,他读小学的时间大概只有约三年。不过他学习成绩很好,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走得早了一点,最终与小学毕业证书擦肩而过。
马格是我们的儿子,他的忽然离去带给我们无边的伤痛。但是同时,我们很为他骄傲。
马格是个13岁的帅气的男孩,身高185,性格沉静平和。虽然年龄不大,已经写出了数万字的散文和小说,有些已经发表在全国著名刊物上。
马格还拍摄了几十期短视频,以自己的声音和角度展示自己的独特的乡村生活。
马格的生活是在大山上的城堡中渡过的,马格城堡是他的骄傲。在他心目中,他的城堡比他去过的20多处世界名城毫不逊色。
马格走了,留下马格城堡交给我们打理。谁让我们是马格的妈妈和爸爸呢?
马格,你在天上,我们在人间,我们永远相伴,永不分离。
我是李小花
我是马原!”
对于这则消息,网友都觉得很悲伤。沉默的鹅卵石: “作为一个男孩的父亲,我难以想象你们的悲痛,这是远比自己的死亡还要可怕的痛楚,不知道该说什么,任何安慰都如此苍白。只能说,孩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远比很多无谓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唯有成功的人生才遗憾短暂,无聊痛苦的人生一天都嫌漫长。孩子做完了他的事,先离开了。”
马原是辽宁锦州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黄金时期群星中耀眼的一颗,和余华、格非、苏童、洪峰一起被赞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里,第一次看到马格和小狗奔跑在云南的竹林里,主持人问另一个小孩:“谁的爸爸更有名?”
孩子回答:“当然是马格啦,他爸爸是马原,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
这个孩子的回答,就像马原那句自我的宣言:“我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生命不顾先后、神圣地降临,有时候也会不分先后地离去,马老师节哀!
马原2008年2月查出肺癌。在短暂治疗后,他中断治疗,选择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的姑娘寨过上了隐居生活。
马原老师今年已经69岁,老年丧子,是人生最最悲痛的事情。对于马原和他的妻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劫,但愿他们能够互相支撑着,度过这个劫。
马格最喜爱的马格城堡,还要你们打理呢,谁让你们是马格的妈妈和爸爸呢?
#马原# #辽宁头条# #锦州头条# #励志# #正能量# #治愈# #我要上微头条# #老年丧子# #文学的日常#